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先生為什麼要封筆?網友948252f 2020-09-17

每個人的作品發展其實都有一個固定的規律,從不受待見到逐漸被大眾接受,然後再到被追捧到家喻戶曉,也就是最興盛的時候,之後可能就是逐漸走下坡路。正如“花無百日紅”,一個人不可能永遠處於一個巔峰位置而毫不退步,高峰確實容易讓人收穫內心的充實,甚至在這個過程中有一個新的突破,但是誰又能處於巔峰而不為所動呢?能在巔峰時刻依然能認清自身的不是大多數。

“金庸”先生為什麼要封筆?

透過金庸的小說,我們也可以看出來,他的筆觸風格,從開始的笨拙到後來的遊刃有餘,儘管他一直在突破自我,進行自我革新,但是這總有限度,他的停筆之日,大概也是他意識到已經無法超越自己了。

縱觀金庸的小說,不難看出,其實到《笑傲江湖》的時候,就已經到達了一個無法逾越的巔峰時刻,時隔兩年,金庸有再次創作了《鹿鼎記》,然後封筆。《鹿鼎記》也是一部具有顛覆性意義的武俠小說,甚至可以說這已經到達了金庸的極致,也是整個武俠小說界的一種極致。就像“江郎才盡”一般,金庸的才氣、靈氣在小說上得到完美體現後,所剩下的精力已經不足以吃撐他去超越《鹿鼎記》這樣的經典。

“金庸”先生為什麼要封筆?

金庸的武俠本就是武俠屆的一種經典,是一種至高的盛譽。人們在喜愛著、品讀著他的小說的同時,自然也希望他能再創輝煌。但是金庸已經老了,他已經寫了幾十年了,他的知識儲備、他的靈感、他的精力都是會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降低的。

《鹿鼎記》在武俠小說史上的地位他心中早已瞭然,他更明白的是自己已經無法超越自己了,就算再寫,就算大家也還喜歡,但也不是最好的了,可能還會受到質疑,作為作家是不希望看到這種情境的吧,所以他選擇封筆,是一種必然,也會一個明智之舉。正如李詠退出央視一般,見註定無法超越,不能再創輝煌,不如就此止步,至少留給大家的最後的東西,是自己所能寫出的最好的。

“金庸”先生為什麼要封筆?

既然再也沒有辦法寫出更好的作品,倒不如回頭品讀、修改曾經的作品,迴歸本心,讓自己的內心真正的靜下來。同時在回味自己作品的時候,感悟青春韶華,感悟歲月匆匆,感悟當時年少輕狂,感悟不負時光。

“金庸”先生為什麼要封筆?匿名使用者 2014-01-18

金庸之所以封筆```你可以看下 白鹿書院 裡面 倪匡先生對金庸作品的評價你就明白了``` 倪匡先生是金庸先生最佳的好友與拍檔~ 金庸先生很多作品都是由倪匡代筆的`` 他之所以封筆 是因為鹿鼎記對於金庸來說 已經到達了寫作的一種極限了``` 沒個武俠作家都是以主人公的武功如何高強 怎樣成長著筆的```可是金庸的最後一部作品鹿鼎記卻是離經叛道的武俠作品```之所以說他離經叛道是因為。主人公基本上是脫離了武俠色彩的 可是這一著也可算是驚世之作了·因為它已經達到了返璞歸真的另外一個境界 · 以現實的 世界環境 社會的人情冷暖做主人公的襯托 來陪襯武俠色彩 它其實可是不算武俠小說 可是裡面又出現了那麼多的 武俠人物··它之所以成為絕響的原因 並不是才盡了·你仔細去看下倪匡先生的評價書 你就會明白 金庸先生的飛雪連天射白鹿 笑書神俠倚碧鴛 每部書 每個主人公都有著不同的性格 不同的人生 有簘風的激昂 有虛竹的真誠 有周伯通的遊戲人間 有韋小寶的猥褻無恥·有楊過的鐘情 有郭靖的大俠之風 有歐陽鋒的陰毒沉狠 有黃藥師的離經叛道 有楊康的善惡徘徊 ```````````等等`等等`

可以說 金庸先生已經把人生百態 盡寫與他的這15部書中了``` 如果放到你還有繼續寫下去的必要麼? 沒有了``! 絕對沒有了`` 他已經將所有的感情副於他這15部傳世之作了```(說一下金庸的書一共是15部) 之所以我說這個不叫江郎才盡``我想聰明人都應該明白```金庸先生並不是才盡了 也不一定會走下坡路``可是已經沒有寫下去的必要了```已經沒有題材可以再寫下去了```如果說 一個作家 他寫的所有作品的主人公的性格 處事 大致一致```那就只能算是一部書了`` 再寫就是多餘的```明白了吧```

你在百度搜索 白鹿書院 選武俠小說 找倪匡裡面有評價金庸的所有作品的文章```還有他一寫做為好友的看法``` 你可以自己去看看

“金庸”先生為什麼要封筆?匿名使用者 推薦於2017-04-19

查大俠急流勇退

金庸說他初寫武俠小說,一為交差,二則是因為好玩。1972年,《明報》刊完《鹿鼎記》後他宣佈封筆。時年他才48歲,正值寫作的“青春”,對金庸突然止住如江河奔湧的創作,許多人不理解。

對此,金庸解釋說,他寫到後來感到人物的重複,情節的重複,讀者愛好自己的小說,期望值日高,而他則無法保證每部新作都能較以前有所突破,故急流勇退。

金庸深知盛極而衰、物極必反的道理。他精通曆史,對范蠡、張良等人物十分欣賞,他在讀者仍津津有味於他的武俠小說時宣佈金盆洗手,想來也是可以理解的。

其實,金庸的封筆還有幾多原因。武俠小說雖然給他帶來無尚的榮譽,但是寫小說並非他工作的全部,《明報》創立也是他的一大成功。該報得力於他的小說連載而銷量大增,但70年代,競爭加劇,需要他把主要精力放到辦報上。同時,修改舊作也極費工夫,由於他的小說均是以平均每天1100字的篇幅在報紙上連載,因而在輯成單本發表時,既需做文字上的潤色,也要對前後風格進行統一。此外,還要精心分出章回,擬出標題,有些部分更要進行改寫。在寫《天龍八部》時,他有事去歐洲,便託倪匡代筆,倪匡是他的知交,以寫科幻、推理小說見長,倪匡代寫《天龍八部》筆走龍蛇,不僅將阿紫的眼睛寫瞎了,更信筆寫出一大段離奇的故事。後雖經金庸大力刪改,但作品中倪匡風格猶存。如九十多歲的天山童姥竟返老還童成為一個八九歲的小女孩,還有一個八十多歲的師妹李秋水,既不是仙人,也不像“未來人”,何止形同鬼魅,與作品的一貫風格十分不協調。其他如《碧血劍》、《雪山飛狐》、《神鵰俠侶》等他在修改時都作了較大的變動,熟悉金庸作品的行家都知道,金庸作品實際上有兩個版本,一是最初發表在報上的原始之作,一是經過修訂後的本子。我們通常所看的均是修訂的本子,廣大的“金庸迷”如未讀他的原著也是一種遺憾。據說金庸訪臺灣時,劉兆玄(上官鼎是劉兆玄三兄弟的筆名,劉是主要執者筆)當面向金庸指出,金庸小說“沒有改以前的版本較好”,金庸則拿出他的軟招回應,他答說,初戀情人總是最令人珍惜,沒有改以前的版本好像初戀情人,令大家難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