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對

山河故人

能上映很感恩,這個社會需要多一點這些在討論社會命運和人的情感的電影。這是一種反思,更是一種啟發。同時對於看得很迷糊而產生的這種求知慾,能培養很多喜歡這類電影的觀眾,從而生長成為一個市場,有市場就能盈利,就有多樣化的資本了,有多樣化,才能真正的體制化。

不知道該怎麼說,總覺得這種鄉村人情故事出口國外都有種後殖民的主義,向外國人諂媚逢迎的嫌疑。特別是不在國內上映,又或者說是在國外觀看的情況下。影院的外國人,有看懂的,有沒看懂的,有覺得不知所云的,有潸然淚下的,而我看到了很多的遺憾。然而一個滿是缺陷的

賈樟柯

,也還是比完美的郭敬明好一萬倍。

可能出於奇怪的民族主義情節,我一直很排斥把鄉村當背景,拍出人的苦難,然而並沒有把這種苦難內化,讓沒有這個經歷的人也能聯絡到的電影。所有我更喜歡天註定,給我這不是犯罪者也有種被命運壓住的窒息感。相比之下,山河故人明顯地弱化了賈樟柯擅長的社會批判的性質,他希望能平淡地表達人的情感,但是在把 “故人” 這個主題在迴歸到“人”的身上的做法,我覺得在拿鄉村這種相對弱勢的背景做題材的電影中,是還需要更自然的。有很多情節和場景,都略顯誇張,表現得極為生疏,有種生怕觀眾看不懂的感覺。近幾年,讓我覺得很有人味的,只有少數的幾部電影,比如 Michale Haneke 的 Amour,

婁燁

的推拿,還有形式和內容渾然一體的Alejandro González Iñárritu 的 Birdman。

賈樟柯的這部片子,分了三個時間段,1999年,2014年,2025年。透過三個時期同樣人物的活動來表現物是人非的惆悵,這也解釋了題目:山河故人。畫面中加入了很多符號化的元素來

交叉對映

和呼應這種變遷。其中,三個時段也在電影畫幅中作了非常符號化的表達,至於這樣的符號化表達,除了表示時間以外,還有沒有對劇情有幫助就見仁見智了。同時,賈樟柯對三個時間點的世界的把控力也是明顯地看得出來他畏縮以及生疏的地方,特別是未來那段。既然是講人的故事,那劇情就自然逃脫不了不同角色之間了愛情,友情,親情,好處就是,這些感情是任何時空下,人類都有的感情。

可惜,正如我剛剛所說,很多關於這些情感的描寫是略誇張,不settle。比如說女主角濤的父親去世,按照鄉村喪禮法則,她是一定要哭得很撕心裂肺,她需要融入鄉村的社會法則,然而並沒有表現出那種濤失去父親很傷心,但她的親戚還是需要消費她這種誇張的傷心的這種傷心。也是確實是賈樟柯希望淡化社會批判的性質,但是沒有一個人的情感作為載體去和這種習俗相互呼應的話,我看到的只有一種由誇張而生的做作,而不是馬上感受到對故人那種即被消費又真的傷心的感情。後面更甚,比如相差40歲的婆孫床戲,強制性首尾呼應的90年代舞蹈,女主濤的父親去世時非常stage的和尚等等誇張的表現,都有種

趙濤

在天註定中拔刀刺向嫖客的形式感。這些看似和故事拉近距離的誇張設計,起碼在我這個挑剔的觀眾面前,是在拉開我和人物之間的距離,讓這個電影,在講人對故人故土的悵惋的,這種相對更需要累積和沉澱感情的題材中,顯得很做作。

也許我年齡太小,也許我不是在鄉村長大,也許我過於苛刻做過分的要求,也許我也不是這部電影的觀眾群。但是我看了這部電影,我很單純地覺得脫離

社會批判

,迴歸人本身的題材,可能需要更貼近生活的表達,而不是形式化的誇張表達。

參展國外的電影,有外國創作者合作的電影,或多或少會表現一種特殊的視角,但是對於這部對故土故人滿懷情感的電影,這種紮根在華人文化習慣裡的表達,我覺得哪怕有同樣感情,外國創作者也把握不好這種文化所傳達出來的符號和潛意識。對於這種出了作者之手就失去作者的掌控力的藝術,每部電影都有各種五味陳雜的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