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追求穩定的父母輩,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正在選擇逃離。

逃離家鄉,逃離北上廣,逃離

奇葩公司

,逃離線下社交。

當80後成為隨便老闆怎麼罵都要微笑面對的中年人,當90後在糾結要不要從待了兩年的公司跳槽,去年剛剛工作的95後已經因為“食堂的飯不好吃”,換三份工作了。

逃離上癮。可逃離的後果真的要比逃離前要好嗎?

今天,輕讀實驗室成員crazy魚為你帶來一本叫《

奔月

》的逃離之書,或許你能從中找到答案。

那些逃離現實的年輕人,都後悔了

我身邊的朋友裡,葉子是最想逃離眼下生活的。

從前讀書不如她的女生,轉眼嫁給了本地富豪,不用工作就穿戴了當季最流行的衣服和包包;

而葉子的父母當初為了讓她

出國深造

,變賣了家裡的一套房子,她留學歸來,到北京工作,才拿到了第一筆收入。

從前的同班同學結婚生子,生活重心都放在了家庭和孩子上;而葉子每天六點多就起來,黑著眼圈,擠公交,擠地鐵,熬夜做PPT,常常被甲方罵得狗血淋頭。

好多次,她和我說想要辭職,逃離現狀。可真辭職了,又證明自己當初的選擇是錯的。

我相信每個人不止一次萌生過這樣的念頭:當現狀糟糕到無法忍受,就希冀用一次逃離徹底解決。

人類學家項飆提出過一種叫“工作洞”的理論:

人們工作,就像跳進一個洞裡,發瘋般地工作,咬牙,期待著幾年後從洞裡爬出去。他們堅信,幸福將開始在自己從洞裡爬出來的那一刻。

那些逃離現實的年輕人,都後悔了

最近看了一部關於

都市人逃離

的短片,時長不到5分鐘,卻戳中很多網友的心。大多數人從影片裡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影片講述的是4個關於逃離的故事。

▼▼▼▼

那些逃離現實的年輕人,都後悔了

生活不如意,第11次想要逃離這座城市

那些逃離現實的年輕人,都後悔了

工作不順心,第7次想要離職

那些逃離現實的年輕人,都後悔了

創業遭挫折,第26次想要解散公司

那些逃離現實的年輕人,都後悔了

婚姻變麻木,第33次想要離婚

職場、愛情、大都市以及循規蹈矩的日常生活,正是很多成年人時刻都想逃離的圍城。

民政部公佈的“2017 年社會服務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17年結婚資料同比下降7。0%;離婚資料卻同比增長了5。2%。

而在前兩年網際網路全民狂歡的“逃離北上廣”的呼聲下,伴隨著生活成本的增加,逃離一線城市的人口達到2012—2014年總和的1。82倍。(來源:BOSS直聘,

上海房地產研究院

可逃離之後的那些年輕人,真的能逃出從前身陷的焦慮和壓力嗎?

網際網路放大了他人的光鮮和自己的弱點。

外界對我們的影響越來越深入,難以規勸自己“耐心磨合”、“在等一等”,更願意相信自己還未找到“Mr Right,所以

最優解

變成了離開前往下一站,總能遇到合適的。

要知道這曾經是你發誓想要紮根的城市,許下誓言一輩子不離不棄的感情。

你現在想要倉皇逃離的,正是當初你最堅定選擇的。

那些逃離現實的年輕人,都後悔了

魯迅文學獎得主

魯敏

,寫了一本《奔月》的書,描述了正是都市人孤獨、疏離、無力逃脫又渴求打破的故事。

這本書告訴你,即使你真的過上令人羨慕的生活,你還是會萌發上百次逃離的念頭。

那些逃離現實的年輕人,都後悔了

女主人公

小六

的生活在旁人看來沒有什麼大問題。

她工作算不上成功,但也有晉升的可能。丈夫

賀西南

對她很好,事業有成。夫妻感情也沒什麼間隙,她也不必陷入到日常家務中。

兩個人除了沒有孩子,好像一切都“很好”。她經常和閨蜜們到一家叫綠茵的休閒餐廳聚會,不缺朋友,更不會感到孤獨。

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活在朋友圈裡的那類人。

可一次在旅遊途中,小六遭遇翻車事故,成了失蹤人口。

丈夫固執地開始了尋妻之旅,發現表面溫順平淡的妻子,在職場是競爭中的贏家,在婚外戀情裡是激情四射的戀人……

原來,小六沒有死,她只是藉助大巴車翻車事故,成功地跟過去的生活作別,由失蹤,自我放逐,完成她由來已久的渴求:從原先的庸常生活裡逃離,脫離以前的世界。

小六不僅有逃離的念頭,而且還按照念頭執行了。

他人眼中如此歆羨的生活,還逃離什麼呢?

書中也給出了答案,小六覺察到自己褪去女兒、妻子等身份,找不到自我存在的意義。

她逃到了一個叫“

烏鵲

”的地方,並以“吳梅”的身份居住了下來。她用上了假的身份證,切掉了和過往生活的所有情感聯絡

那些逃離現實的年輕人,都後悔了

看到這裡,你一定覺得這是個有些浪漫的故事。

並沒有。

小六無意中傷害到本要提拔她的錢助理,她發現從前那個社交網路又回來了。

而在角色扮演上,新認識的異性小林給她製作了新的身份證,舒姨更是希望她能夠穿上她希望的裝扮,無論職場抑或生活,還是有人對她懷抱希冀,希望她扮演某個預想的角色。

這時,小六才發現逃離她不想要的現狀後,卻陷入了輪迴之中。

還回得去嗎?小說中借用老警察的話表示了否定。不死心的小六再一次選擇了逃離,離開烏鵲,重返城市。

城市生活依舊井井有序,她的位置早已被替代,甚至還目睹了另一場浪漫——她丈夫正忐忑不安地向另一個女人求婚。

作者魯敏在一次新書分享會上曾說,

極限運動

、度假、離開一座城市、離婚、關閉朋友圈,或許都是一種小型的逃離。

但這也只侷限於小部分人,大部分人都希望以平穩的方式來營造自己的生活。

她希望透過小說中“小六”這個人物來代表大多數普通人,進而去打破固有的怯弱和對生活的高度合作。

雖然寫的是“逃離”,但魯敏說,她更多希望表現的是“逃離”之後的“尋找與建立”“打破與彌合”,以“失去”的方式來重新“得到和確證”。

“每一個生而為人者,都會在生命中的某些階段,有過對自我存在、自我人設、自我處境的反覆追問,哪怕這種追問是無奈、疲勞也是無解的——但這正是我們共同的命運陰影所在。”

那些逃離現實的年輕人,都後悔了

前幾天吃晚飯的時候,我收到一條

阿言

的微信,她發給我一張“好友紀念日”的截圖,5年前的今天,我們成為QQ好友。

自從阿言在考上了老家的公務員,我們的生活作息就有了時差,像在兩個平行世界活著。

她說:“間歇性躊躇滿志,持續性混吃等死。”

以前的阿言,性格直爽,雷厲風行,喜歡嘗試新鮮事物,未來可期。可是現在據她形容,不僅現在看不到一點希望,未來也可能會無休止地消沉下去。

剛畢業的那年,她一個人去廣東闖蕩,像帶著千軍萬馬在戰鬥,逢山開路,遇水搭橋。

可生活不到半年,她就在轟轟烈烈“逃離北上廣”的呼聲中,義無反顧地踏上了回鄉的旅程。

一線城市容不下肉身,三四線容不下靈魂。

如今倒是回去了,可因為工資低,沒什麼積蓄,又失去了拼搏的勇氣,她開始懷疑自己當初的選擇,言語間也表達了對我的羨慕。

像極了《奔月》中的小六。

機緣巧合下,身隨心動,逃離現在的生活,奔赴嚮往的未知世界,卻又回到週期性厭倦和質疑的狀態。

值得一提的是,魯迅先生也曾寫過一篇短文故事,同名《奔月》,故事中有一個細節。

嫦娥為什麼逃跑?

因為每天都吃

烏鴉炸醬麵

,嫦娥因為無法忍受一成不變的生活才選擇了逃離。而在上古神話中,結果卻是“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

逃離的熱熱鬧鬧,腳步永遠在原地。

認識的一位老師,年輕時的他放棄揚州的教師工作,去了南京尋找新的天地,他說自己“奔月”的結果是身在南京成為媒體人,卻常常在夢裡想回到在揚州當老師的狀態。

不過,現在他不再關注天上的月亮了,而是著眼於自己的愛好和興趣,併為之努力——研究南京文化。

每一個人都會有逃離的衝動,去追尋自己的夢想,不同是有人找到了其中的意義。

逃離,永遠沒有終點。

那些逃離現實的年輕人,都後悔了

當然,逃離,並不完全是負面的,有時也可以讓人“上來透口氣”。

在面對一些沒有那麼緊要的問題,或者暫時難以有解決問題的辦法時,逃離無異於一套

自我保護機制

。先逃開,對身心和成長都有益處。

可是要知道,這種逃離的前提是,有一天你能有更好的能力去面對。

但如果反覆在同一個問題上退縮,逃避一個自己心知肚明必需面對的東西時,它就會成為一種問題。

研究證明,每一次在你成功地暫時躲避掉那些負面體驗時,就能獲得片刻的放鬆,讓你覺得逃離是有用的,當遇到同樣,會忍不住地想要逃,形成惡性迴圈。

逃避可恥但有用。不過是“懶惰的身體被片刻的歡愉矇蔽還沾沾自喜於自己的智慧”。

文章的最後,我不願意與你討論逃離到底是否真的可以實現,與其把時間浪費在糾結上,不如去直面問題。

人生處處是圍城,只有直視內心的恐懼,才能獲得長久的堅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