閒聊 | 深度解析 徠卡Q (上)

徠卡Q

針對很多攝影家而言,這真是一個很魔性的名字,讓人又愛又恨,又欲罷不能

閒聊 | 深度解析 徠卡Q (上)

A:我喜歡它的小巧、便攜、高顏值、高成像、高效能

B:我討厭它不能更換鏡頭!!!

閒聊 | 深度解析 徠卡Q (上)

C:反抗B!不能更換怎麼了?

28焦段

可謂是標頭的最佳拍檔

D:支援C!28焦段掃街很方便,進一步35mm退一步24mm

閒聊 | 深度解析 徠卡Q (上)

E:28盲拍、構圖都很方便,此焦段有身臨其境的透視感,又不誇張變形/鄙視B

F:別吵吵!它不是還有28、35、50mm焦段切換功能嗎!

閒聊 | 深度解析 徠卡Q (上)

G:啥也別說了,手機都是28焦段,幾十億人都在用,還有啥更實用的嗎 /呲牙

H:可憐B,不過以上我都支援,五一馬上要來了,我還沒有Q /大哭

閒聊 | 深度解析 徠卡Q (上)

好了/呲牙 咱們迴歸主題。

小小一臺徠卡Q,在攝影器材圈裡當真是有著舉足輕重的威名,從上市到如今火爆全球,猶如一顆投放的定時炸彈,瞬間瀰漫開來,尤其還伴隨著濃郁德味兒的硝煙,讓很多攝友都被毒到手舞足蹈,垂涎三尺;

閒聊 | 深度解析 徠卡Q (上)

當然,瞭解一款機器,就要了解它的全部。一臺好機器的誕生,肯定是離不開創造者的,可能之前很多攝友都不太瞭解徠卡Q背後的團隊 - -

Vincent Laine

閒聊 | 深度解析 徠卡Q (上)

徠卡Q設計師 Vincent Laine 與產品總監 Peter Kruschewski

樹的影,人的名,聽到這個名字,不少人都會想起梵高吧。同樣也富有藝術氣息的設計師 Vincet Laine 出生於

芬蘭圖爾庫

,九歲時搬到了瑞典——一個以實用性設計、簡約精緻而聞名的國度。

閒聊 | 深度解析 徠卡Q (上)

Vincent Laine:

從很早開始,我們就知道 Q 是註定不平凡的。對我來說,最重要的是,如何在體現Q卓越效能的同時提高它的易用性、讓操作更簡便,因為 “ a relaxed mind is a creative mind (放鬆產生靈感)”。

閒聊 | 深度解析 徠卡Q (上)

從外觀上來講,Q 機背上供拇指放置的凹槽就是其中的一個設計點,之所以手感好,單符合

人體工程學

可沒那麼簡單,這其中是經過製作了很多很多的模型來不斷改進的結果。

閒聊 | 深度解析 徠卡Q (上)

在徠卡,一共有三種設計方向:經典的、現代的以及專業的。

經典的嘛,顯而易見就是最廣為人知的 Leica M 系列(經典U型機身,“頂蓋-蒙皮-底蓋”的設計等等);“現代設計”概念是最新加入進來的,像是 Leica T 系列;最後“專業設計” 就是諸如中畫幅的 Leica S 系列這種了。

閒聊 | 深度解析 徠卡Q (上)

Leica Q 的話,肯定是以“經典設計”為基礎,但是很多細節又很現代,就像前面提到的拇指凹槽區,還有

蒙皮

的剪裁等等所有外部設計元素。

閒聊 | 深度解析 徠卡Q (上)

對Q來說,每處細節都同樣重要,不論是機身的弧度、還是蒙皮的選擇,因為你要知道,最終的成品其實是所有細節的總和。

所以最困難的地方不是某處細節的設計,而是怎樣把所有的細節統籌起來、符合整個

設計概念

的核心,不讓它們跑偏。

閒聊 | 深度解析 徠卡Q (上)

對於Vincent Laine來說,他本身也是一位小有名氣的攝影師,擁有敏銳的攝影意識,不僅僅是因為在徠卡工作,而是攝影師在生活中也會經常考慮構圖、取景、配色等等。經常去拍照片,這也會讓他更能將心比心,成為一名更好的相機設計師。

Vincent Laine:實話說,在設計相機之前,我接觸攝影並不多;但現在,這兩者都成為了我生活的一部分,無法割捨。

閒聊 | 深度解析 徠卡Q (上)

閒聊 | 深度解析 徠卡Q (上)

閒聊 | 深度解析 徠卡Q (上)

閒聊 | 深度解析 徠卡Q (上)

閒聊 | 深度解析 徠卡Q (上)

閒聊 | 深度解析 徠卡Q (上)

閒聊 | 深度解析 徠卡Q (上)

閒聊 | 深度解析 徠卡Q (上)

閒聊 | 深度解析 徠卡Q (上)

閒聊 | 深度解析 徠卡Q (上)

瞭解完外觀設計,以及徠卡團隊對設計器材熱愛的初衷,是不是對手裡的徠卡Q更加期待與熱愛了呢,不要急,新增關注,下篇咱們從意義上更加深入的去解刨徠卡Q;

閒聊 | 深度解析 徠卡Q (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