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文帝楊堅輕易取代北周,為什麼當時沒幾個人出來反抗?是因為楊堅是漢人代表著絕大多數人的意願嗎?防彈碗2021-07-07 17:34:05

咋沒反抗了,宇文諸王造反沒看見嗎??題主自己想想普六茹堅斷絕北周宇文家血脈的原因是啥??南陳如此弱為啥楊堅從篡位到統一花了8年??連突厥都要以為北周報仇的名義入侵……

還有要說北周鮮卑化倒不如說是封建化,北齊北周都存在漢化。

隋文帝楊堅輕易取代北周,為什麼當時沒幾個人出來反抗?是因為楊堅是漢人代表著絕大多數人的意願嗎?袁浩2021-07-14 01:55:55

當然有人反抗,隨便貼一段。

相州總管尉遲迥自以重臣宿將,志不能平,遂舉兵東夏。趙、魏之士,從者若流,旬日之間,眾至十餘萬。又宇文胄以滎州,石愻以建州,席毗以沛郡,毗弟叉羅以兗州,皆應於迥。迥遣子質於陳請援。

此外還有司馬消難和王謙在益州和荊襄一帶起兵,還引動了南陳和突厥的進犯,聲勢不算小。

在內部有宇文氏五王的刺殺和謀劃,楊堅在趙王府赴宴時差點被暗算,最後盡誅宇文氏諸王才算收場。

但這些反抗都是正常的對改朝換代的對抗,宇文氏諸王保衛自家江山,王謙等人更多的則是出於對宇文氏的忠誠,還是傳統的儒家忠義範疇,跟鮮卑不鮮卑一點關係沒有。王謙、司馬消難跟鮮卑一點關係沒有,尉遲部也是北齊故地人為多,真要說鮮卑,人家元氏都在楊堅這邊乾的好好的呢,賀氏,於氏,長孫氏,竇氏這些祖上都是鮮卑大族的也都挺安穩的,很支援楊堅來幹這個皇帝麼,獨孤氏就更別說了。

說真的,到了楊堅時代,北周內部早就沒人在乎什麼鮮卑和漢了,本來西魏就是武川鎮為首的六鎮世家和關中大族以及跟著元魏皇帝投奔來的洛陽高門的集合體,他們唯一的共同點也就只有反高歡那邊的六鎮下層和爾朱氏餘部們這個階級立場,這批人都是孝文帝改革的受益者,哪會有什麼鮮卑主義。

楊堅家武川鎮司馬,在北魏搞世家以後照樣生下來就有官做,上升通道通暢的很。

宇文泰是全家積極主動發動鄉人鎮壓六鎮起義的自幹魏,失敗以後跑路投奔朝廷未遂才被迫裹挾進叛軍,而且他爹跟賀拔嶽這位跑去當太學生的六鎮高層有交往,這階級屬性一看就是腐朽墮落拋棄廣大六鎮底層與洛陽高門們更有共同語言的那種。

於謹祖上正宗鮮卑大人,孝文帝改革以後一等世家那種,年輕時代放話州郡一級根本看不上,等著做三公所以不出仕,這種人就是實打實的洛陽高門,還能有什麼鮮卑自覺?他兒子於翼是楊堅鐵桿。

長孫、竇、獨孤這些背景都一樣,有一個算一個都是北魏時代就劃入大族的既得利益者,漢不漢化的,人家幾十年前就是跟著孝文帝收益的那批,早就改過了都。

真正搞鮮卑語鮮卑化的人的履歷一般這樣的才對:六鎮底層出身,孝文帝改革前就已經家道中落只能混個小兵,孝文帝后直接變成邊疆野人,上升通道徹底斷絕,心懷怨憤,對高門世家深惡痛絕,對孝文漢化和同時帶來的世家政治有應激反應。

或者是爾朱氏的部下或者類似的屬於半獨立的部族中人,同樣是被洛陽拋棄的一批人,以前是政治盟友出將入相,後來變成半野人邊地土司酋長,不窮但是也斷了上升通道,同樣滿肚子不滿。

比如高歡窮的馬都沒有,靠姐姐姐夫養大,主動加入叛軍造洛陽的反。斛律金世襲酋長,主動帶人投靠破六韓拔陵,自帶乾糧造北魏的反。尉景段韶這種人顯然也是和高歡一樣的苦哈哈,這批人才是始終抵制漢化,抓著鮮卑習俗不放的人,原因就在於他們對漢化後世家大族再次拋棄鮮卑下層充滿警惕,北齊數次對鄴城大族的清洗都是由此引發,甚至引得北周方面也不得不做出相應姿態,這都是對孝文帝改革的弊端的經驗吸取和矯枉過正。

等到北齊宣告滅亡,這條路已經宣佈死亡,這會的北周大族們根本就不擔心這個了,漢化、世家的好日子要回來了,楊堅做皇帝好啊,做了皇帝記得要把孝文帝的路子再走一遍啊。

誰知道後面還有科舉制這個玩意在等著呢?

隋文帝楊堅輕易取代北周,為什麼當時沒幾個人出來反抗?是因為楊堅是漢人代表著絕大多數人的意願嗎?wenwU2021-07-14 11:08:14

看來題主對隋的歷史還不是很瞭解。

楊堅在代周的過程中,阻力依舊是不小的。但楊堅做對了幾件事。

一是招五王進京。

這一步太關鍵了,甚至可以說是楊堅走得最成功的一步棋。試想,如果五個藩王盤踞地方,楊堅想要代周,五王必起兵反對。楊堅想要戰勝五位地方藩王,難度可想而知。五王進京之後,就被楊堅掌控,最終肉體消滅。

二是,武力鎮壓。

在整個過程中,持有反對意見的人並不少。代表人物就是相州總管尉遲迥起兵。這個尉遲迥,是宇文泰的外甥,在周的地位和威望都是很高的,歷任太保,太傅,太師,並久經沙場,屢立戰功。所以,他一起兵,跟隨者很多。尉遲迥所管轄的相、衛、黎、毛、洺、貝、趙、冀、瀛、滄各州,尉遲勤(尉遲迥弟弟的兒子)所管轄的青、膠、光、莒各州,全都跟隨尉遲迥,擁有軍隊數十萬。並北聯絡突厥,南聯絡南朝,許以利益。而鄖州總管司馬消難、益州總管王謙相繼起兵響應。一時間,對楊堅來講,形勢是十分危機的。楊堅最終派高炯和韋孝寬武力鎮壓,最終在這一場生死之戰中取得勝利。

在消滅藩王,以及打擊地方實力反對派之後。楊堅代周的時機成熟,先封隋王,繼而接受“禪讓”為帝。

這些都是史書上記載的歷史,但事實上,個人認為楊堅代周的過程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一步,被掩蓋了。那就是:殺周宣帝。

史書沒有楊堅殺周宣帝的記載,也沒有任何確鑿的證據。

周宣帝這個人雖年輕,做事也有些荒唐,但其對權力的掌控是沒問題的。為了加強自己的權力,他先是殺掉了權力最大的齊王宇文憲。接著又準備對楊堅下手,楊堅在感受到危險之後,急於出京避禍。在鄭議的幫助下,得以出任亳州總管,這個時候,龐晃勸楊堅起兵自立。注意,亳州在今天的安徽境內,地域不大,且並非富庶之地。這個地方起兵,不是找死麼。所以,楊堅握著龐晃的手說:“時機還不成熟啊。”

那麼在楊堅如願以償出任亳州的時候,他卻沒有走,因為他生病了,一種非常奇怪的病“足疾”,也就是腳生病了。楊堅本來是出京避禍,那趕緊走啊,腳病了,他這個級別的人物,出行還需要走路麼?但他沒有,他留在了京城。更奇怪的事是,在他留京的時候,周宣帝死了。

我們來說說周宣帝的死。

周宣帝死的時候22歲,而且不知道是什麼病,事前也沒有生病的跡象。這病來勢洶洶,周宣帝直接不能說話了,很快就一命嗚呼。這是什麼病?更像是中毒吧。史書上說,周宣帝死於酗酒,酗酒的人多了,但沒有見過這種死法的。而楊堅下毒的機會是存在的,畢竟他女兒,就是周宣帝的皇后。

再說說矯詔。

劉仿和鄭議又心有靈犀的矯詔,讓楊堅來做輔政大臣。這一切都太巧了吧,在楊堅留京期間,楊堅想要的一切都到來了,而且史書上說他什麼都沒做。

合理的解釋是,在周宣帝殺了齊王之後,又斥責楊皇后和楊堅,楊堅很恐懼,一不做二不休,做掉了周宣帝,而後自立。

楊堅在為帝的日子裡,多疑是前所未有的,兒子,大臣很多都死於他的多疑。這也許跟他的經歷和不信任有關。畢竟他也是這麼走出來的。

這裡再說說題外話

權臣想要奪權自立的步驟。

第一步,架空皇帝的權力,打擊朝中反對勢力,確立自己的核心地位,並達到政令己出的目的。這個時候,會面對朝中反對勢力和皇帝的反撲。

比如:董卓就亡在了這一步上,沒有躲過朝中反對勢力的反撲。

第二步,消滅宗室。

比如:宇文泰誅殺元氏。

第三步,消滅地方實力反對派和割據勢力。

比如,司馬氏平定淮南三叛。

第四步,換皇帝,廢了皇帝,新立皇帝宗室為帝,看群臣的反應。接下來就是禪讓了。

隋文帝楊堅輕易取代北周,為什麼當時沒幾個人出來反抗?是因為楊堅是漢人代表著絕大多數人的意願嗎?Black Bob2021-07-14 23:54:19

https://www。

zhihu。com/answer/100505

621

隋文帝楊堅輕易取代北周,為什麼當時沒幾個人出來反抗?是因為楊堅是漢人代表著絕大多數人的意願嗎?李夢陽轉世2021-11-06 18:46:35

如果要從民族史觀分析篡周建隋,我以前寫過一個回答,大家無聊的話可以一閱,我覺得寫的挺歡樂的。

隋文帝代周時,為什麼鮮卑人當時沒有強烈的反抗呢?

好了,言歸正傳,我來說一說楊堅篡周的幾個問題。

首先我們先來看一看楊堅在沒當上丞相前的親信都有那些人:

元諧、盧賁、宇文慶、龐晃、郭榮、宇文忻、長孫平、李圓通、李禮成、竇榮定,元孝矩、陳茂。

這裡面有漢族,也有鮮卑族,而他們普遍在北周政權中政治地位不高,在楊堅沒攝政前,這些人裡面官職最高的是宇文忻,也只是柱國而已。

他們結交楊堅自然是想為自身謀求政治利益,比如龐晃結交楊堅就是為了圖取富貴。

【及高祖去官歸京師,晃迎見高祖於襄邑。高祖甚歡,晃因白高祖曰:“公相貌非常,名在圖籙。九五之日,幸願不忘。”高祖笑曰:“何妄言也!”頃之,有一雄雉鳴於庭,

高祖命晃射之,曰:“中則有賞。然富貴之日,持以為驗。”晃既射而中

,高祖撫掌大笑曰:“此是天意,公能感之而中也。”因以二婢賜之,情契甚密。】

換言之楊堅的親信中多是在北周中混的不如意的人,他們為了獲得更多的政治利益從而支援楊堅。

而在北周政權最不如意的當屬關隴土豪,當年宇文泰邙山大敗,武川勳貴的部曲損失慘重,為了擴充部曲,讓大量關隴土豪率領鄉兵參軍。於是關隴土豪出身的人紛紛擔任府兵制中下層職位。

後來周武帝進一步擴招府兵,本就以關隴為根本的關隴土豪手握的軍事力量自然會更強。

但是關隴土豪擁有的經濟基礎和他們的政治地位不匹配,北周的上層多為北周宗室和武川勳貴。

西魏北周的政治平衡也在於此,但宇文護殘酷打壓武川勳貴,讓本就部曲損失慘重的武川勳貴在政治上也受到重創,獨孤信、趙貴、侯莫陳崇相繼被殺。

宇文護雖然也打擊過關隴土豪(如李遠),但因為關隴土豪是本土勢力,根基深厚,損失不如武川勳貴大,而恢復卻會更快。

宇文護打壓武川勳貴,繼而又大力重用宇文宗室,想以此維持平衡。但到了周宣帝時,缺乏軍功威望的周宣帝,因為擔憂被宗室篡位,便大肆清洗宇文憲等人,而繼而任用的是一些漢族文士,他們沒有軍事經驗以及部曲,所能依靠的唯有周宣帝。(也就是皇權和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權)

而在周宣帝猝死後,劉昉、鄭譯兩人因為此前協助周宣帝清洗北周宗室的緣故,自然不敢讓宇文宗室攝政。但他們兩人又沒有任何軍事經驗,所以只得把楊堅推到前臺。

楊堅是武川勳貴,靠著父親楊忠的戰功,以及周武帝的提拔,升遷過程非常的順利。

不過雖說楊堅是武川勳貴,但正如前文所說武川勳貴整體蒙受了很大打擊,像楊堅、尉遲迥這些實力派只是少數。所以楊堅要想篡位,那麼就需要關隴土豪的支援,而關隴土豪也正需要一個代言人,於是雙方一拍即合。

據呂春盛先生的統計,楊堅的丞相府府僚36人中,關隴河南河東土豪共14人,而北鎮及其後裔僅4人。

除了關隴土豪的支援外,北周政治制度漏洞也給楊堅便利。

周武帝剷除宇文護後,進行一系列加強皇權和中央集權的措施。而周宣帝猝死後,楊堅作為外戚,便鑽了皇權的空子,把持了朝政大權。(外戚的權力可以看做是皇權的一種延伸)與此同時楊堅控制了中央,除了控制北周的重要軍事力量府兵外,還能號令一些不瞭解朝廷內幕的地方將領。

如外任的竇熾本是忠於北周皇室的政治立場,但在不知道朝廷內幕的情況下,便選擇了協助楊堅對抗尉遲迥。

【屬尉遲迥舉兵,熾乃移入金墉城,簡練關中軍士得數百人,與洛陽刺史、平涼公元亨同心固守,仍權行洛州鎮事。相州平,熾方入朝。屬隋文帝初為相國,百官皆勸進。熾自以累代受恩,遂不肯署箋。時人高其節。】

而對於這點李德林也明確的指出過:

【德林獨進計雲:

“公與諸將,並是國家貴臣。未相伏馭,今以挾令之威,使得之耳。”

換言之雖然楊堅是政治地位較高的武川勳貴,又拉攏了關隴土豪,但光憑這兩點還不夠。而在這兩點基礎上,楊堅以國丈之姿挾天子以令四方,也就是“挾令之威”,方才能號令諸將。

前面說了既然楊堅和關隴土豪是合作關係,那麼韋孝寬幫楊堅去平叛,自然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之後楊堅又派親信高熲作為監軍,進一步控制諸將,於是便平定了尉遲迥。

關隴集團,當年在宇文泰麾下團結一心共抗強敵的時代已經隨風而去了。宇文護弒殺宇文覺、宇文毓,以及長達15年的二元君主政治,讓北周的臣子在君相之間徘徊,很難樹立起對皇帝的忠誠心。周武帝剷除宇文護後,雖然結束了這種情況,但因為其英年早逝,使得北周依然存在隱患。再加上週宣帝時期的高壓統治,讓北周群臣

“內外恐怖,人不自安,皆求苟免,莫有固志,重足累息,以逮於終。”

這些因素使得關隴集團已經變為

“沒有共同政治目的,沒有派別立場、只顧各自家族權益的官僚勳貴集合體。”(《5-6世紀北邊六鎮豪情酋帥社會地位演變研究》)

在周宣帝猝死時,怒斥楊堅的是出身山東的顏之儀,而關隴集團的官員大多在楊堅的威逼利誘之下也就順從了。

【及高祖初被顧託,群情未一,乃引賁置於左右。高祖將之東第,百官皆不知所去。高祖潛令賁部伍仗衛,因召公卿而謂曰:“欲求富貴者,當相隨來。”往往偶語,欲有去就。賁嚴兵而至,眾莫敢動。】

而楊堅的政治口號也非常簡單,不是什麼民族大義,而是

“欲求富貴者,當相隨來。”

寥寥數語罷了

也不怪呼李崇會感慨:“閤家富貴者數十人,值國有難,竟不能扶傾繼絕,復何面目處天地間乎!”

不過也正是因為楊堅做出這種承諾,在他上位後,便大肆封賞給功臣土地。

【自諸王以下,至於都督,皆給永業田,各有差。多者至一百頃,少者至四十畝。】

並且關隴集團既然都變這樣了,楊堅也難以信任他們,於是朝廷上瀰漫著猜忌和虛偽的氛圍。

因此楊堅只得越來越依靠兒子和姻親關係來維繫統治地位。前者導致分封諸子,後者則讓李淵逐漸積累政治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