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瘻如何手術易巧ys 2014-08-10

肛瘻是常見的肛門疾病。祖國醫學稱為痔漏。是肛管、直腸周圍膿腫潰破切開後的後遺症。肛瘻大多是非特異性感染,少數是結核性的。其內口位於齒線附近,外口位於肛門周圍面板上,長年不愈。|

臨床表現

1。肛周或臀部瘻口經久不愈,或時愈時潰,溢位膿液,刺激區域性面板癢痛不適。

2。肛周或臀部可見瘻口,或潰或閉,有的可見區域性變硬,不平滑,色紫脫皮等。

3。淺的瘻管可沿外口觸及硬索狀管道行向齒線,指壓有少量膿液從外口溢位。有的可在齒線肛隱窩處觸及凹陷硬結為內口。

診斷依據

1。有肛管、直腸周圍膿腫潰破或切開史。

2。肛旁經常或反覆流膿,有時有氣體排出。

3。瘻外口呈疹狀突起或凹陷,位於肛門周圍,按壓瘻外口四周有膿溢位。

4。藉助探針或X線造影有助診斷。

治療原則

1。非手術治療:包括熱水坐浴、通便、理療,區域性有急性炎症可用抗生素。該療法只適用於反覆發作的膿腫初期以及手術前準備,但不能徹底治癒。 2。手術治療(掛線或切除)。

用藥原則

1。如肛瘻為結核性,則按抗癆常規處理。

2。單純性肛瘻術前、後以口服滅滴靈、抗生素及其它輔助藥物為主。

3。複雜性肛瘻,體質衰弱病例,除應用抗生素外,尚應支援對症治療。

輔助檢查

1。對單純性肛瘻,檢查專案以檢查框限“A”為主;

2。對複雜性肛婁,疑有結核或癌變者,檢查專案可包括檢查框限“A”和“B”。

療效評價

治癒:經治療後,症狀體徵消失,傷口癒合,無併發症。 好轉:經治療後,區域性炎症得到控制,瘻管可能暫時癒合,無自覺症狀。

專家提示

肛瘻雖非大恙,但足可令患者不勝其煩。平素保持大便暢通而有序,避免肛周感染,當是預防該病之良方。對久治不愈肛瘻,應注意全身病的可能,特別是胃腸道非特異性炎症疾病。

肛瘻是發生於肛門附近及直腸下部的瘻管。肛瘻一般由內口、外口和瘻管三部分組成。內口多數在肛管齒線附近的肛竇內;外口在肛門周圍面板上,有時不止一個;瘻管壁是由纖維結締組織構成。肛瘻可發生於任何年齡,以30—40歲的人發病率較高。病程自數月於數十年不等。肛瘻的主要症狀是區域性流膿,溼癢及疼痛。初期流膿較多,色黃而稠,糞臭味重。久之,膿液逐漸減少,時有時無,稀淡如水,如果過於疲勞,則膿液增多,可有糞便流出。有時瘻管外口可暫時封閉,但不久病人又會出現發燒、區域性腫痛,封閉的外口可再度穿破,待膿液流出後症狀才逐漸消失。肛瘻暢通時一般無疼痛感,僅有區域性墜脹感,但也有因內口較大,糞便流入管道而引起疼痛,尤其是排便或有炎症時疼痛加劇。因膿液不斷刺激肛門周圍面板可引起肛周瘙癢症,也可伴發肛周溼疹。急性炎症期或慢性複雜性肛瘻,可伴有全身症狀,如發熱、貧血、消瘦和食慾不振等。肛瘓的治療以手術為主,藥物為輔。

本病相當於中醫學“肛漏”、“漏瘡”等範疇。其病多由於溼熱下注,肛周氣血執行不暢,溼熱與氣血相互搏結,形成膿腫;膿腫破潰後瘡口不收,或暫時癒合,日久又化膿破潰,反覆發作,遂成肛瘻。也有因虛勞內傷引起的,這種肛瘻多膿液清稀,久不癒合。臨床常見的證型有:

①實證:區域性可們及硬索狀物,外口呈凸形,膿水較稠厚,或伴口乾,發熱,便秘,小便赤,苔黃,脈弦數。

②虛證:區域性無硬索狀物,外口凹陷,呈潛行性,膿水稀薄,伴有虛熱,盜汗,舌淡紅,脈細數。

一、可選用的西藥

如果肛瘻外口有炎症,可用高錳酸鉀溶液坐浴,每晚和便後各1次,等炎症消失後手術治療。

二、可選用的中成藥

1.實證:

(1)連翹敗毒丸:每次1丸,一日2次,溫開水送服。

(2)二妙丸:每次6g,一日2次,溫開水送服。

(3)活血消炎丸:每次3g,一日2次,用溫黃酒或溫開水送服。

(4)珠黃八寶散:外用,視患處大小取本品適量薄薄撒於瘡面上,然後蓋以油紗條,每。日換藥1次。

2.虛證:

(1)八珍丸(補汁、沖劑):大密丸每次1丸,或水密丸每次6g,一日2次;或濃縮丸每次8丸,一日2—3次,溫開水送服。煎青劑每次口服15—20g,一日2次。沖劑每次1袋,一日2次,開水沖服。

(2)知柏地黃丸:大蜜丸每次1丸,或小蜜丸每次9g,或水蜜丸每次6g,或濃縮丸每次8丸,均為一日2—3次,空腹溫開水送服。

(3)搜風順氣丸:每次1丸,一日1—2次,溫開水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