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篇文章裡,你會了解到

語法術語的理解方式

練習冊的挑選

語法和語料應該如何結合練習

請大家回憶我上一篇文章的內容,不要神化語法,也不要把它當成英語學習的恐怖主義。

第一個問題,語法到底應該怎麼學

坦白說,我以前學語法的時候,壓根兒沒聽白過老師說的都什麼鬼,我只知道看見at就想起老師說介詞後面加名詞或動詞ing,然後我會先去想這個詞是動詞還是名詞,然後再做決定。

從句的學習更是一團亂麻,一看見就想吐。

還好這是做題,但這個學習習慣就導致後來口語表達的時候完全是個結巴。

但後來有效語料的輸入變多了之後,加上自身工作教學需要,我便也重新梳理了一遍整個英語語法學習的脈絡,從語料和翻譯的使用角度去理解,形成了一套在很多零基礎學生身上都行之有效的語法學習理念。

但是你必須必須必須先記住

,語法只是一個語料規整器,它對語言學習者最大的作用只在於,寫出詞性組合正確的句子,注意哦,只是詞性組合正確而已哦,我都沒說它能保證你寫出正確的句子哦。

它其實完全無法保證表達的地道性,所以,請大家不要神化語法。

但語法的框架非常簡單。

語法的最小單位,是句子,造句的時候,才需要講語法。

那換句話講,如果你連造句都成問題,那估計我用全英的方式跟你講,你會當場崩潰吧?

所以,用中文教材學語法,有其必要性,尤其對於,根本沒有條件模仿全英浸泡環境的人而言,更甚。

那既然如此,就必須要理解老祖宗們給各種術語起名的思路,這是一個抽絲剝繭的過程。

因此,學語法必須講先來後到,任何一個句子,都涉及最基礎的術語概念,無法單獨拆分,意思就是說,基礎沒搞懂,後面說任何東西都白搭。

好,那造句需要什麼呢?任何一個句子,都離不開三個基本要素:

句子成分(即句型的拆分單位),詞性,正確時態。

似乎有點燒腦。

我先打個比喻,你把句子當成一個人。

咱們有5個基本句型,我稱之為5個骨架。

修飾成分,稱之為人穿的衣服。

所以如果你人和衣服都分不清,就很容易理解為什麼你寫出來的句子經常缺胳膊少腿。

咱們先學會做人,再學打扮的禮儀,是不是這個道理?

那透過5個基本句型能學什麼?

詞性和術語的對應關係

學時態的應用部位,這是語法的根本

我先拿其中三個句型舉例,讓你們理解一個規矩:

句子成分決定詞性,時態啟用句子

主+謂 The sun rises。

主+謂+ 賓 I enjoy food。

主+系+表 The tree is tall。

主語什麼意思

:動作發出者。

那「者」字在中文裡什麼意思?

沒什麼意思,就是表名詞,一個什麼東西,或者一個什麼人。

所以,結論是,主語=名詞

謂語什麼意思

:句子心臟。

哪種詞性可以稱為心臟?動詞。

那為何不直接叫動詞?

因為這個動詞,要體現時態,它必須肩負起隱含的敘述功能,「謂」字,即是此解。

一個人,只能有一個心臟。

一個句子,只准出現一個時態。

所以,謂語=動詞,但動詞不=謂語

賓語什麼意思:

來者是客,動作承受者。

見「者」字,即是名詞。

所以,賓語=名詞

老師,為什麼前兩個句型,一個有賓語,一個沒有?

5個基本句型的確立,建立在5大類動詞的概念之上,前兩個句型的謂語,由其中兩種動詞充當。

及物動詞

,如eat,ride

為何稱之為「及物」?「及」字,是觸碰,連線的意思,這類動詞,話只說了一半,離開了動作承受者,就無法表意。

我吃。吃了啥?不知道。

我騎。騎的啥,也不知道。

但「不及物動詞」,如rise升起,rain下雨,則是本身表意已經完整的動詞,不需要拉上其他東西來完成自身表意的功能。

比如,太陽昇起來了。

比如,外面下雨了。

我們不說太陽昇起了什麼

也不會說下雨了什麼。

這類動詞,不需要動作承受者,自身表意功能完整,非常獨立。

因此,我們有了前兩個基本句型。

老師,您說句子一定有心臟,那主系表那個句型的心臟呢,怎麼沒見到謂語?

道理沒錯,只是叫法又變了。為什麼主系表不能叫主謂表,問題依然出在動詞身上。

大家看這兩個句子。

She is beautiful。

She looks beautiful。

這兩個句子,本質上有沒有區別?其實沒有,都是在說這個人很漂亮,那麼問題來了,第一個句子裡面,is的作用是什麼?

翻譯的時候,沒有必要翻譯成,她是漂亮的。我們要的詞,其實是「她」和「漂亮的」,所以在編寫語法的時候,大師們把Be動詞,叫做連繫動詞,它沒有表意功能,但它是一個粘合劑,它後面接上名詞或者形容詞,兩者相加就起了一個不及物動詞的作用了。

只能是名詞和形容詞?是的。因為

表語什麼意思:

表明主語身份或狀態

身份=名詞

狀態=形容詞。

所以到這裡我講了什麼呢?

句子成分=術語,術語=對應詞性。

這就是詞性和術語的對應關係

,而

時態的應用部位,就叫謂語。

先搞清楚誰是誰,誰是誰都搞不清楚,不用談後續。

基本句型有了,說明骨架構建完成,骨架構建完成之後,就需要對句子進行美化,使這個句子的表意功能擴大。

how?

穿衣打扮,添衣服。

修飾成分只有倆,一個叫定語,一個叫狀語。

為啥叫這個名字?不重要。

到這個階段的時候,我一般不會先講定語的結構和型別,也不講狀語的結構的和型別了,因為學生的句型和詞彙基礎普遍不太應付得了。

語料出現短板,就根本沒有規矩可講,所以我們現在重新回到語法和語料結合的學習方式身上。(之後我可能會專門寫一篇文章講從句和非謂語,其實還蠻好玩的,也很容易理解。)

語法後續的正確學習方法是什麼?

我前面說了很多語法學習必須是建立在語料的儲備基礎上的,先有雞才有蛋。

那語料的儲備來源怎麼找?

推薦一套非常地道的練習冊

語法入門以及學習方法指南

劍橋的英語在用系列非常經典,從詞彙到語法都有分級,例句的編寫非常地道及日常,這套書可以直接作為自學者的朗讀材料,增強正確的語感,個人感覺比新概念的效率高很多。

在朗讀熟練之後,語法的學習應以翻譯學習法為主,什麼叫翻譯學習法?舉個例子:

I have been living here since I was born in 1995。

自從我1995年的時候出生起,我就一直住這兒。

這有兩個句子,句子和句子怎麼連線的?用連詞,不用標點符號,這個連詞就是自從。

那也就是說,這個連詞前後分別是兩個獨立的基本句型。

我們繼續拆解

I have been living here。

是一個主謂賓的句型,這裡沒有賓語。

主語是I

謂語是have been living

那here 算什麼?待會講。

我們先來看謂語,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我前面說過,謂語是個動詞,為什麼不能直接叫動詞,因為它肩負著體現時態的任務。

時態,是一種結構,比如上面這個句子的結構就是Have been +V-ing,只有這個時態,才能翻譯出「一直做什麼事兒」的意思,這個「一直」,其實就是中文裡的時態,所以你要特別留意,每個時態,都有自己的含義。

那後面的here是什麼成分,它是什麼詞性? 副詞,主幹裡的句子成分有副詞嗎?沒有,賓語只能是名詞。(如果說你連這個對應關係都還沒反應過來,不好意思,回去前面再看一遍)

而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留意英文句子裡面的表達習慣是,時間和地點,大體上都放最後。

再舉一個例子。

The sun rises。

這個句子是很簡單的主謂結構,但是謂語的時態,是一般現在時,一般現在時的結構非常簡單,就是動詞原形或三單。

為什麼這個時態結構是動詞原形呢?因為這個動作根本不隨時間而改變,這短短三個字,其實就是太陽照常升起的意思。

所以我們會用一般現在時去描述日常每天都做的事情,以表示這事兒是個習慣,短期內它的存在會跨越過去現在和將來。

比如,我喜歡看電影,我每天早上都不吃早餐。這兒的喜歡,和吃,都是用的動詞原型。就是這個道理。

所以,我們應該在有了語料儲備的基礎上,再去感知語法的邏輯,而語法的邏輯,用翻譯思維來理解,是最能理解的。

那麼語料的儲備,最好直接拿日常他們會說出來的話進行朗讀練習,先形成表達習慣,再去理解表達習慣,而不是透過刷題背語法,出現本末倒置的狀況。

所以我會建議學生直接抄答案,然後在朗讀練習過關之後,再開始翻譯理解練習。

目的是為了在寫作運用時,能夠具備自檢能力,在口語表達時,已經形成正確語感的條件反射。

希望大家看得懂,姐姐已經盡力寫得淺顯了。

P。S。 最近的贊數很不給力,我好像有點想放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