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古代的姓名構成與現代有一些輕微的差異。嚴格來說,中國人的姓名由姓、氏、名、字這四個部分組成。經常看電視劇比如《三國演義》都會看到螢幕上打出類似“曹操 字

孟德

”的註釋,到底這四部分有什麼區別,又有怎麼樣的由來呢?

一、姓氏

(一)姓

現代提到“姓”,大多數人都會把“姓氏”合稱,但其實“姓”和“氏”是兩種不完全相同的概念。在

母系社會

,人類只知其母而不知其父。為了區分族群有了一個統一的標識,這就是“姓”。故而最早從母為姓。許慎《

說文解字

》卷二四“女部”:“姓,人所生也,從女、生,生亦聲。”本義:標誌家族系統的字。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到了

原始社會

晚期新石器時代,由於重體力工作為男性,社會由母系轉換成父系,孩子開始跟隨父親姓,但是由於父親的姓是從母親而來,因此有大量的姓為女旁。有時我們聽到一些上古大姓,甚至包括“姓”字本身,都是女字旁,比如姬、姜、姚、嬴等。

(二)氏

氏本是古代姓的分支,在母系社會,子女隨母姓,後來隨時間發展到父系社會後,姓則隨父親。隨著同一祖先的子孫繁衍增多,這個家族往往會分成若干支而散居各處。各個分支的子孫除了保留姓以外,另外為自己取一個稱號作為標誌,這就是“氏”。也就是說,姓是一個家族的所有後代的共同稱號,而氏則是從姓中衍生出來的分支。

在周之前,姓和氏的區分很嚴格。姓表示了家族的由來,而氏可以隨著居住地和官職等不同而有所不同,比如“司馬、

司徒

”等就來自於官職,“宋、魯、衛、趙”等來自於居住地,“巫、陶、商”等來自於職業。在《通志·氏族略序》中有“貴者有氏,賤者有名無氏”的記載。但發展到秦漢之後,姓氏慢慢歸於一談,皆從父,用以標識家族,也開始走入尋常百姓家。

二、名字

(一)名

“名”可以說是姓、氏、名、字中最低賤的存在了,它只是為了區分個人,通俗來講,“名”就是喊得應就可以,阿貓阿狗都可以有名,並無高低貴賤之分。名和字的區別在很多文獻寫得很明白,如《禮記·檀弓上》所言“幼名,冠字”,人在出生的時候無名無字,出生三個月之後,會起名,這就是“

乳名

”。這是在成年進入社會之前供長輩使用的稱呼。所以在正式社交場合直呼其名是一種非常不禮貌的行為。而在成年之後,行冠禮,《

禮記·士冠禮

》有“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君父之前稱名,他人則稱字也”的記載,進入社會需要一個供平輩、晚輩人稱呼的新叫法,就有了“字”。

(二)字

字不同於名。在正式場合,為表尊重,都是呼人之表字。《禮記·曲禮上》稱:“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許嫁,笄而字。”貴族男子二十歲時(成年)行加冠之儀而取表字,女子出嫁(成年)之時可以盤發插笄(簪子)了,也要取字。所以後來亦稱女子許嫁為“字”,如:待字閨中,字人,等等。取字的規矩最初是囿於上層社會的圈子,但後來漸漸打破了界限。

在表字的時候通常有這麼幾種傳統:

1。矛盾式。字與名互補,比如唐宋八大家之首韓愈,“愈”有超越,而他的表字便是“退之”。朱熹,宇元晦,熹是天亮,晦是黑夜。

2。並列式。如:

屈平

,字原,廣平曰原,意思相同。

顏回

,字子淵,淵,回水也,意思相同。

3。輔助式。像

陸機

,字士衡,機、衡都是北斗中的星名,互為輔助。

鄭樵

,宇漁仲,樵是打柴的,漁是釣魚的,常為侶伴,互相輔助。

4。擴充式。比如趙雲,字子龍,《

周易

》說:“雲從龍,風從虎。”名和字在一句話中,意思相順。

陸羽

,字鴻漸,《周易》日:“鴻漸於陸其羽可用為儀。”字對名作了解釋。

5。延伸式。像唐代浪漫主義大詩人李白,字太白,太白指太白金星,這是對太意的延伸。而晚唐時的

杜牧

,字牧之,牧之即放牧,延伸解釋了牧的含義。

很多我們日常習以為常的現象細究之下都有很多可深挖的文化淵源,這大概就是生活在

文明古國

的一種幸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