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為什麼用十六進位制?楊彪2015-03-24 15:28:15

北斗七星加南斗六星加福祿壽

古代為什麼用十六進位制?知乎使用者2016-10-24 15:47:12

古代民間稱量器具粗糙簡陋,分十六等分明顯比分十等分容易,比如:要在秤桿上標刻度,可以用繩子對摺一次兩等分,再對摺一次四等分……十六等分差不多剛適合測量;再比如,一個標準一兩的秤砣可以用天平稱同樣一兩的東西,然後兩者都移到一側就能稱二兩貨,然後以此稱四兩、稱八兩、稱十六兩——總之十六進位制可以乘以二除以二,很簡單的工具就行,但十進位制的工具要求就高了

古代為什麼用十六進位制?土豆燒牛肉貼木兒2017-01-17 18:46:10

我看到過的一種說法是,古代十二進位制和十六進位制都是用右手大拇指數其他四根手指的指尖和關節。數完之後,另一隻手計一進位。

因為古代很多場合沒有紙和筆,計算數量用這個辦法比較方便。

中國古代的十六進位制、西方古代的十二進位制就是在沒有紙和筆的情況下,用兩隻手數數便於記數。

據說主要用於計算貨物數量。

古代為什麼用十六進位制?懷劍聽雨2017-01-21 21:28:43

度量衡的衡,也就是重量,主要是用來交租子交稅的。先秦對私田實行的是原始平均主義,奴隸主要發財只能打公田的主義,私田的公民一開始要承擔打仗的義務,因為民兵缺乏戰鬥慾望,後來才開始對私田收稅,養職業、半職業軍人長期作戰。重量單位的遞進規律背後,反映著農村編制的遞進規律。銖是基本單位,同一塊田,每年收的銖是不確定的,要打仗了就多收,不打仗、王心情好或者災荒就少收。《管子,第六十九,乘馬數,》王國,守始,國用一不足,則加一焉。國用二不足,則加二焉。國用三不足,則加三焉。國用四不足,則加四焉。國用五不足,則加五焉。國用六不足,則加六焉。國用七不足,則加七焉。國用八不足,則加八焉。國用九不足,則加九焉。國用十不足,則加十焉。人君之守高下,歲藏三分,十年則必有三年之餘《漢書律曆志》權者,銖、兩、斤、鈞、石也,所以稱物平施,知輕重也。本起於黃鐘之重。一龠容千二百黍,重十二銖,兩之為兩。二十四銖為兩。十六兩為斤。三十斤為鈞。四鈞為石。漢代,24銖為一兩,16兩為一斤,30斤為一鈞,4鈞為一石。西周,4井12家24個成人組成一個村邑,64井16個村邑組成一個甸邑(1個甸邑出馬車一乘),10個郊人甸邑和10個遂人甸邑加1個都城和4個縣鄙(屬於貴族私有,不收稅,但要出馬車1乘)組成一個都邑(也就是1個都邑出馬車25乘),戰國,把約36井公田全分給了奴隸變私田,大部分的甸邑一個甸邑多出了8個村邑,變成了30個甸邑(加1個都城和4個縣鄙)組成一個都邑。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確立郡、縣二級制,全國分為36郡,郡下設縣。秦制“大率(縣)方百里,其民稠則減,稀則曠”。銀雀山漢初竹簡《庫法》:“大縣百里(越大越容易囊括廢地),中縣七十里,小縣五十里。大縣兩萬家,中縣一萬五千家,小縣萬家(近5760家農村人口,以及隨著產量生產力的提高和非農人口的增加,而繁榮起來的小都3000家人口和4個縣鄙各500家人口)”。所謂戰國時郡比縣小,很可能是錯把“都”看成了“郡”。都,在戰國以後專指點而不指面,但是周朝的都,既指點也指面。《說文》中的註解稱“地方千里,鄉為百縣,縣有四郡(都)”,正方形邊長一千周裡,有100個正方形邊長一百周裡的大都。郡音形同君,是國家級別的,五十週裡的小都離戰國的國家,面積差太遠了。漢朝一個郡一般有20個縣,王國一般有4到8個縣。所以只能是古人錯別字了。 《周禮·地官·大司徒》:“諸公之地,封疆方五百里,其食者半;諸侯之地,封疆方四百里,其食者三之一;諸伯之地,封疆方三百里,其食者參之一;諸子之地,封疆方二百里,其食者四之一;諸男之地,封疆方百里,其食者四之一。”所以總面積2個正方形邊長一百周裡的子爵領,可用的只有正方形邊長五十週裡的一個小都,也就是戰國的都、漢初的萬戶小縣。總面積3個正方形邊長一百周裡的伯爵領,可用的只有正方形邊長一百周裡的一個大都,也就是戰國的都、漢初的2萬戶大縣。 西漢公元前後,6300萬人口,公元2年共103個郡、王國等郡級政區,縣、侯國、邑、道等縣級政區1587個。拆分了很多2萬戶大縣,保留少數萬戶以上的縣稱縣令,萬戶以下的縣稱縣長。基本上大部分都是萬戶方五十週裡的小縣,5人1戶,1000個1萬戶小縣就是5000萬人口。再加上少數人口大縣和邊疆山區一些地廣人稀的縣。 原本方百里,四分之三到一半土地是不能用的,比如男爵是1個百里1個都邑,有1個大縣。子爵是2個百里2個都邑,有2個大縣。伯爵是3個百里4個都邑,3個大縣4個小縣。侯爵是4個百里5個都邑,4個大縣4個小縣。公爵是5個百里10個都邑,20個小縣。但是從西周到春秋到戰國到漢朝,人口也翻了4倍,特別是城市人口的極大增加,所以4個都邑組成一個理論值23040家的2萬戶大縣,也指4個小縣的純農業人口的產出。 王說,今年一個成人收5000銖,那麼監察官只要數數縣令交上來的是不是5000石就好了。當然這只是理想模型,但是全國有無數個縣可以互相對沖,搭建這種模型有助於管理。

古代為什麼用十六進位制?

古代為什麼用十六進位制?

古代為什麼用十六進位制?

古代為什麼用十六進位制?

古代為什麼用十六進位制?北方2020-03-31 08:02:50

你這樣想試試,我左手捧著一捧小果子,只有右手空著。

但是我數學賊差,不會心算只能數點啥作為對照用來計量(試想沒有進位制這個概念)。然後我舉起右手,大拇指對上了食指指尖,然後第一指節,第二指節,第三指節,一根指頭用完了,但是還有幾個小果子沒有對照的指節。

OK下一根是中指,繼續這樣對下去…

最後你會發現我右手一隻手最多數到“16”,計作“一手”。

但是一手還是不夠用,那我怎麼辦呢?

我把這一手(16個)小果子放下來繼續數,數到最後是假如是“三手餘八個”,也可以寫作“38個(10-15依次計作A-D,這裡方便理解省去了)”。

我拿去和別人換肉換刀子的時候,就不用一直舉著這一捧小果子了。

久而久之越來越多的人覺得“哎這樣算確實省事”,慢慢傳開了,就變成了16進位制,也就是“半斤八兩”那個時候的計數方法了。

十進位制同理,不過數的是指頭,無非是哪種計數法用的人更多,就一直用下來了而已。

其實我覺得很可能十進位制數的是腳指頭,因為有手指可以指著數,畢竟發明計數法前的人,肯定是怎麼直觀怎麼來,用手指就只能數到9了…

至於其他答案說的各種典故,不是沒有道理,只是太過於高大上了,不一定符合生活實際。有進位制之前還沒有那麼發達的文明,而且直到新中國之前文字也都是士大夫等貴族群體的專利,土裡刨食的老百姓做個小買賣之前也不至於夜觀天象啥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