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日登老君閣望洛城贈韓道士

白居易

風光煙火清明日,歌哭悲歡城市間。

何事不隨東洛水,誰家又葬北邙山。

中橋車馬長無已,下渡舟航亦不閒。

冢墓累累人擾擾,遼東悵望鶴飛還。

題宣州開元寺水閣閣下宛溪夾溪居人

杜牧

六朝文物草連空,天淡雲閒今古同。

鳥去鳥來山色裡,人歌人哭水聲中。

深秋簾幕千家雨,落日樓臺一笛風。

惆悵無日見范蠡,參差煙樹五湖東。

陳茫茫說,

1,

今天清明。有人走,有人來,有人踏青,有人宅,超然物外的人,看著這一幕幕悲歡離合,大概和看TVB相仿,正如

巴爾扎克

冷眼觀瞧,世上盡是《

人間喜劇

》。

老白就是這麼一個灑脫的人。他姓白,白雲的白,名、字、號分別叫甚麼

居易

、樂天、香山、醉吟,總之是悠哉悠哉。

一般而言,生活艱澀的人,多走險峻一派,生活平易的人,多走閒適一派。老白成名早,壽數長,詩壇影響大,朋友認識多,常常如鶴立雞群,往往被眾星捧月,所以不免長以無慾之心,睥睨世間萬物。

所以,寫過《

賣炭翁

》等新樂府的老白,作品諷刺倒是諷刺,只是,其中

同情心

的投射是極少的,比如他說:

昨日聞甲死,今朝聞乙死。知識三分中,二分化為鬼。

逝者不復見,悲哉長已矣。存者今如何,去我皆萬里。

平生知心者,屈指能有幾。通果澧鳳州,眇然四君子。

相思俱老大,浮世如流水。應嘆舊交遊,凋零日如此。

何當一杯酒,開眼笑相視。

——白居易《感逝寄遠》

逝者不復見,悲哉長已矣

」,每天都有朋友的死訊,老白感到的是「

相思俱老大,浮世如流水

」,而最後的結論卻還是:「

何當一杯酒,開眼笑相視

」,這雖是知足常樂的哲學,卻也是麻木已久的無情。比較起來,杜甫寫的是「

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

」,很顯然他是被這些悲哀的事件所撼動了,而老白並沒有。

比如老白又說:

昨日南鄰哭,哭聲一何苦。雲是妻哭夫,夫年二十五。

今朝北里哭,哭聲又何切。雲是母哭兒,兒年十七八。

四鄰尚如此,天下多夭折。乃知浮世人,少得垂白髮。

餘今過四十,念彼聊自悅。從此明鏡中,不嫌頭似雪。

——白居易《聞哭者》

既然「

四鄰尚如此,天下多夭折

」,白居易得到的結論卻是「幸好我沒事,沒事偷著樂」(「

餘今過四十,念彼聊自悅

」),心也是夠大的。

《與元九書》裡,老白早就闡述過他的理想,「

僕志在兼濟,行在獨善。奉而始終之則為道,言而發明之則為詩。謂之諷諭詩,兼濟之志也;謂之閒適詩,獨善之義也。

」所以,他的詩很多都在「

知足保和,吟玩性情

」,即使是《賣炭翁》那些

現實主義

作品,也是以白描為主,恐怕其目的並非是情感的抒發,而是「

察其得失之政

」而已。換言之,這是個很少投放感情的人。

所以在

清明

這首詩裡,「

風光煙火清明日,歌哭悲歡城市間

」,白居易看到的既有「風光」,也有「煙火」,既有「歌哭」,也有「悲歡」。兼採兩面,並無偏向。

而杜牧此詩就不同了,「

鳥去鳥來山色裡,人歌人哭水聲中

」,雖然既有「鳥去」也有「鳥來」,既採「人歌」也採「人哭」,其實重心是在「山色裡」和「水聲中」,寫出了千古衰亡的變易之感,也無限感慨世事之無情,而發此一嘆的詩人,自然是有情的。

所以,杜牧見不到范蠡,會覺得惆悵,看到五湖的煙樹參差,會覺得缺少知音,會覺得少了一塊什麼。又如「

深秋簾幕千家雨,落日樓臺一笛風

」,深秋簾幕,也是千家之雨,落日樓臺,仍是一笛之風,講的是一個「共」字,這仍是一種期待共鳴之心。

而白居易,雖然也有山色水聲,可寫的卻是「

何事不隨東洛水,誰家又葬北邙山

」。這就沒有共鳴了,完全是撒手不管的放棄態度,山隨山,水隨水,彷彿如何怎樣都可以。

杜牧感慨天地不仁萬物芻狗,白居易卻表示「

天下事了猶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這便是有無共鳴的不同,也就是有情與無情的區別。

2

字句上也有如此之別。比如

岑參

寫過很多悼詞,「

地底孤燈冷,泉中一鏡寒

」、「

燈冷泉中夜,衣寒地下秋

」等等,直接寫的就是陰森森冷颼颼。看似感慨淒涼,但我認為不如

曹唐

的一句「

洞裡有天春寂寂,人間無路月茫茫

」。

洞天之春自不必解釋,提一句虛竹與他的夢姑,大家都懂了。只是後一句,既然無路,卻在人間,似乎可以探索;既然有月,卻又茫茫,不免難以倚賴。就這樣似有路,似無路,似有光,似無光,似有頭緒,似無頭緒,似有希望,似無希望,儼然便是黃泉之路的感覺。

其實曹唐寫的是阮郎仙女之事,本來是個格調輕快的小隨筆,只是,這種心餘死灰之感,代入得太強烈了,「

人間無路月茫茫

」,想來是離開心愛的人以後,每天的感覺都如那清明一般。

無處訪劉郎,默默推此篇。

訂閱號:kenengdeshuq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