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間萬千皆浮雲,唯有真情映真心

曹雪芹

的《紅樓夢》寫盡富貴榮華、世間百態,引後世無限解讀、每有新意,然細究起來,終究不過一個“情”字。

“情”乃何物?親情、友情、知己情、愛情……“情”並非人生日常必備,無情之人依舊可以喜笑顏開、富貴榮華,只要“無心”就體味不到人生無“情”之苦;然, “情”又是人生這片茫茫黃沙裡的那粒金,是人生這片汪洋海底靜默的那顆珍珠,人生因有“情”才能在荒涼中盛開美麗之花,因有“情”才能在沉寂中綻放光華。

什麼是真正的“有情”?痴男怨女卿卿我我便是“有情”?孝感動天親嘗

湯藥

便是“有情”?兩肋插刀出生入死便是“有情”?

真正的情,不是

形式主義

的外顯,而是心靈深處的欣賞、懂得、尊重和相互呼應。親情如此,友情如此,愛情亦如此。

所有我們認為感天地泣鬼神的愛情,一定是基於這樣的心理共鳴,才能真正打動人心、流傳後世。

這就是為什麼林黛玉和

賈寶玉

總讓後人扼腕長嘆、淚溼襟衫,而

薛寶釵

和賈寶玉卻只是令我們一聲嘆息的原因之所在。

真正的情,總與物質無關,而與心靈的單純、善良、真誠有關,而假若給這種感情參雜了金錢、權力、計謀手段等因素,這些東西參雜越多,這種“情”的純度就越低,也就越難以打動人。

而有真情之處,縱然物質匱乏,也能開出動人心魄的美麗之花。

梁曉聲

在《中國社會各階層分析》中舉過一個知青返城的例子:返程開始後,有一名高幹子弟終於可以返回北京了,十餘年來他一向住在一戶農民家裡,房東大爺和大娘送了他一程又一程,硬往他兜裡塞雞蛋,非讓他帶回北京一籃子大棗……夕陽西下時分,已走出了很遠的他不禁再一次回望,但見大爺和大娘的身影仍站在一處土崖邊,之間隔著一道道溝塹。那一刻,那名高幹子弟,不禁雙膝跪下,痛哭失聲……

世間萬物,因有情才可愛;世間百態,因真心才懷有天下蒼生。

在這樣一本

社會學

著作中,我們可以看到社會發展洪流中千奇百態的社會現象,然而最打動我的,始終是這個小故事,這個用真情映真心的故事,除了質樸的感情、真誠的愛和包容以外,在物質方面他們一無所有,然而它卻令我如此印象深刻,經常回想。

它讓我感受到世間的溫暖,真情的可貴,以及在這份真情面前,人與人之間跨越年齡、性別、階層的平等,令我感受到這個繁雜世間的美好和希望。

我們自身的經歷又何嘗不是如此。那些最令我們印象至深的感情,絕不是發生在你步入社會收入提高地位提升了之後才得到的感情,而一定是在你人生最簡單、最真誠的時候體會到的親情、友情、愛情,這種真摯的感情體驗會伴隨終生,幫你塑造三觀,打造未來人生。

不得不說,縱然生活在同一個世界,對於曾經體會過真情之人,與情感體驗較為貧乏之人來說,他們所感受的人生體驗可能完全不同。

前者在人生之途中更能捕捉和把握真誠質樸的氣息,而後者可能更容易感受到虛情假意和

權術

計謀。而基於這樣不同的情感體驗和社會經驗的基礎上,他們所無意識塑造出來的周遭世界也大有差別:前者所塑造的世界回更傾向於溫暖、平和、包容、真摯;而後者更傾向於塑造目的性、

功利性

、陰謀論的世界。

這是人生底色的兩端,也是人群的兩端。人跟人之間三觀合不合、氣場融不融,大概多多少少都有這方面的原因。

所以看同樣的

電視劇

、同樣的角色、同樣的演員,不同的觀眾,感受到的東西會迥然不同。

就有那麼一些觀眾,真情實感地欣賞一部劇,真情實感地喜歡劇裡的角色和演員;所以他們更能感受到藝術作品中的真善美,更能捕捉角色關係中的真情。

在現實生活中,他們也更能捕捉和體會人與人之間的真誠和良善,去發自內心地欣賞一個人、認可一個人,外界的干擾很難撼動這些發自內心的真誠判斷。

一切的基礎,都建立在深度的真誠、互信,互相欣賞、互相懂得之上,這就建立了一種互不約束、而又充分粘性的關係,類似於我們在童年少年時代所感受到的親愛友情愛情,越是經過時間洗禮,越是發現它的寶貴之處。

“世間萬千皆浮雲,唯有真情映真心”。

人的一生,物質財富可以不斷積累越積越多,而真情、真心卻只能可遇不可求。得之我幸,失之我命。一份真情既有幸遇到,就不會輕易放手,縱然前路荊棘,也將義無反顧。而那些邁向未來途中的挑戰和失去,也不必患得患失,將其當作一份考驗,若干年後,正是因了這樣的挑戰,才更能見證那份真心映照的真情。

希望我們的世界多一些真誠,少一些套路;多一些美好,少一些互相抨擊和罵戰。用真情幫助決斷,而非用衝動覆蓋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