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襲制

的封建社會,為了緩解財政供養宗室的壓力,一般都採用“世襲遞降”的方式,即每傳一代遞降一等,親王爵位遞降至奉恩鎮國公止降,郡王遞降至奉恩輔國公止。

除了“世襲遞降”的襲爵方式外,還有一種襲爵方式,繼承人按照初封爵位繼承,這就是我們熟知的“

世襲罔替

”,也就是“鐵帽子王”。

清代宗室藩封爵第一等為和碩親王,第二等為多羅郡王,清朝的十二位“鐵帽子王”中有十位親王:

即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爾哈朗、睿親王多爾袞、豫親王多鐸、肅親王豪格、莊親王碩塞、怡親王胤祥、恭親王奕訢、醇親王奕譞、慶親王奕劻。

溥儀退位時,大清朝的12名鐵帽子王的態度如何?

兩位郡王:

克勤郡王嶽託、順承郡王勒克德渾。

這些人要麼是滿清入主中原的開國功臣,如

多爾袞、多鐸,

要麼是皇帝的心腹重臣,如

怡親王胤祥、恭親王奕訢。

有些人誤認為

僧格林沁

也是鐵帽子王,實際是準確的,僧格林沁受封科爾沁郡王、博多勒噶臺親王,雖然因生擒太平天國北伐軍統帥

林鳳祥

,而詔世襲罔替,但他屬於蒙古王公並非滿清宗室。

在中國歷史的歷次王朝更迭中前朝宗室多是被屠戮的重點目標,但清末代皇帝溥儀是主動退位的,所以滿清宗室也跟著沾光得到了不小的優待。

清朝因立國之功受封的八位“鐵帽子王”

其後代雖然都世襲罔替繼承了親王的爵位(期間也有不少波折,不乏被剝奪爵位者),但是到了清朝後期這些人逐漸遠離政治核心對時局並無太多話語權,所以他們的態度也多是順勢而為,這其中主要說兩個人。

末代肅親王善耆

善耆清朝皇族中的頑固分子,清帝退位時善耆堅決反對,雖然清朝大勢已去,但善耆不甘心,他四處奔走,散盡家財,並找日本人做靠山,積極組織“勤王軍”展開復闢運動,策劃了多次“滿蒙獨立運動”均遭失敗,最終鬱鬱而終。

溥儀退位時,大清朝的12名鐵帽子王的態度如何?

善耆死後他的故事並未結束,他的第十四女顯玗是偽滿獨立的主要參與者,是日本侵華初期最為出名的間諜,她有一個日本名字叫做——

川島芳子

末代克勤郡王晏森

這貨在頭條算是知名人士,很多人都見過下面這張王爺拉黃包車的照片,相傳

晏森

在敗光祖產後只能靠賣苦力為生。雖然後續有闢謠,說圖中之人並非

末代克勤郡王晏森,

但是吃瓜群眾更願意看到王爺落魄的結局。

清朝中後期受封的十位“鐵帽子王”

怡親王胤祥、恭親王奕訢、醇親王奕譞、慶親王奕劻

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人物。

胤祥是

雍正皇帝

的肱骨之臣,奕訢是“

辛酉政變

”兩宮太后奪權的核心人物,同時也是洋務運動的領導者,奕譞是慈禧太后心腹,奕劻這貨雖然資質平庸但是憑藉“

戊戌變法

”的成功站隊,成為了晚清時期的頭號重臣。

清朝滅亡時的怡親王毓麒

,清朝滅亡時只是個十二歲的孩子。

溥儀退位時,大清朝的12名鐵帽子王的態度如何?

清朝滅亡時的恭親王溥偉,

和上文中提到的

肅親王善耆,

都是堅決反對退位的滿清宗室,他們組織了“宗社黨”積極投身復辟運動,後來去偽滿追隨溥儀,1936年莫名其妙的死在了旅館裡。

清朝滅亡時的醇親王載灃

,末代皇帝溥儀的生父,宣統時期的攝政王,

武昌起義

時期迫於形勢退歸藩邸,此後深居簡出不問政事,宣統退位時載灃並沒有什麼動作。

慶親王奕劻

,是清朝冊封的最後一個鐵帽子王,1898年才加恩世襲罔替,清朝滅亡時,奕劻是“皇族內閣”總理大臣,

奕劻

極力支援宣統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