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教:水圈與大氣圈的相互作用靚女姚志成 2011-04-17

水圈與大氣圈相互作用

第一節 水汽與天氣

地球上的水和大氣是一切生物生命活動(包括人類生存)最基本的物質,因此,水圈和大氣圈成了影響人類生存最為直接的兩個圈層。這兩個圈層在自然地理系統中起著最為重要的作用。它們不僅各自處在不斷的運動,而且它們之間還在相互滲透、相互制約、相互作用著。

水汽是聯絡大氣圈和水圈的紐帶,它既是水圈的一部分,也是大氣圈的重要組成成分。在大氣圈中水汽含量的分佈及其三相變化,造成了大氣中天氣現象的產生以及這些天氣現象分佈的地區差異。大氣中一切天氣現象的產生歸根結底是水汽參與的結果,可以這麼說,沒有水汽的參與就不會有天氣現象產生。

一、水汽分佈與天氣

大氣中的水汽主要來源於水圈(地表)中的液態水蒸發,受制於溫度和水源,不均勻分佈在大氣中。在溫度越高、水源越充足的地區,大氣中水汽的含量越多;反之越少。海洋以及潮溼的陸地表面,大氣中水汽含量多,而乾燥的陸地表面上空,水汽含量很少;低緯(除熱帶沙漠地區)水汽含量多,而高緯較少。大氣中的水汽含量越多,溼度越大,越容易形成降水,因而大氣中終年水汽含量豐富的地區多形成溼潤氣候,反之,水汽少的地區多形成乾旱氣候;水汽越多,也越有利於天氣現象產生。因此,海洋上空的空氣溼度大,受海洋影響的海洋性氣候區內,常形成多雲、多霧、多陰雨天氣。而乾燥的大陸內部卻以晴朗少雲的天氣為主,即使有霧形成,也多以產生在近地表的輻射霧為主,且消散很快,年總降水量少。由於低緯度地區溫度較高,利於蒸發,加上廣闊的海洋水域,水源充足,大氣中水汽含量很豐富,常形成雲雨天氣,年降水量非常豐沛,而高緯地區則相反,即使有降水形成,降水量也很小,多以雪為主。

在垂直方向上,近地表面水汽含量最多,越往高空去,水汽越少,到對流層頂附近(10Km高度),大氣中水汽含量幾乎為零,平流層以上大氣基本不含水汽。因此,大氣中的天氣現象幾乎全部集中在對流層,平流層及其以上大氣幾乎無天氣現象可言。

二、水汽相變與天氣

一切天氣現象的產生,實際上是大氣中水汽運動及其相變的結果。隨著氣流的升降或水平運動,大氣中的水汽因溫度的改變(主要指溫度的降低),會從氣態轉變為液態和固態,即水汽發生凝結和凝華,從而產生各種天氣現象。主要的天氣現象有:雲、雨、雪、霧、露、霜、雹、霰等。

(一)雲、霧

雲是由水汽在空中形成的凝結(華)物,主要由水滴、過冷水滴及冰晶組成。從物質組成上,可分為水成雲、冰成雲和混合雲三大類。雲是降水的基礎,是地球上水分迴圈的中間環節,一定的雲狀常伴隨著一定的天氣出現,因而云對於天氣變化具有一定的指示意義。霧是懸浮於近地面空氣中的水滴和冰晶。當空氣中水汽充沛,且達到飽和時,水汽便凝結形成雲霧。水汽越充足,形成的雲霧範圍越廣,厚度越大。

雲霧的形成,大大降低了大氣透明度,削弱了到達地表的太陽輻射,使白天的氣溫不致升得過高,如陰天氣溫常常較低;同時,使大氣逆輻射增強,對地面有一定的保溫作用,尤其夜間的保溫作用更為顯著,多雲的夜間常感到比較溫暖。雲對地表溫度的作用如圖10-1 所示。總之,雲霧的形成,改變了地表溫度,使氣溫的日較差減小,白天的氣溫不致升得過高,夜間不致降得過低。

圖10-1 雲對地表溫度的作用示意圖

(二)雨、雪(降水)

雨是指從雲體中降落到地表的液體水滴,雪是指從雲中降落的固態冰晶。不同的雲,由於其水平範圍、雲高、雲厚、雲中含水量、雲中溫度和升降氣流等情況不同,因而降水的形式、強度、性質也隨之有著明顯的差異。其中,降水量的大小直接與大氣中水汽的含量有關,在世界降水量分佈圖上,降水分佈的總趨勢是海洋高於陸地,低緯高於高緯;降水的形式與氣溫有關,低緯以液態的降雨為主, 而高緯以固態的降雪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