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07月21日23:59來源:新京報

據《中國青年報》7月19日報道,中國社會正處於轉型時期,中國社會的轉型表現為結構轉型與體制轉軌的同步啟動,即在實現以工業化、城市化為標誌的現代化的同時,還要完成從以計劃經濟為特徵的總體性社會向以市場經濟為特徵的多元化社會的轉變。在這一巨大變遷過程中,中國社會也正在進入一個風險社會甚至高風險社會。

如何應對“風險社會”成為一個不可迴避的問題,能否正確地及時地解決,直接關係到中國能否成功地實現社會轉型,真正地實行現代化。

風險本質上是一種不確定性,按照經濟學的基本原理,風險是收益的機會成本,只要有收益,就會有風險,經濟學就是研究理性行為人如何以最小的風險實現最大的收益。如果不存在風險,也就不需要經濟學,一切也就在人的掌握之中。這樣看來,“風險社會”本身是一個偽問題。不過,“風險社會”提出還是有其積極意義,它預示著社會整體意義上的風險提高,是對風險質和量的一種規定。

那麼,為什麼社會從傳統向現代轉型過程中會出現“風險社會”呢?其實,原因很簡單。一般而言,人類社會的風險主要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微觀風險,或者稱之為個體風險,這種風險的承擔有明確的主體;一部分是宏觀風險,或者稱之為集體風險,這種風險的承擔沒有明確的主體,如社會風險。

傳統社會本質上是一種封閉性和迭代重複性社會,作為理性行動者的個體很難將風險轉嫁給其他個體,每一個個體將利用自身資源和智慧減少微觀風險,此外,整個社會存在嚴格控制體系。在這樣的社會,“微觀風險”很難轉化成為一種“宏觀風險”。即使“宏觀風險”發生,也可以及時加以控制。

現代社會本質上是一種開放性、匿名性和流動性社會,作為理性行動者的個體在很容易將風險轉嫁給其他個體,每一個個體沒有動力利用自身減少降低微觀風險。此外,在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的過程中,舊有的控制體系已經打破,新的控制體系還沒有建立。在這樣的社會,“微觀風險”很容易轉化成為“宏觀風險”,並且“宏觀風險”本身控制能力較弱,一旦發生“宏觀風險”,不僅不容易控制,反而會加速“微觀風險”。“微觀風險”和“宏觀風險”相互加強,相互促進,必然會形成“風險社會”。

要改變這種格局,減少整個社會的微觀風險和宏觀風險,這就需要改革風險承擔體制,打破風險“大鍋飯”,形成風險與收益均衡的風險承擔體制。

嚴格區分微觀風險和宏觀風險。透過改革風險承擔體制,使得個人或者組織成為微觀風險的承擔者,避免風險轉嫁。這樣,個體就會權衡“微觀風險”,利用自身資源降低“微觀風險”。與此同時,政府作為公共風險的承擔者,要明確將宏觀風險作為其職責,而不能夠過多地承擔微觀風險的職責。這樣,政府就會權衡“宏觀風險”,利用公共資源降低“宏觀風險”。

應該建立宏觀風險的分立和協調機制。宏觀風險雖然是一種集體意義上的風險,但本身並不是鐵板一塊。正如公共物品存在層次性一樣,宏觀風險也存在不同的層次性。也要建立明確的責任追究機制。例如,在城市管理中,要明確區分條條和塊塊的風險管理責任,避免相互扯皮,相互推諉,從而加大“宏觀風險”。在政府間關係中,要明確區分各個層級的政府間風險承擔責任,既要避免下級政府向上級政府轉移風險,同時也要避免上級政府向下級政府轉移風險。

此外,各級政府還要建立科學的風險管理體制,這一體制應該包括風險預測、風險規劃、風險處理、風險緩和以及風險恢復等各個環節。

李文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