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標題:來自原型的人格整合之道

(圖片攝於長沙謝子龍影像館那一塊)

文章主要來源是約翰·畢比的《型別與原型》,等再搬一些八原型的介紹後會開始講講透過原型的人格整合之路。

八功能, 八原型模型的心理型別基於兩種觀察,而這兩種觀察對心理型別理論的理解和應用至關重要。

第一種觀察源於我們的生活,事實上我們在生活中使用所有的功能態度,榮格最早在《心理型別》中提出意識的八種類型:內傾思維,內傾情感,內傾直覺,內頃感覺,外傾思維,外傾情感,外傾直覺,外傾感覺。

儘管對型別86年的研究反覆

證實每種功能態度型別都有典型特徵

,但是第二種觀察表明這些

功能態度在每一個個體身上的表現方式也是不同的。

型別的表現各式各樣,型別的表現不僅在功能的強度和可靠性存上在差異,即

根據個體的偏好和實踐水平,個體意識型別的表現不同;而且當個體表達特定的意識時,扮演的角色也不同。

也就是說每種八維雖然是有典型特徵,但表現和扮演的角色是不同的。

比如一個SI為主導的ISFJ,ISTJ的宗教信徒,他們的NI會異常的高(假如測試),但他們使用NI的時候更多是一個欺騙或者誤導的方向,例如以為自己冥想預測到了未來,信教看到了上帝等等,並且因為這些“想象“和“預測”導致自己在現實的優勢領域失衡,甚至有時會出現一些現實事業有成的人會出現因為信教而傾家蕩產的情況。

一個人的功能角色排序並不是完全按照測試高低來排,我們透過測試甚至常常只能測到優勢人格(第一位),有的甚至連優勢人格都測不出來,後面的文章會講如何更加準確的發現自己的優勢人格位置,所以也會出現一個ESFJ人格的人NE很高的情況,或者一個INTJ的FE很高的情況等等,

不要按照八維測試功能的高低來判定人格角色扮演的順序,有的時候一個功能高可能只是你長期使用對你來說難受的功能而已。

第二種觀察得益於伊薩貝爾。布里格斯。邁爾斯不斷地釐清和擴充套件型別發展的本質,使

型別理論超越了榮格的原始發現,即將功能型別根據位置的編號進行排列

,這樣就會產生等級的差異:如主導功能,輔助功能,第三功能和劣勢功能。

畢比對型別理論的補充是

去識別八個不同的位置上與數字相連的功能所代表的內容,即每一個位置都是一個功能態度

。根據這一觀點, 他假設原型特徵與每一個位置緊密相連,更確切地說,原型與位置的關係就像義大利的每一個城鎮都受到當地一個有影響力的人主導一樣。

榮格八維與八原型(畢比模型)的聯絡

後幾期要總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