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哲學有什麼用?(下)

上一章中我們從比較宏觀的角度簡單列舉了哲學的一些功用,這一章我打算從更加具體一些的角度去探討哲學的功用。

我們分以下幾條來進行討論:

1、哲學能夠幫助人們去看清事物的本質。

我們會首先提出一個問題,那就是什麼是本質,什麼是表象?這個問題很難回答,因為本質和表象這兩個概念是人為的,或者說它們是相對的概念,而非

絕對的概念

。我們一般會說一個燃燒反應當中,發光是表象,

化學反應

是本質,但實際上這兩者是一體的、不可分割的。我們不能簡單地認為我們能看見的東西就是表象,而我們看不見的東西就是本質。

那麼為什麼要說哲學能夠幫助人們看清事物的本質呢?

這裡的本質的涵義是指那些更為深層次的世界規律,它不一定非常複雜,但卻不容易被人捕捉到。比如我們說“天上不會掉餡餅”,這就是一句很有哲理的話,能夠認清這一點的人就不會因貪小便宜而吃大虧。哲學並不會也不需要教授給大家這句話,因為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便可見到它,但是足夠深入的哲學思考能夠幫助人更好地駕馭這句話。要知道,當餡餅的誘惑來臨的時候,能夠及時想起這句話而遠離餡餅的人,實為少數。因為一個人只有對這世界的平衡性與守恆性具有了足夠深刻的體察,才能夠真正體會出這話的妙處來。

天上不會掉餡餅,不會有白給的好處——這也是

經濟學

當中暗含的一條基本假設。哲學不能解決經濟學的具體問題,但它會思考其邏輯的根基。我們說哲學能夠幫助人看清事物的本質,指的就是這個意思。

2、哲學能夠使人的內心狀態更加平和。

如果我們只看世界的表象——一會誰又中500萬了,一會誰又被大媽訛了,一會哪個貪官又下馬了,一會哪隻股票又長了——一個沉浸在這種浮躁狀態中的人是很難擁有真正的內心平和的,因為他只是生活在世界的表象之中。

如果我們看清世界的本質——比如這世界的機率,比如一個文明的落後與貧窮,比如人性的善與惡,比如經濟的執行法則——這樣的人看到的就不再是表象的巨大波動,而是其背後更為穩定的本質的發展與變化。因此,他能夠獲得更為平靜的內心。

巨大的波動是人所無法掌控的,人在這樣的環境當中會產生巨大的挫敗感,因為他無法預測未來;穩定的規律是人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駕馭的,人在這種情況下能夠更容易地為自己規劃未來,使自己能夠更好地趨利避害。前者自然很容易焦躁不安,後者則能夠在平靜之中運籌帷幄。

3、哲學能夠使人更好地成為自己的主人。

什麼?我難道不是自己的主人?我還需要哲學來使自己成為自己的主人?

我一直很反對非黑即白的思維模式,因為它很容易就會導致類似以上這種單純的思考方式。一個人和自己的關係並不是這麼簡單,是否是自己的主人其實是一個程度的問題,而不是簡單是否的問題。

一個人知道在高考前努力學習是正確的事情,不等於他能夠真正控制自己的身體和大腦去做這件正確的事情;一個人知道努力工作讓家人過上富裕生活是正確的事情,不等於這個人真的能夠拼命工作;一個人知道自己的的悲傷或者憤怒在某些情況下是錯誤的事情,不等於他能夠真的控制自己的這些情緒。

上面這些例子告訴大家,一個人的

意識核心

所能夠控制的東西是有限的,哪怕所有的東西都長在自己的身體上也不意味著你就是它們的主人。

哲學是一種不斷自我反思、不斷昇華的過程。一個人在哲學思考的過程中往往能夠使得自己的身心更加統一與和諧,使得自己內心中的天使與魔鬼更加友好地相處。一個人的最為理性的想法與這個人的具體行為越是統一,則這個人越配得上說是自己的主人。因為他所做的,正是自己想做的。

我並不能保證一個人學了哲學就能夠完全解決理性對自身的控制問題,但是我相信它是非常有助於一個人改善這一點的,因為當身心的矛盾真正來臨的時候,你早就已經把它解決掉了。

當然了哲學的功用還會有其它許多方面,具體到不同的個體,大家也有可能會有不同的個人體驗,我在這裡也只能對這個問題做一些簡單的介紹。在這裡我要強調一下,所謂

條條大路通羅馬

,以上兩章所述的哲學的功用既非哲學所獨有,也不保證哲學必然有。它之所以不是廢話,並不是因為它絕對正確,而是因為它有一定的道理,具體有多少,大家可見仁見智。

此外,我本人並非哲學科班出身,我不僅不是,而且我也不保證我贊同學院哲學的所有研究方法。因此,我覺得有必要提醒我的讀者朋友,《

哲學入門

》裡面所講的哲學是廣義的哲學,並不特指中國哲學或者西方哲學,關於這一點我們在開頭第一章已經討論過。

最後,哲學思考及其功用並不必然從專業哲學的學習中獲得,

哲學思考

是一種普遍適用的思維方式。它帶給人的應當是更加寬廣的思維,而不是愈加侷限的思維。哲學一旦被侷限住了,以上所講的這些哲學的功用便不復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