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選上面藍色文字↑↑↑訂閱我們!

搜尋微訊號:bowuzazhi或博物

名字裡有個鼠字、整天在地下打洞的鼴鼠,跟老鼠其實是兩碼事,而且它們的“挖掘技術”比老鼠要強得多。

老鼠屬於齧齒目,而鼴鼠則屬於鼩形目、鼴科,全世界約有40餘種。和鼴鼠親緣關係最近的動物是鼩鼱,它們長得更像老鼠,也沒有鼴鼠那麼喜歡挖洞。

【午間冷知識】像鼠不是鼠(二):鼴鼠

【午間冷知識】像鼠不是鼠(二):鼴鼠

由於眼睛、耳朵在地下是個累贅,鼴鼠的眼睛很小,隱藏在皮毛裡,幾乎只能感光。上世紀50到70年代的著名捷克斯洛伐克動畫《鼴鼠的故事》,雖然再現了鼴鼠的圓滾身體和強壯的大手(其實指頭數量應該是5個而不是4個),但為了賣萌還是給鼴鼠畫上了一雙大眼睛。

鼴鼠的另一類親戚是刺蝟,從前鼴鼠、鼩鼱和刺蝟一起被列入食蟲目,現在新的分類方法把刺蝟單獨分成了蝟形目,鼴鼠和鼩鼱則列為鼩形目。不過不管怎麼分,這三類動物都是以無脊椎動物為主食,鼴鼠的主要食物是地下的蚯蚓和各種蠕蟲、昆蟲,偶爾才吃一點植物。

為適應地下打洞的生活,鼴鼠的整個身體簡直成了一臺微型挖掘機:身軀呈圓筒形,幾乎沒脖子,便於在地道中穿梭;眼睛和耳朵在地下沒什麼用,都退化了,免得挖掘時進土;嗅覺和觸覺卻極其靈敏,能在黑暗的地下感知周圍環境;耐低氧,可以在氧氣含量低的地下存活。

【午間冷知識】像鼠不是鼠(二):鼴鼠

一般動物挖土是用爪子往下刨,土從身體下方推走,鼴鼠由於前爪基本與身體平行,挖洞時動作類似游泳,是用兩隻前掌交替把土撥向身體兩側和後方。

最凸顯鼴鼠“專業氣質”的就是那雙前掌了,又寬又扁形似兩把鐵鏟,長著鋒利的爪子。為了進一步提高挖掘效率,鼴鼠甚至採取了和大熊貓類似的方法:腕部的籽骨發生了變異,形成了一根額外的“拇指”,增大了前掌的挖掘面。有了這一對“肉體挖掘機”,鼴鼠得以在土裡自由來去,宛如土行孫再世。

地下生活的需要,還使鼴鼠的毛皮柔軟而緊密,又光滑又富有彈性,以便在狹窄的地洞裡自由進退。但這也讓人類盯上了它們的毛皮,鼴鼠皮做的手套、皮帽被視為上品……幸虧鼴鼠繁殖力強,平時在地下又沒什麼天敵,還算經得住捕殺。

【午間冷知識】像鼠不是鼠(二):鼴鼠

北美的星鼻鼴號稱“最醜哺乳類”之一,它們的鼻子末端分成22條肉質觸鬚(觸手黨……),能提高探測獵物的靈敏度。

【午間冷知識】像鼠不是鼠(二):鼴鼠

並不是所有鼴鼠都在地下打洞,有一類“水鼴”就是在水中覓食。它們的腳上有蹼,皮毛防水,還有個能當舵用的長尾巴,能在水中吞吃水生昆蟲、小蝦甚至小魚、青蛙等。另外,普通鼴鼠還有星鼻鼴,也都是游泳高手。

鼴鼠的新陳代謝很快,所以它們很不耐餓,每天往往要花好幾個小時覓食。不過鼴鼠也有辦法對付饑荒:它們的唾液裡含有能夠麻醉獵物的毒素,可以把捕到的蚯蚓麻醉後堆放在特意挖掘的“貯藏室”裡當做儲備糧,研究人員曾在一個這樣的“貯藏室”裡發現了1000多條蚯蚓。

撰文/宋肖萌

本文來自博物雜誌官方微信

點選下方 “閱讀雜誌” 參與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