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州青原惟信禪師,上堂開示:“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後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休歇處,依前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大眾這三般見解,是同是別?有人緇素得出,許汝親見老僧。”

這一段話,

青原惟信禪師

大致講述了自己修行參禪的經歷有三種境界:

第一種迷處境界。

我們普通人沒有修行參禪的時候,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對事物安立名字,愛憎分明,一心追逐世間功名利祿,而不會追究事事物物背後隱藏著的真相。

第二種入處境界。

指的是禪師走上修行參禪之路,拜訪了名山大川各路善知識,得蒙指示有所體悟,得了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這個入處,就是得見本心如如不動,能體會到如同《

金剛經

》裡講的諸相非相的境界,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有條件的組合,都在變化當中,並非真實存在。

第三種休歇處境界。

所謂的休歇處,禪師得了入處之後,見到本心自是不動不搖,但過往追逐外物的習氣,遇事對境難免又隨境而去,於是禪師又做上保任本心的功夫,及至後來對境也如如不動,但終究不是徹悟。

為什麼呢?因為還有守護這一念妄心在。

所以禪師後來頓悟到的休歇處,只是個徹底無求不妄作,無心無為自然自在的境地。

於是跟從前一樣,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只是跟從前不一樣的地方,就是這山這水吶,一切世間事物,沒有什麼不是禪師自個心中自然流露出來的。

這就是

禪宗

行人一般都要經歷的修行過程,從“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的入處,到“凡所有相皆是如來”的休歇處。

禪宗的悟: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

圓悟

克勤禪師

在書信中也開示過:學道之士,初無信向,厭世煩溷,長恐不能得個入路。既逢師指,或因自己直下發明,從本已來元自具足妙圓真心。

觸境遇緣自知落著,便乃守住患不能出得。遂作窠臼。向機境上立照立用,下咄下拍,努眼揚眉。一場特地更遇本色宗匠,盡與拈卻如許如解。直下契證,本來無為無事無心境界。然後證羞慚知休歇,一向冥然。諸聖尚覓他起念處不得,況其餘耶。

還有一個禪宗的詩偈是這樣說的:

百尺竿頭不動人,雖然得入不為真,百尺竿頭重進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這個得入呢,就是得個入處的意思,真能對境如如不動了,也還不究竟。

禪師告訴你,雖然得入了,還不是真正的見解,於是弟子重又廢寢忘食的去疑去參,終於發現原來十方世界也是當前這顆心的展現,才到了大休大歇、事事物物無不是大自在解脫的境界。這個是修學禪宗的真實見地。

如果一個人得了入處,卻沒有疑情繼續深參,他是不可能破參的。所以在這一點上,雖然網路上很多人都說自己開悟了,有了體會,但大多數人都是得了個入處,不明白什麼是禪宗的見地,不明白什麼叫休歇處。

我們以為自己得到了便不會再去追求,自然不可能再有突破。

所以參禪得了個入處有了體悟,知道有個不生不滅的,能夠對境不動不搖,這叫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真正的禪師,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三千大千世界都是自家囊中之物,沒有一物不是自己,真真切切,智慧悲心本已具足。

沒到最後一種境界,就悟不徹,不懂得本來如是,體會不到什麼是菩提心,也不能稱之為大禪師。

禪宗的悟: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

最後跟大家聊一聊禪宗三關。

相信大家也有聽聞禪宗有三關的說法,如果從惟信禪師和

圓悟禪師

的開示來看,我們可以說初關就是得個入處,明見本心有所開悟。

重關是得個休歇處,直下契證本來無為無事無心境界。

如果還有第三關末後牢關,那是什麼呢?我們可能還需要一個圓滿的說法,那便可以說牢關是知行合一的修行,是徹證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的佛陀境界。

但對於禪師們來講啊,一關二關,三關四關,不過是為止小兒啼,非有實法予人。

禪師眼裡的一切事,一切物,本自無礙,不可將心更無礙去。

一切事,一切物,本自圓滿,不可將心更求圓滿。

不如休去歇去。

一如天皇道悟禪師所說,任性逍遙,隨緣放曠;但盡凡心,別無聖解。

那是自在隨緣的生與活。

歡迎關注我的公眾號:世有仙

參考連結:

世有仙:原來修行是不用修的

世有仙:身處世間,即大涅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