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搬進鳥的眼睛,經常盯著路過的風

我搬進鳥的眼睛,經常盯著路過的風

片名|路邊野餐

導演: 畢贛

編劇: 畢贛

主演: 陳永忠 / 謝理循 / 餘世學 / 郭月 / 趙達清 /羅飛揚 / 曾帥 / 秦光黔 / 劉林豔 / 楊卓華 / 楊江船 / 歐孟軍 / 吳得水 / 宋大成 / 廖冬凱

劇情簡介:

在貴州黔東南神秘潮溼的亞熱帶鄉土,大霧瀰漫的凱里縣城診所裡,兩個醫生心事重重活得像幽靈。陳昇為了母親的遺願,踏上火車尋找弟弟拋棄的孩子;而另一位孤獨的老女人託他帶一張照片、一件襯衫、一盒磁帶給病重的舊情人。去鎮遠縣城的路上,陳昇(陳永忠 飾)來到一個叫蕩麥的地方,那裡的時間不是線性的 ,人們的生活相互補充和消解。他似乎經歷了過去、現在和未來,重新思索了自己的生活。

最終,陳昇到了鎮遠,只是用望遠鏡遠遠地看了孩子。把老女人的信物給了她舊情人的兒子。一個人再次踏上火車。分不清這個世界是我的記憶,還是我是這世界的一個浮想……

我搬進鳥的眼睛,經常盯著路過的風

我搬進鳥的眼睛,經常盯著路過的風

“許多夜晚重疊, 悄然形成黑夜,玫瑰吸收光芒,大地按捺清香,為了尋找你,我搬進鳥的眼睛,經常盯著路過的風。”

我搬進鳥的眼睛,經常盯著路過的風

我搬進鳥的眼睛,經常盯著路過的風

雖然《路邊野餐》這部電影頂著許多閃耀的榮譽頭銜,但其實未看之前我對該片的背景,導演等幾乎一無所知。在未參雜各方觀點的情況下,只想說說作為普通影迷淺顯的一點觀影體驗。

如今的國內影視行業,劇作內容大多歌頌精緻的精英主義或者現實的利己主義,高樓聳立的繁華大都市,高顏值職業套裝的白領精英們,過著舒適的小資生活,再加上幾段糾葛不清的戀情,票房或者收視率也便基本得以保障。但是肉即便好吃,天天讓你吃怕是也消化不良,審美疲勞。

近兩個小時的《路邊野餐》,如其英文片名《Kaili Blues》,在凱里這座城市,充滿一種藍調式的憂鬱傷感。導演畢贛的鏡頭語言裡滿是昏仄凋敝的街道和房間,也如貴州的天氣一樣,有種潮溼的水霧瀰漫之感,為陳昇後來如夢如幻的蕩麥之旅奠定了基調。影片的開場階段,客觀冷靜的鏡頭捕捉有點像賈樟柯的《三峽好人》,晃動的鏡頭,晦澀的基調,又有些類似婁燁的風格。但隨著影片的深入,你會發現,其實也只是像而已,畢贛還是打下自己很深的個人風格烙印。

我搬進鳥的眼睛,經常盯著路過的風

我搬進鳥的眼睛,經常盯著路過的風

“命運布光的手,為我支起四十二架風車,源源不斷的自然,宇宙來自於平衡,附近的星球來自於回聲。沼澤來自於地面的失眠,褶皺來自於海,並來自於酒,通往歲月樓層的應急燈,通往我寫詩的石縫,一定有人離開了會回來。騰空的竹籃裝滿愛,一定有某種破碎像泥土,某個谷底像手一樣攤開。”

我搬進鳥的眼睛,經常盯著路過的風

我搬進鳥的眼睛,經常盯著路過的風

男主人公老陳透過廣播,滄桑的嗓音透過貴州方言念著自己寫的詩篇作為旁白。乍聽時,方言和詩意的反差,不禁讓我覺得有些好笑。個人其實一直比較推崇古體的詩詞,那種韻律感和簡單幾個字詞所包含的意境遠非現代詩所能比擬。只是隨著影片的推進,老陳的種種際遇,慢慢的體會到一點,那些抽象的情緒,老陳只有透過詩篇的文字吐露衷腸,兄弟間的嫌隙,母親與愛妻的逝去,無數個潮溼氤氳的夜晚,卻看不見月亮與星光,捻著菸蒂,空白的思緒,誰被憶起,誰又會忘記。分明是蘆葦深處的撐蒿碧水行舟,兩岸青山緩緩褪去,那雙熟悉的繡花鞋在綠水中翻滾隨波逐流,想要努力湊近看的真切,卻驀地驚覺坐起,頭頂是輕微搖曳昏黃的燈。是夢麼?為什麼這樣真切,像是剛才發生過似得。老陳也已分不清到底是清晰的夢境還是虛幻的現實,唯有透過廣播,沙啞滄桑的嗓音不疾不徐念著詩篇,孤獨到了深處,孤獨便成了盔甲。

我搬進鳥的眼睛,經常盯著路過的風

我搬進鳥的眼睛,經常盯著路過的風

老陳似夢似真的情節也反映了導演畢贛自己的特色,便是將抽象虛無的詩篇影像化,整部電影就如同一首詩歌,很飄渺如幻。這在國產電影中是極為罕見的,全片並無具體的線性故事發展脈絡,使得劇情連貫性上會打折扣。但這位年輕導演畢竟做了一次大膽的嘗試,摒棄了許多傳統的講故事的手法,迴歸到最純粹電影藝術表現上,而不只是僅僅將電影作為娛樂大眾的工具。

老陳的蕩麥之旅這段被多方津津樂道,四十多分鐘罕見的長鏡頭讓行家也不禁拍手稱讚。當然也有反對的聲音指出畢贛完全是為了炫技而已,與其薄弱的劇情相比只是空洞華麗的外衣。在這裡,我不想評論誰對誰錯,只是作為旁觀者聊一聊自己的觀影體驗。

“所有的轉折隱藏在密集的鳥群中,天空與海洋都無法察覺,懷著美夢卻可以看見,搜尋顛倒的一瞬間,所有的懷念都隱藏在相似的日子裡。心裡的蜘蛛模仿人類張燈結綵,攜帶樂器的遊民也無法傳達,這對望的方式接近古人,接近星空。”

我搬進鳥的眼睛,經常盯著路過的風

我搬進鳥的眼睛,經常盯著路過的風

老陳帶著老醫生的囑託前往鎮遠尋找侄兒衛衛,來到蕩麥,沒有遇見尋找的吹蘆笙老者,卻偶遇一位稍顯靦腆膽小的青年,青年騎著摩托載著老陳在盤山公路騎行。公路蜿蜒,青山在側,晃動的鏡頭一直隨二人前行,那種粗糲感的記錄模式倒顯得很真實。老陳遇到幾位年輕人組建的樂隊,說是去河對岸鎮上演出,老陳搭上順車與之前行,車上年輕人問老陳是否會唱歌,老陳尷尬笑笑,哪裡會什麼唱歌,頂多哼下兒歌。年輕人倒是熱情,表示兒歌他們也會,順手遞給老陳一副耳麥。戴上耳麥的一剎,彈奏的吉他伴奏傳來包美聖跳動歡快的聲音。“夕陽照著我的小茉莉,小茉莉,海風吹著她的發,她的發。。。”老陳不禁陷入深思,也許種種過往浮上心頭,前行的汽車,古樸的街道,和歌聲一起構成一幅精美畫面,懷舊的氣息撲面而來,也成為本片我最喜歡的片段之一。

我搬進鳥的眼睛,經常盯著路過的風

我搬進鳥的眼睛,經常盯著路過的風

抵達小鎮的老陳偶遇一位像極逝去妻子的年輕姑娘,老陳慌張小心的追隨她來到一家理髮店,原來這是姑娘的店,老陳靜靜坐下來,招呼姑娘為自己理髮,用第三人稱娓娓道出自己曾經的故事。老陳當年混社會,跟了一位大哥,後來替大哥做事入了獄,九年來與妻子只能書信往來,後來妻子病逝,母親也離去,老陳都沒能見最後一面,說到這裡老陳已哽咽難言。“我以前有個朋友,他和她老婆是在舞廳裡認識的,後來他們結婚,結在一個小房子裡面 。小房子邊邊有一個瀑布,瀑布聲音蠻大。他們在家只跳舞,不講話,因為講話也聽不到。”老陳淡淡的說道,姑娘似懂非懂,邀老陳去鎮上看演出。老陳和樂隊的年輕人交流一番,自己拿起話筒,唱起那首《小茉莉》。老陳唱的並不好,可又有什麼關係,他用盡所有的感情,透過歌詞,訴說自己的心事。“小茉莉,請不要把我忘記,太陽出來了,我會來看望你。”臺下的姑娘已泣不成聲,那一刻,似是故人來。天空依舊陰鬱,空氣潮溼,太陽並沒有出來······

我搬進鳥的眼睛,經常盯著路過的風

我搬進鳥的眼睛,經常盯著路過的風

該離去了,之前騎摩托的青年催促著老陳,老陳有些不捨,青年載著老陳去渡口。他告訴老陳自己喜歡的女孩洋洋說除非時光倒流,自己才會留下,青年自信的告訴老陳他已在開往凱里的每節運煤火車車廂上畫上一隻鍾,火車開了,時光便會倒流,老陳笑笑並無在意,抵達渡口,老陳像是想起什麼,問青年“你叫什麼名?”“衛衛”青年回答,便掉頭走了。衛衛?老陳有些錯愕。這裡的一切,都是真的麼?

我搬進鳥的眼睛,經常盯著路過的風

我搬進鳥的眼睛,經常盯著路過的風

回凱里的列車上,老陳臨窗陷入沉思,一切的一切,好似夢境,又真實的發生過。迎面一列火車開來,呼嘯著擦肩而過,對面貨車車廂上畫著一隻只時鐘,投影在自己倚靠的車窗上,指標飛速的向後撥轉,彷彿一瞬間回到舊日時光。

記得當年年紀小

你愛談天我愛笑

有一回並肩坐在桃樹下

風在樹梢鳥在叫

不知怎麼睡著了

夢裡花落知多少

編輯:遠方

作者:淺藍深藍

更多精彩原創影評請關注微信訂閱號:抽屜電影(ID:chouti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