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和老鼠大百科詳解第三期,素材,整理,釋出by鼠妖阿諾

原文點此檢視全文

2 銀屏比

在1954年之前,所有的《貓和老鼠》卡通都按標準學院比例和格式製作; 在1954年和1955年,一些輸出是雙重版本:一個是負片式寬屏( Negative Widescreen)(1。75:1)格式和一個寬熒屏電影(Cinema Scope)格式。從1955年開始,所有的《貓和老鼠》卡通都是在寬熒屏電影(Cinema Scope)格式製作的,有些甚至有他們的配樂錄製在虛擬音訊卡帶。所有的漢納和巴伯拉卡通都被重製為彩色印片;20世紀60年代的作品儲存在米高梅(MGM)片庫。20世紀60年代的《貓和老鼠》也再次使用標準學院比例。 2005年的《空手道保鏢》(The Karate Guard)也被拍攝成標準學院比例。

這段內容牽涉到的點比較多,可能是最容易搞混的一期。

在說銀屏比之前,先說說動畫卡通的另一種分類方式,按照其加工方式,我們將它們分為三類:負片動畫,賽璐珞動畫和電腦動畫。

負片(negative film):經曝光和顯影加工後得到的影像,利用這種技術製成的動畫稱為負片動畫

賽璐珞(Cel Film):可染色塑膠的一種,用其繪製成幀常常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做出一部完整的動畫,利用這種技術製成的動畫稱為賽璐珞動畫。

電腦動畫:知道是用電腦做的動畫就行了,具體分類太複雜,自己還沒搞清楚,就不出來獻醜了。

1908年法國人艾美爾卡爾(Emile Cohl)首創用負片製作動畫影片,所謂負片,是影象與實際色彩恰好相反的膠片,如同今天的普通膠捲底片。採用負片製作動畫,從概念上解決了影片載體的問題,為今後動畫片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1915年,美國人阿爾赫德(Eerl Hurd)創造了新的動畫製作工藝,他先在塑膠膠片(即賽璐珞片)上畫動畫片,然後再把畫在塑膠膠片上的一幅幅圖片拍攝成動畫電影。多少年來,這種動畫製作工藝一直被沿用著,負片動畫技術被淘汰,但負片寬熒屏格式(1。75:1)被保留了下來。

在接下來的90年裡,賽璐珞動畫一直是動畫界的主流,直到本世紀初電腦動畫大量製作,在美國動畫百年後(2006)被證實(不是正式)淘汰。

一般來說,按電腦軟體在動畫製作中的作用分類,電腦動畫有電腦輔助動畫和造型動畫兩種。電腦輔助動畫屬二維動畫,其主要用途是輔助動畫師製作傳統動畫,而造型動畫則屬於三維動畫。二維電腦動畫製作,同樣要經過賽璐珞動畫製作的四個步驟——設計,製作,具象化,特效(包括音效等)。不過電腦的使用,大大簡化了工作程式,方便快捷,提高了效率。

(二維,下同)電腦動畫在節約大量成本的同時,在視覺效果上就沒有手工製作的賽璐珞片看上去那麼舒服了,首先大量同色色塊式的動畫相對於賽璐珞動畫的藝術性就缺少了視覺上真實的體驗(賽璐珞動畫每一幀都有略微的色差,反而會使動畫更真實)。

貓和老鼠大百科詳解第三期

貓和老鼠大百科詳解第三期

貓和老鼠大百科詳解第三期

貓和老鼠大百科詳解第三期

其次電腦動畫為了節約時間,有些表情是重複的。

但是並不是說是電腦製作的就全盤否定,真正好的動畫,首先看的是立意,有一個令人滿意的就算是純電腦作畫也能20%cooler。個人認為比較出色的有貓和老鼠傳奇,南方公園(較早的電腦動畫1996)和我的小馬駒。

貓和老鼠大百科詳解第三期

貓和老鼠大百科詳解第三期

貓和老鼠大百科詳解第三期

貓和老鼠大百科詳解第三期

貓和老鼠大百科詳解第三期

貓和老鼠大百科詳解第三期

貓和老鼠2002年前的所有貓和老鼠都是賽璐珞動畫,2002年後的動畫都是電腦動畫。

按照熒屏比,我們可以把其分為:標準學院比例(1。33(7):1),寬屏比例(1。66~3:1)[包括負片式寬屏(1。75:1),寬熒屏電影格式(2。35~2。4:1)等]。

標準學院比例標準為1。375:1(或11:8),通用版本為1。33:1(或4:3),簡稱標屏,有趣的是,標頻雖然在1898年就已確定下來,然而它在1954年才由NTSC確認為一種熒屏比,而以標屏為參照的寬屏,在1952年就確認下來了。

寬屏比例是指熒屏比大於1。5:1(或3:2)的熒屏比,包括通用寬屏5:3,負片式寬屏1。75:1(或7:4)(一說1。77:1或16:9)計算機寬屏1。6:1(或16:10,常用1280*800。要再說不明白我也沒辦法了),福克斯制式寬熒屏電影(cinemascope) (或稱變形寬銀幕Anamorphic Scope)2。35:1 (或47:20)(一說2。4:1或24:10)目前在兩範圍之間的所有熒屏比都稱為寬熒屏電影。它和學院寬銀幕(Academy Flat)1。85:1(或37:20)是目前最常用的的電影熒屏比。

之前有提到過幀率,順帶就把幀率一起講了吧。

幀率(Frame rate)是用於測量顯示幀數的量度。單位為每秒顯示幀數(FPS或frame/s),影視界常用幀率有,默片幀率16FPS,電影幀率24FPS(具體為23。976FPS),電視幀率25FPS,NTSC幀率30FPS(具體為29。976FPS)。

早期默片幀率為16FPS,把他用目前通用的電影幀率(24FPS)發出時,相當於把它加快了33%所以我們現在看到的默片其實是加快了的版本,演員的動作是正常的。由上可知電影放映的時候都是每秒24個膠片幀。而影片影象PAL制式每秒50場,NTSC制式每秒60場,由於電視都是隔行場,所以可以大概認為PAL制每秒25個完整影片幀,NSTC制30個完整影片幀。

電影和PAL每秒只差1幀,所以以前一般來說就直接一幀對一幀進行製作,這樣PAL每秒會比電影多放一幀,也就是速度提高了1/24,而且聲音的音調會升高。這就是一些DVD愛好者不喜歡PAL制DVD的原因之一。但是據說有些PAL制DVD採取了24+1的製作方法,就是把24幀中的一幀重複一次,從而獲得跟電影一樣的播放速度。

而NTSC因為每秒有30幀,不能直接一幀對一幀製作,所以要透過3-2 PULLDOWN等辦法把24個電影幀轉成30個影片幀,這30個影片幀裡所包含的內容和24個電影幀是相等的,所以NTSC的播放速度和電影一樣。

所以,對於同一部片子來說,PAL制的DVD會比NTSC制的同一部片子快1/25。換算時間的時候,NTSC時間 X 24/25= PAL時間 。同理,PAL制式的貓和老鼠,由於速度加快了4。167%,所以聽上去音會高一調。基於這種情況,我們把貓和老鼠分為常速版(電視制式,部分NTSC制式)和加速版(PAL制式和未經轉換的NTSC制式(加速25%)),

還有一種應用再法國,東歐和中東的SECAM制式,在這裡不作詳細介紹。

我們需要了解的是,中國大陸的電視制式是PAL制式,美國是NTSC制式。沒有轉換器的話,NTSC轉接過來動畫會高一調並且變成黑白色,貓和老鼠吧的朋友可以在雜影片裡面找到。

查克瓊斯版本的動畫雖然沒有留下2。35:1的版本,但是透過轉換後的顏色與同時代其他作品的顏色比較後,我們可以基本認定查克瓊斯版本可能在最初是2。35:1版本的

貓和老鼠大百科詳解第三期

貓和老鼠大百科詳解第三期

最後說一說電影,貓和老鼠的電影(2002年及以後)屬於home media,所以是DTV/HDTV制式。這個大家說的多,所以我一提你們就都明白了。HDTV即High-Definition TV ,高畫質晰數字電視。這個概念其實可以非常簡單地表達出來。所謂“數字”,是相對於原來的“模擬”而言,是指拍攝、編輯、製作、傳輸、接收等全過程都使用數字技術的電視系統。所謂“高畫質晰”,則是相對於“標清”(標準清晰度,SDTV704:480)而言。“高畫質晰”主要是三種模式:

1280×720(非交錯式,場頻為24、30或60),也即我們平常說的720P。

1920×1080(交錯式,場頻60),也即我們平常說的1080I。

1920×1080(非交錯式,場頻為24或30),也即我們平常說的1080P。

字母p代表代表英文單詞progressiver(逐行),而i則是interlaced(交錯)的意思。

除了電影以外,其他的家庭影像(例如貓和老鼠秀2014的家庭DVD)也是按此分類。

順帶提醒一句,國內各大網店的貓和老鼠幾乎沒有正版,正版前去亞馬遜。

上一期

下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