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決不僅僅是視覺的遊戲,讓人感到表面的愉悅。建築是觀念的藝術,是不同社會價值和信念的交鋒在物質形態上的呈現,也是體現某些長久(如果不是永恆)價值和理想的行動。”

—— 朱亦民《後激進時代的建築筆記》

"具象建築"的問題到底在哪?

廣州恆大足球場設計效果圖(https://www。evergrande。com/News/Details/234491)

前陣子廣州恆大新足球場登上熱搜,引起了廣泛的討論,也引發了建築師群體的集體吐槽。我與很多建築師朋友們交流之後,不禁思考,所謂“具象建築”,它的問題到底在哪?建築師們下意識的吐槽可能來自常年積累的專業素養,這背後到底是什麼突破了他們的底線?

對此,我進行了一些思考,梳理了一些不成熟的小觀點,供大家參考。

需要指出的是,我所論述的角度,僅僅是狹義的建築學的角度,不排除從商業、政治等角度有相反結論的可能性。但我沒有能力站上所有的角度,所以我一定是片面的。

而且受文章篇幅和我自身水平的限制,即便是狹義的建築學的角度,本文也是不全面且可能有錯的,懇請各位批評指正。

然後我再來限定一下本文的話題,雖然這個話題由廣州恆大新足球場引發,但是我想討論的是這一型別的建築,即所謂“具象建築”。廣州恆大新足球場雖是文中提及次數較多的案例,但也只是其中的一個案例。

“具象建築”在本文中指以還原“他物”外觀為最主要整體形式設計目標的建築,大部分情況下是把“小物”直接放大成建築的設計手法,不包括“符號”在建築上的運用,更不包括將“他物”進行抽象化處理的建築設計,也不包括沒有實際建築功能的巨型雕塑。

例如,廣為人知的河北天子酒店外觀還原“福祿壽三星”的具象形象,就屬於本文所指“具象建築”的範疇。而被解讀為“銅錢”的廣州圓大廈,因其並未還原銅錢上的真實細節,而只是一個抽象的圓形,不在本文“具象建築”所指範疇之內。

"具象建築"的問題到底在哪?

河北天子酒店(https://daily。zhihu。com/story/9704435)

"具象建築"的問題到底在哪?

廣州圓大廈(https://en。wikipedia。org/wiki/Guangzhou_Circle)

下面我就從“技術的經濟性”、“建築的特殊性”和“建築的價值”三個方面來跟各位討論一下。三個論點之間有邏輯遞進的關係,煩請各位看官讀完全文。

(全文約7000字,閱讀約需10分鐘。)

1、技術的經濟性

技術的經濟性是一個比較容易理解的角度,但這裡的經濟性不僅是指成本的多少,更是一個性價比的問題。

如果將“小物”放大到建築的尺度,大機率會遇到兩個技術性的問題,一個是支撐形態的結構,另一個是填補表面的材料。

以形似“小提琴”的淮南市山南新城規劃展覽館為例,我們可以看到其內部是穩固的鋼結構,外面是一層玻璃的表皮。

"具象建築"的問題到底在哪?

淮南市山南新城規劃展覽館(http://ah。people。com。cn/GB/227122/234716/234721/16275299。html)

“具象建築”的建設是一個將形態分解重組的過程,而不是“捏泥人”的過程。

1。1 結構

對於“小物”來說合理的結構,放大之後,常常就會失去合理性。由於自重、荷載等方面產生的變化,對建築結構來說,所要應對的情況是完全不同的,需要重新計算、設計。

在自然界中我們也可以發現,小型昆蟲有軟體結構也有外骨骼結構,但大型動物幾乎都需要堅實的內骨骼結構。即不同尺度的物體,應有與之對應的不同的合理結構形式。

我們常常見到一些薄殼結構的建築,其結構靈感確實來自“貝殼”,但絕不是將小貝殼放大這樣簡單,而是理解其力學原理之後進行的再創作。

建築師兼結構師坎德拉的作品中就有很多薄殼建築,在位於西班牙瓦倫西亞的一棟餐廳的結構設計中,僅5釐米厚的混凝土薄殼就覆蓋了近30米的跨度。

顯然,這些優秀的薄殼建築並不會還原貝殼上凹凸的紋理,因為在建築巨大的尺度下,那些可能都是累贅。

"具象建築"的問題到底在哪?

瓦倫西亞海洋館的餐廳(CMD Ingenieros)

如果在“小物”放大到建築尺度的過程中,不進行趨向結構合理性的形態抽象化處理,必然會導致結構用料的增加,帶來不必要的浪費。

以廣州恆大新足球場為例,具象的“蓮花瓣”造型,尤其是“花瓣”尖部微微的彎曲,加上它巨大的尺度,對建築結構來說是很有負擔的。

而佛山世紀蓮體育場,採用符合力學原理的鋼結構和薄膜結構,四兩撥千斤地實現了大屋頂的功能,同時展現了所謂“蓮花的意向”,為世俗化的解讀提供了機會。

"具象建築"的問題到底在哪?

廣州恆大足球場設計效果圖(https://www。evergrande。com/News/Details/234491)

"具象建築"的問題到底在哪?

佛山世紀蓮體育場(https://www。synotrip。com/china-guangdong-province-foshan/tom-delan/foshan-shijilian-sports-center)

1。2 表皮

給建築覆蓋表皮,並不像縫一個奇奇怪怪形狀的抱枕那樣簡單,而是需要把一塊一塊的、實實在在的建材,以抵抗風荷載和地震作用的、穩固的方式組合在一起。

這其中牽扯到如何將大面積的表面以合理的方式分割成小的元件,背後又涉及分割線的設計、不同材料的特性、生產加工方式、運輸和施工難度、固定構件的耐久度、以及後期的保養維護成本,等等。

廣州大劇院雖不屬於“具象建築”,但可以用來說明建築表皮處理的難度。作為廣州市重點專案,其建設成本投入不小,但仍因種種問題,導致建築外表皮細節之處充滿尷尬。

當然,廣州大劇院的因其形態抽象,理論上仍有最佳化解決表皮問題的辦法,如後來建成的哈爾濱歌劇院,複雜卻抽象的表皮形態就得到了較好的處理。

"具象建築"的問題到底在哪?

廣州大劇院的表皮細節(https://www。sohu。com/na/360149632_100044878?scm=1002。45005a。15d015e01a3。PC_NEW_ARTICLE_REC&;amp;amp;spm=smpc。content%2Fnew。fd-d。3。1576195200026oXoZw5N)

"具象建築"的問題到底在哪?

哈爾濱歌劇院(MAD Architects)

但如果建築要呈現技術上不合理的“具象仿生形態”,必然導致背後施工難度和人力物力成本的極大增加,還不一定會有好的效果。

如果採用低成本的解決方式,則容易像河北省白洋淀荷花大觀園內金鱉館一樣,帶來極為粗糙的結果,且不耐久。

"具象建築"的問題到底在哪?

河北省白洋淀荷花大觀園內金鱉館(https://kknews。cc/zh-cn/home/3o4x5oa。html)

當然,並不是說成本高的建築就不好,要看高成本是否帶來更高的多維度的價值,是一個性價比的問題。關於建築價值的討論,後文會有提及,我們先順著成本,來說說投資的問題。

如果一棟具象建築由私人全資投入設計、建造和維護,相比動用公共資金興建的具象建築,值得被批判的程度確實會降低。但建築所帶來的浪費,是對全人類資源的浪費,就像富人也不應該浪費糧食一樣,並不能成為其完全脫罪的藉口。

另外,更重要的是,即便私人全資投入,建築因其特殊性,也不應是私人物品。

2、建築的特殊性

建築與我們生活中其他的設計品類有著本質的區別,服裝、電子產品等可以是純粹的私人物品,而建築有著天然無法逃避的公共性。

從生產製造角度來說,服裝、電子產品等可以是快消品,而建築則具有相對的永恆性。

2。1 建築的公共性

一棟建築一旦開始興建,就對那一方土地施加了不可逆的改變。從當下的角度來看,它會影響周邊城市或者自然的環境,影響周邊居民的日常生活;而從更長遠的角度來看,直至被拆除,甚至可能被拆除之後,它還會影響之後世世代代生活在附近和路過的每一個人,甚至動物。

這種影響有強弱大小之分,但幾乎不可能沒有影響,越大的建築、越公共的建築,其影響就會越大。所以,建築不可能是絕對的私人物品,因此,私人也不能擁有絕對的決定建築的自由。

引用政法大學教授羅翔常說的一句話:“自由如果不加以限制,一定會導致強者對弱者的剝削。”如果資本擁有決定建築外觀的絕對自由,隨意改變城市的樣貌,必然會侵害普通城市居民享有更高品質城市人居環境的權利。

每一棟建築的興建,都需要多方利益的權衡,投資者當然有獲益的權利,但周邊居民也有不受過分干擾(比如遮擋日照)的權利,而城市管理部門也有維護城市整體形象的權利,等等。

建築師在當中的角色,應是多方利益的協調者。相比站在各自角度的利益方,優秀的建築師更能從中做出權衡和取捨,這也是建築專業訓練的內容之一。

即便普通居民難以發出自己的聲音,優秀的建築師也會在設計中給予充分的關照。而據我所知,至少在荷蘭,現在很多建設專案會開始引入“參與式設計”的流程,即在設計過程中,吸取周邊居民的意見。現在我們的一些建設專案也會在網路上發起投票,但往往是表面工程,並不算數。

為什麼會從“具象建築”扯到“多方權益”呢?因為這些具象建築的落成,常常是投資方意志佔據絕對高地,而其他利益方集體失聲的結果。

從(網傳的)廣州恆大新足球場的設計過程來看,九個投標方案無一例外都是具象的蓮花造型,背後自然是受到資本意志的絕對控制。

這種結果的出現,有可能是政府部門監管的缺失,有可能是設計流程中缺乏民眾參與的漏洞,也有可能是建築師向資本妥協的失職。

"具象建築"的問題到底在哪?

網傳的廣州恆大新足球場投標方案(微博使用者:F伯爵)

2。2 建築的(相對的)永恆性

那麼,理論上來說,會不會出現“資本”和“民眾”都十分滿意的“具象建築”呢?會的,而且實際情況中並不少見。那這樣的建築就合理了嗎?其實不然。

前文提到的幾個利益方中,還包括政府監管部門,其中應該有建築及相關專業的專家學者。理論上,他們應該對城市有最深刻的認識,並對一座城市的(至少是形態上的)未來負有責任,代表一座城市最長遠的利益。如果是在自然景區,他們就應該代表那座山或者那條河的最長遠的利益。

具有專業性的政府監管部門,既要抑制資本想要佔據城市的貪婪本性,也要避免民眾因專業性侷限而帶來的短視和狹隘,還要剋制部分建築師過於自大的改造世界的野心。

就一棟“具象建築”來說,如果“資本”和“民眾”都滿意,而專業的政府監管部門不同意建設,是建築學脫離群眾嗎?其實並不是。

我想請各位思考一個問題,你十年、二十年前的審美跟今天一樣嗎?如果你是年輕人,你能全然接受長輩的審美嗎?我想,在大部分情況下,以上兩個問題的答案可能都是否定的。

個人的審美喜好,包括群體的審美喜好,是很容易改變的。年輕人堅持吐槽春晚醜,而長輩堅持覺得美,這當中其實是時代審美潮流的變化。

否定對方的審美並不能說服對方,因為審美是一個人內在的外顯。你否定對方的審美,一定程度上就是在否定對方這個人本身,而這樣的否定必然會導致對方全力的反攻。因此,在美學研究的學術領域,可能審美是分高下的,但就個人而言,任何人的審美都不應受到批判。

但是,對建造活動來說,審美的條件是不同的,建築的生命是以數十年、甚至數百年計的。一棟建築如果只是滿足當下的群眾審美,甚至是滿足在當下都已經有點過時的審美,時間會毫不留情地將它拋棄。

2015年蘇州崑山市巴城鎮建造了一棟模仿大閘蟹的“具象建築”,因社會反響太大於2019年拆除。

"具象建築"的問題到底在哪?

蘇州崑山的大閘蟹建築(https://mp。weixin。qq。com/s/Ds7jl3pD3MGBNjGOpi4shA)

一個好的城市建設監管部門,應該有儘量擺脫當下侷限、儘量看向未來的能力,故而不能一味迎合資本和群眾一時的審美喜好。而一個優秀的建築師,也應該具有面向未來(甚至是永恆)的審美和設計能力。

基於上文提到的“建築的公共性”和“相對的永恆性”,使得建築不同於其他設計品類,必須是多方利益協調的結果,而不能由個人意志所決定。

由於“具象建築”背後常常是個人(或單方)意志為主導,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很多“具象建築”也是有本質性問題的。

那是否存在多方利益全部滿足的“具象建築”呢?也是有的。比如主題遊樂園中常見的蘑菇形、漢堡形的建築,十分符合遊樂園的特質,當中不乏做工精細的案例,視覺上也挺好看的。但是,我們就可以說這是一棟好建築了嗎?其實還差得很遠。

3、建築的價值

前文提到,“具象建築”帶來建設成本的增加是有問題的,但並不意味著我們應該蓋便宜的房子,而是我們應該把錢花在實現更多維建築價值的方面。

3。1 抽象的價值

建築的價值是有很多維度的,既包括遮風避雨的實用性價值,也包括沉思冥想的精神性價值;既包括展示城市形象的標誌性的價值,也包括默默無聞的背景音樂般的價值;既包括眼睛看得到的形態的價值,也包括身體感知的空間的價值,等等。

“具象建築”極度單一地強調建築外觀上所具有的標誌性的價值(且不說有沒有實現好這一價值),使得建築其他多維的價值被嚴重妥協。

安徽淮南市曾於2011年計劃建設一棟乒乓球拍形狀的賓館,從效果圖來看,為模擬乒乓球拍上的凸點,建築立面開窗大部分為圓形。這意味著其內部空間,不論是大堂、餐廳、客房、廁所、儲藏間等等,只能擁有統一尺寸的圓形的窗戶,而不能依據其採光、景觀、空間氛圍等需求調整窗戶的形狀和大小。

"具象建築"的問題到底在哪?

安徽淮南市某賓館設計概念圖(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4562/14256507。html)

為什麼要抽象而不要具象?這不僅僅是一個美醜的問題,而是抽象能賦予建築實現更多價值的自由。因為抽象之物可以隨機應變,具體事情、具體分析、具體應對,從而使得建築免於被具象之物困住的尷尬。

重慶大劇院的建築設計有意展示山城意向,但經過對山體的抽象化處理,便可以根據內部功能、空間的需要,調整外部形態上的高低起伏。

"具象建築"的問題到底在哪?

重慶大劇院(https://www。cqcb。com/hot/2019-01-05/1360778_pc。html)

從具象建築限制建築自由的角度來說,不論是好看的具象建築,還是不好看的具象建築,本質上都有一定程度的問題。越是大型的具象建築,就越有可能妥協了其他多維的建築價值。

從多維價值的角度來說,某些(注意是某些,並非全部)“網紅建築”之所以常被一些建築師吐槽,也是因為其過多地強調了單一的建築視覺形象的價值,而忽略了建築其他視覺上不明顯的價值。這種建築學價值的匱乏,與“網紅建築”極高的人氣形成鮮明對比,難免導致一些建築師覺得它們名不副實。

關於抽象和具象,在哲學、美學領域不乏極其深刻的討論,受限於我自身的水平和文章篇幅,在此就不多過展開。

我們繼續回到建築,抽象可以賦予建築追求更多維價值的自由,那抽象的建築遍地都是,都很有價值嗎?當然也不是。

3。2 型別創新的價值

我個人理解的價值最高的建築,是進行“型別創新”的建築。我們今天習以為常的建築型別,最初都是被某個建築師“發明”出來的,即最初有一個建築師進行了型別創新的建築設計。

大到現代主義建築“祖師爺”——柯布西耶設計的薩伏伊別墅,儘管這是一棟漏水的房子,但其中的思想影響了百年來建造的大部分建築,成為了幾乎是建築界公認的20世紀最重要的一棟建築;小到我們生活中常見的商場、酒店的垂直中庭,最早出現在亞特蘭大凱悅酒店的設計中,如今所產生的價值不可估量。

"具象建築"的問題到底在哪?

薩伏伊別墅(作者自攝)

"具象建築"的問題到底在哪?

亞特蘭大凱悅酒店的中庭及其設計師約翰·波特曼(http://www。archcollege。com/archcollege/2018/1/38669。html)

這些具有“型別創新”的建築,其價值遠遠超越該棟建築本身,後世所有吸收它的養分而設計出的建築,都要記一份功勞給這棟最初的、可能還不成熟的建築。

就像今天我們每個人手中的智慧手機,不管你用的是什麼品牌,其中都有喬布斯的功勞。

既然說到蘋果公司,就順便說一下蘋果公司最新的總部大樓,其中的喬布斯廳內部是一個360度沒有一根“柱子”的空間,整棟建築的屋頂被四周承重的玻璃支撐在空中。這是一個全人類從來沒有見過的新的空間,即是一個建築的型別創新。在不遠的將來,技術成熟之後,這樣的空間也可能會出現在你的身邊。

相比之下,前兩年被建築師們吐槽的華為新總部“歐洲小鎮”,就沒太多建築學意義上的價值。甚至,如果我們把“具象建築”的定義稍微擴充套件一點,如開篇定義裡提到的“以還原‘他物’外觀為最主要整體形式設計目標的建築”。那麼,這類“仿歐式建築”,既是在還原“歐式建築”這一“他物”的外觀特徵。因此,前文提到的部分論述,可以用來解釋為什麼建築師們並不欣賞這樣的建築。

"具象建築"的問題到底在哪?

蘋果公司新總部的喬布斯廳(https://www。dezeen。com/2018/11/21/steve-jobs-theater-pavilion-foster-partners-apple-park/)

"具象建築"的問題到底在哪?

華為“歐洲小鎮”(https://zhuanlan。zhihu。com/p/40682939)

有趣的是,從建築型別創新價值的角度出發,我們也可以為“具象建築”找到一些合理性。那些建設時間最早的具象建築,因為此前世界上還從未有過此類建築,所以可以算作一種建築的型別創新,那便具有建築學意義上的價值。

建成於1930年代的紐約長島大鴨,就是最早嘗試具象形態的建築之一。這些最早出現的具象建築,即便可能後來被驗證存在問題,但至少也有試錯的價值。

"具象建築"的問題到底在哪?

紐約長島大鴨(WikiMedia)

說了這麼多,好像把“具象建築”判了“死罪”,其實這並非我本意。

任何一類建築都不能被簡單地完全否定,而應該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所以,理論上講,不能排除在特定條件下,我們確實需要一棟“具象建築”的可能性。

另外,在當下的中國,這類“具象建築”的出現也有一定的合理性。

社會發展的過程中,當人們有了足夠的資金、技術、時間等,總想玩一點花樣,這無可厚非。事實上,很多具有創造性的新事物就來源於此,所以嘗試本身,並沒有錯。

在中國,“具象建築”起源於90年代。在當時,這確實是國人沒見過的新事物,大眾對之感到新鮮、好奇幾乎是必然的,這也是近年來不斷有新的“具象建築”出現的原因。

從國家的層面來看,政府計劃在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也就是說,我們當下的中國,是一個沒有完全“現代化”的中國,它處在走向“現代化”的過程之中。

在發展的過程之中,會出錯、會混亂、會搖擺,而這恰恰是過程的意義,是孕育嶄新的力量的基礎。那麼,相較於去批判這些具體的建築專案,更有價值的事情是思考背後的問題,從而做出改變,取得進步。

文中提到的城市建築建設背後的權益制衡關係,是其中一個制度性的問題,但非我所長。

我更關心的是另一個問題,建築學作為一門科學專業,有必要得到應有的尊重;而建築師作為受過科學訓練的專業人才,不應被資本剝奪設計的權利。

歷史學家許倬雲說過,“要把全人類走過的路,都當作我走過的路之一。”建築專業發展到今天,全世界建築師試過的“錯”,已經很多了。而最瞭解這些曾經的“錯誤”的人,就是受過專業訓練的建築師。

建築學是一個門檻很高的科學專業,並不是沒有經過訓練的人隨隨便便就能掌握的。建築設計的權利應該握在建築師手中,就像手術刀應該握在醫生手中一樣地自然。

希望我們在走向現代化的發展過程中,可以慢慢理解“現代性”的核心思想之一,就是精細化的專門化的分工。如果專業的事情不交給專業的人,而是留在資本或權利的手中,那就是與建設現代化的方向,背道而馳。

參考資料:

象形建築①|現代之外:從特洛伊木馬到茶壺加油站,王卓爾/O築設計,2018

象形建築②︱中國式發展:從含蓄到直白,從營銷到管控,王卓爾/O築設計,2018

作者:劉小康,建築科普影片製作人

(B站/微博/微信/油管:築行小康)

"具象建築"的問題到底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