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看了一篇萬言長帖《

一名大學畢業生的反思

》,剛剛開始看時,很是認可,但最後卻開始質疑,然後,有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這篇思考良多的貼文,有些挺有道理的。但縱觀人類長史,人類的首要目的,其實是活著,其次才是追求存在的價值。人類對價值的追求,從自身族群,到關注與人類關係密切的有生命物體,到關注與自己關聯不大的其他

生命體

,這本身是一種追尋生命意義的擴大。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這句話什麼年代都不過時,不僅適用於人類個體,也適用於人類這個族群。但很多時候,我們討論兼濟天下,更多的是針對自己的人類族群,更精確的大概是針對有血統關聯的民族的族群。

當人的基本需求達到後,人就想要追求

精神價值

,然而,對人生意義的思考,並不足以去否認其他個體對他所認可的價值追求。世間人類,都是在極力追尋自己認可的存在意義,為名為利,自古有之,所謂價值,真的有高貴低賤之分嗎?每個人都是有其認可的自我價值的,選擇平平淡淡庸庸碌碌的人間生活,不一定就是一種錯誤。世事如流水,能在天地間留下痕跡的人類,能有多少?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我相信大部分人初次聽到時,都會為之動容,彷彿找尋到了生命的意義。是的,如果真的一心一意朝著這個目標去追尋,也許是有可能實現的。但這終歸是少數人才能實現的。大部分人,因為種種現實限制或是自我選擇,只能當平平淡淡的凡人一個。那這些普通的凡人,就沒有其存在的意義了嗎,就應該被批判嗎?我不認為,沒有我們這些凡人,如何會有那些聖人,當大家都是聖人時,所有人又集體淪為了凡人,所以,大部分人會充當凡人,少部分人成為聖人,這是符合自然發展的規律。

所謂教育,良師的言傳身教,可以起到引導作用,甚至某些不經意時刻的蝴蝶作用,可以改變某一些的人生。但如果沒有這些,也不要去怪罪身邊的人無人能充當良師,憤慨,迷茫,質疑貶低他人,都不能使我們更明確的瞭解到生命的真諦。擁有一顆追尋自我價值的心,沉寂下來安靜做好自己的事情,才能得到真實。

之所以寫這篇文章,是因為作者在文章最後的附註中的一段話,如下:

“注:沒有想到文章受到這麼多人的關注,在此說明下――由於體制內教育的失敗,我不可能加入任何一所官辦的應試學校來實現自己做真正教育的理想,而選擇了在大山裡的這所私立精英學堂(別誤會,不是農村支教,那樣我再努力也只是為體制培養幾個低階打工仔),不提學堂名字的原因,是因為避免有人說我是商業炒作(畢竟是私立的),玷汙了這個神聖的教育理想。

同時,這所學堂目前因為超前的教育理念,雖然規模不大,但影響力已波及全國,她必將成為中國未來先進教育的一個範例,因此我也不想借名生輝,借學堂出名。

我更願意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透過自己踏實的努力來讓學堂因我而更榮耀而非相反。希望大家理解。”

我本以為,作者選擇下鄉教書,是為了去開闊更多人的視野,讓他們知道除了一天天的追求活著的目的之外,人生可以有更多的不一樣,更崇高的理想。但作者卻說:“我不可能加入任何一所官辦的應試學校來實現自己做真正教育的理想,而選擇了在大山裡的這所私立

精英學堂

(別誤會,不是農村支教,那樣我再努力也只是為體制培養幾個低階打工仔)。”何為打工仔,何為精英?當把孩子按照預想的未來分群對待時,和文中描述的追尋利益,擠破腦尖獲取地位,財富,權勢的人,真的有區別嗎?

我以為,教育最令人嚮往的,就是自己一些言論和話語,可以引導一些人在一生中對自己的人生價值的追求和實現。而農村的孩子,被現實所限,視野被極大的侷限,在這種情況下,一個真正的良師,有時候的一些話語,可以在這些懵懂的心靈上播下飛翔的種子,影響這些孩子們一生走向的可能性更大。有些人會被現實困住,但不排除被播下夢想種子的一些孩子,掙扎走出大山,走向世界的可能。這,難道不是一個真心崇尚教育的人致力所追尋的嗎?如果他們不配良師的教育,那誰配呢?那些被認可的精英嗎?

教育者,首要的,就是對生命的一視同仁,農村孩子和其他地方出生的孩子,在

教育意義

上和得到教育的資格上,是等同的。難道因為農村的孩子,被現實所限,更難以實現教育者自身所認可的人生價值,就不配得到良師,不配得到引導嗎?我是絕不認同的。你可以選擇不去教育他們,但不能因為自己內心為他們預想的未來就對他們的未來下了定義。

作者是個剛出社會的大學生,她思考良多,這是她對自己價值的追尋,我因為她的思考而思考,這是我對自己價值認可的而產生的辯解。所謂價值,不同年齡不同環境,大概想法都是不一樣的。我的想法也未必就多正確,或許哪一天某個人看到我的價值討論,然後寫一篇文辯解我的價值認可,這,也是有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