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偶然”更多還是“必然”更多?也許我們很難達成共識,但都必須承認,許多重大的人生決定是從突發奇想開始的。

而在工業設計領域,“奇想”具有無限潛能,說不定哪天就會走入千家萬戶,造福人類。於是今天我們不聊“要去哪”,聊聊“從哪來”,考古5位世界頂級工業設計師記錄在冊的第一個作品,看看他們是從怎樣的“奇想”走向人生巔峰。

SK4收音留聲機

迪特·拉姆斯

德國設計之所以能成為優秀設計的代名詞,很大程度歸功於迪特·拉姆斯。他是二戰後德國誕生的“新功能主義”代表人物、簡約派設計風格創始人。

上世紀70年代,拉姆斯提出被設計界奉為圭臬的“設計十誡”,任意一條放在今天都仍然擲地有聲,同他的作品一樣歷久彌新,在德國乃至國際工業設計史上都留有濃墨重彩的一筆。

工業設計大牛們的第一個設計,也是“最後的設計”?

德國工業設計之父

迪特·拉姆斯 Dieter Rams

拉姆斯出生於一個木匠家庭,23歲時加入德國家電製造巨頭博朗 (BRAUN),29歲晉升為博朗首席設計師,領導博朗設計部門30餘年。

他和他的團隊以“少卻更好” (Less, but better) 為設計信條,打造了計算器、投影儀、口袋音箱等一系列經典產品,被世界各地博物館永久收藏。

工業設計大牛們的第一個設計,也是“最後的設計”?

工業設計大牛們的第一個設計,也是“最後的設計”?

工業設計大牛們的第一個設計,也是“最後的設計”?

工業設計大牛們的第一個設計,也是“最後的設計”?

1956年,24歲的拉姆斯和烏爾姆造型學院產品設計系主任Hans Gugelot共同設計了一個收音機留聲機組合裝置。它是拉姆斯首個問世的作品,翻開了德國新功能主義產品設計的時代篇章。

工業設計大牛們的第一個設計,也是“最後的設計”?

· 拉姆斯1956年作品“SK4收音留聲機”

SK4最為人稱道的地方在於它的人機介面佈局,功能集中,外觀簡潔,操作友好;拉姆斯還大膽採用當時剛上市的新型材料塑膠玻璃,給機身做了一個透明罩,讓人機介面一目瞭然,盡顯理性之美。

如拉姆斯所說:好的產品本身就是說明書;塑膠玻璃罩成為產品與使用者之間的溝通視窗,還意外賦予SK4一個唯美的別名——“白雪公主之棺“。

工業設計大牛們的第一個設計,也是“最後的設計”?

造型上,SK4延續拉姆斯標誌性的理性美感,用純白色金屬取代那個年代通用的木質外殼;方形邊框和直線條簡約而不簡單,深沉而不沉重,在當時來說是極創新的表現手段。

上世紀60、70年代,德國很多產品都是利用消費者的時尚需求投機取巧,設計流於表面,缺少功能上的考慮。在拉姆斯看來,無疑是一種視覺汙染。

工業設計大牛們的第一個設計,也是“最後的設計”?

· 拉姆斯代表作品“606萬用置物櫃套裝” (1960)

於是在他開創的設計方法中,風格僅僅是解決問題的結果,操作便利、視覺簡約、細節精緻才是工業設計的真諦。

拉姆斯的思考與見解影響著近代工業設計的發展程序以及全球一批又一批設計工作者。直至今日,以蘋果和無印良品為例的很多產品造型及其介面設計中仍然能發現大量拉姆斯的設計手法,稱他為“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設計師之一”絲毫不為過。

斯特納影印機

雷蒙德·羅維

在同時代的美國工業設計師當中,雷蒙德·羅維當數最風度翩翩、最有商業頭腦的一位。1893年,羅維出生在巴黎一個富裕家庭,從小就對設計表現出了濃厚興趣,速寫本里畫滿了飛機、汽車、火車。

一戰結束後,當羅維身穿退伍軍裝、說著蹩腳的英文、懷揣50多琺琅來到美國時,誰都沒想到,這位落魄一時的法國人會成為日後奠定美國現代設計流行風格的關鍵人物。

工業設計大牛們的第一個設計,也是“最後的設計”?

美國工業設計奠基人

雷蒙德·羅維 Raymond Loewy

羅維的第一個工業設計作品也是他職業生涯的重要轉折點。

起初,羅維在美國從事插圖和櫥窗設計,直到1929年,斯特納影印公司 (Gestetner) 找到羅維,委託他對產品進行改造,羅維才開始涉足工業設計,朝著兒時速寫本里的飛機汽車夢邁進了一步。

工業設計大牛們的第一個設計,也是“最後的設計”?

工業設計大牛們的第一個設計,也是“最後的設計”?

· 左圖為斯特納影印機原有設計;右圖為羅維的改型設計。

原本的斯特納影印機結構鬆散,導致加工難、清潔難和一些潛在的安全問題,公司方希望羅維能在五天內完成一個新設計,將機器的外觀和效能更好地結合起來。

羅維的對策是設計一個外殼,包裹住影印機內部機械結構;改變轉動曲柄和檯面的形狀;並用苗條穩固的支架代替了之前粗壯突出的四腳。經此番改造,原本零亂、醜笨的影印機變成了時髦、雅緻的流線型辦公傢俱“熱款”,銷量節節攀升。

作為設計與商業完美結合的第一例,羅維的首單生意開啟了美國工業設計新紀元。

工業設計大牛們的第一個設計,也是“最後的設計”?

· 羅維是首位登上美國《時代》週刊封面的設計師。

羅維最傑出的貢獻是幾乎一手促成了美國設計與商業的聯姻,首開工業設計的先河。他透過自己的設計幫客戶實現商業上的成功,而使更多企業認識到設計的重要性,開始紛紛成立自己的設計部門或僱傭設計顧問。

在羅維近70年的職業生涯中,他完成了不計其數的設計,範圍之廣泛大到飛機、輪船、火車、宇宙空間站,小到可樂瓶、香菸、郵票、餐具······《紐約時報》曾這樣評價他:毫不誇張,羅維先生塑造了現代世界的形象。

工業設計大牛們的第一個設計,也是“最後的設計”?

工業設計大牛們的第一個設計,也是“最後的設計”?

工業設計大牛們的第一個設計,也是“最後的設計”?

工業設計大牛們的第一個設計,也是“最後的設計”?

· 羅維部分設計作品

深諳商業化社會中媒體曝光的力量,羅維頻繁出現於公眾視野,不遺餘力地透過各種公關手段創造出所謂的“羅維奇蹟”。他用知名度為設計開路,在當時的美國達到了家喻戶曉的地步。

設計史論研究家王受之這樣評價羅維:“羅維從來沒有企圖建立自己的設計體系或者設計學派,他是一位高度商業化的設計家······他曾說‘對我而言,最美麗的曲線是銷售上漲的曲線’。”

工業設計大牛們的第一個設計,也是“最後的設計”?

· 1953年,羅維為斯圖德貝克 (Studebaker) 設計的星線汽車 (the Starliner) 成為公司銷售最好的車型之一。

工業設計大牛們的第一個設計,也是“最後的設計”?

· 1974年,羅維為蘇聯設計的莫斯科人汽車 (Moskwich) 是蘇聯政府委託西方人設計的第一個專案。

羅維的一生精彩紛呈,然而有些東西從“斯特納影印機”時代一直延續到了他生命的最後時刻,那就是羅維所奉行的“功能與外形相互強化”的理念;將一切產品流線化是他堅持的設計準則,簡練、典雅、美觀是他一生追求的境界。

紙簍印表機

深澤直人

將無意識的行為轉換為可見之物——深澤直人將自己的設計理念概括為“無意識設計”。他認為設計必須以人為本,關注人類最自然的慾望和最直接的需求,將被忽視的“生活細胞”捉住,放大,注入到原有的產品中。

設計不應該造成“適應負擔”,產品是為了滿足而不是改變人類的生活。

工業設計大牛們的第一個設計,也是“最後的設計”?

日本國寶級設計師

深澤直人 Naoto Fukasawa

曾為蘋果、愛普生、無印良品等多家知名公司進行產品設計,深澤直人包攬過日本內外的五十多項設計大獎,堅持用最少的元素展現產品全部功能。

他的“無意識設計”作品不會讓你覺得生活多了些什麼,但一定會讓你覺得生活變好了。如著名德國工業設計師葛切奇評價,深澤直人可以“親吻一隻青蛙讓她變成公主”。

比如,深澤直人注意到電梯不擁擠時,人們習慣靠在角落,於是在他操刀設計的日立電梯中,電梯的四面牆壁連線成一個沒有尖角的圓弧形,給人一種圓潤溫柔的包裹感。

工業設計大牛們的第一個設計,也是“最後的設計”?

工業設計大牛們的第一個設計,也是“最後的設計”?

· 深澤直人操刀設計的日立電梯

再比如說,深澤直人的第一個工業設計作品“紙簍印表機”,也是“無意識設計”的範例。他注意到人們取走列印檔案時偶爾會順手扔掉一些廢紙,只不過前者是有意識的,後者是下意識的。

深澤直人捕捉到了這一行為習慣,於是在設計中照顧到它,在印表機的底部連線了一個廢紙簍。

工業設計大牛們的第一個設計,也是“最後的設計”?

· 深澤直人1998年作品紙簍印表機

諸如此類,無數人在無數個瞬間做出的無數個無意識行為就是深澤直人的靈感來源,試問,這樣的設計師還怕江郎才盡嗎?

Prado書桌

康士坦丁·葛切奇

即使你從未聽說過他的名字,也很難錯過他設計的桌椅、沙發、垃圾桶、燈具甚至是圓珠筆。

素有“鬼才”之稱的德國工業設計師康士坦丁·葛切奇以批次製造產品設計聞名於國際舞臺。他崇尚將實用性完美融入人文主義理念,“工業化以適用大規模生產,簡單的形態以符合理性與感性的統一,真實存在以成為每日生活的一部分”。

工業設計大牛們的第一個設計,也是“最後的設計”?

時代的設計師典範

康士坦丁·葛切奇 Konstantin Grcic

葛切奇的作品造型比較有辨識度,出人意料的拐角即是他的落款。比如這把耗時三年設計出的“一號椅子” (Chair_One),就是將多邊形幾何之美韻發揮到了極致,很快成為傢俱界的時尚icon。

這把椅子結合鑄鋁工藝,以聚酯粉末塗料塗布,能夠適應各種氣候溫差變化;基座以混凝土表面模具成形,潔淨光滑——藉助高科技材料也是葛切奇的標誌性手法,這無疑為他開闢了一條獨特而激進的職業路線。

工業設計大牛們的第一個設計,也是“最後的設計”?

· 葛切奇代表作品“Chair_One一號椅子” (2004)

葛切奇的設計講究邏輯性:作品是極簡的,也是“嚴絲合縫”的;它們純粹的幾何造型背後有嚴謹的工藝流程和對材料的執著追求做支撐,完全經得起時間和行業推敲。

與此同時,葛切奇憑他敏銳的人文眼光為作品注入情感和原創性。他從不拘泥於工業設計領域固有的意識形態和創作手法,總能在大家已經熟悉的產品基礎上玩出新花樣,為傢俱和家居用品提供一些更富洞察力、更智慧的解讀。

工業設計大牛們的第一個設計,也是“最後的設計”?

· 葛切奇代表作品“MayDay便攜檯燈” (1999)

葛切奇記錄在冊的第一個工業設計產品誕生於1996年,是一張名叫Prado的書桌。最開始,葛切奇是打算給自己的辦公室設計一個書架,結果“書架”慢慢顯現出了桌子的縱深,於是葛切奇靈機一動,乾脆把它變成了桌子。

工業設計大牛們的第一個設計,也是“最後的設計”?

工業設計大牛們的第一個設計,也是“最後的設計”?

工業設計大牛們的第一個設計,也是“最後的設計”?

· 葛切奇1996年作品“Prado書桌”

雖然Prado沿用了傳統書桌的木質結構,但它的設計理念是100%先鋒的。

這張桌子有很多開放介面,幾乎完全取締了封閉的儲存空間。實際上,這是葛切奇對於計算機時代的解讀和致敬:上世紀90年代末,電腦的普及讓抽屜等傳統家中儲存空間在很大程度上喪失意義,Prado書桌即是那個時代的縮影。

正如這張桌子,葛切奇的許多設計作品都註定將要主宰潮流和未來普通人的生活。

Martian不鏽鋼燒水壺

柳宗理

柳宗理是日本老一輩工業設計師,德高望重,產量豐沛,同時也是備受國際重視的工設巨匠、首批被西方載入史冊的亞洲設計師。他將民間藝術的手作溫暖融入工業設計,堪稱一位真正的“手”藝人。

柳宗理一生質樸,堅持用雙手拿捏、撫握、思考和修正他的每一件作品,從不畫設計圖,而是直接製作實物大小的石膏模型,透過雙手感受物件與人的契合。

如此誕生的作品,才能不著痕跡地融入生活。

工業設計大牛們的第一個設計,也是“最後的設計”?

日本工業設計第一人

柳宗理 Sori Yanagi

柳宗理最為人熟知的作品是蝴蝶凳 (1956)。兩片彎曲定型的合板,透過一個軸心,反向而對稱地連線在一起,造型猶如蝴蝶扇動著蝶翼。

這件作品在1957年拿下米蘭三年展金獎,隔年獲選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 (MoMA) 永久收藏。

工業設計大牛們的第一個設計,也是“最後的設計”?

· 柳宗理代表作品之“蝴蝶凳” (1956)

將功能主義與傳統手工結合,是柳宗理走遍日本各地、深入民間生活的最大體悟。他在一個冰冷的工業時代,窺探到了真正人性化的源泉。

工業設計大牛們的第一個設計,也是“最後的設計”?

· 年輕時的柳宗理

柳宗理的第一件工業設計產品是一隻“平淡無奇”的不鏽鋼水壺。同他的其他作品一樣,這隻水壺看上去沒什麼稀奇古怪的,但接觸後就會愈發驚歎於作者對細節的考究,每一處弧度、轉折都流露出他對實用性的執著,如母親對孩子般呵護著使用者。

工業設計大牛們的第一個設計,也是“最後的設計”?

· 柳宗理1953年作品“Martian不鏽鋼燒水壺”

用雙手創造出的實用之美,同樣需要用雙手慢慢摩挲出綿長的情味。

水壺出水口的弧形部分是手工焊接的,製作難度極高;壺把手略微傾斜,以減輕倒水時手的負擔,便於控制出水量。蓋口做了加寬設計,手可以直接伸進去清洗;壺底面積也比普通水壺大,燒水更快。

工業設計大牛們的第一個設計,也是“最後的設計”?

工業設計大牛們的第一個設計,也是“最後的設計”?

在這隻水壺,或是任意一件柳宗理的作品身上,我們似乎都看不到設計師的自我主張,也看不到蕪雜的裝飾,但卻看到了生活場景中它們最大程度的舒適度與機能性。

區別於年輕一代設計師,柳宗理並不追求多麼鮮明的個人風格,但卻正是在這種心境下,無意間創造出了渾然天成的柳氏美學。

· ·

像走完一片森林,發現入口和出口的風光同樣美麗,五位設計大師們的第一個作品,某種意義上也是他們的“最後一個作品”——存在於幾十年前,卻預示著各自堅持一生的信仰。

無論是拉姆斯的“少卻更好”,深澤直人的“無意識設計”,還是葛切奇的人性解讀,羅維的商業頭腦,他們相信了一件事便相信了一生,選擇了一條路便踏實走完,拼湊在一起,便造就了包羅永珍的時代。

而時代不需要每個人精彩,一個人一輩子,做好一件事就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