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了五個月的編輯、排版和校對,席嬋娟老師和鄧耿合作編著的《物理有機化學:結構與原理》正式印刷出版,即日起可在高等教育出版社的天貓旗艦店、京東等處購買啦!歡迎感興趣的各位老師同學關注指正!

一直關心並審閱我們書稿的程津培院士為本書作序:

物理有機化學是利用物理和數學的方法,以定量或半定量解析的方式,來研究和描述有機化合物的結構與反應效能和機理之間的關係,從而揭示有機物轉化的規律、調控因素及內在原理的有機化學分支。作為厚植有機化學理論基礎的主體,物理有機化學與有機合成化學一同構成有機化學學科發展的兩大支柱(即如汪猷先生所講的“經”和“緯”),對於推動有機化學從經驗型感知走向理性科學,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學科結構的不斷最佳化中,物理有機化學始終處於學科發展的核心地位。進入

21

世紀以來,隨著有機化學與相關學科交叉融合日益深化,以及實驗方法學、儀器分析和計算機處理能力的持續進步,物理有機化學發展的物質基礎更加豐厚,相關領域對物理有機化學理論的需求更加迫切,從而物理有機化學也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因此,在本科生和研究生化學教育中,物理有機化學課程的學習顯得尤為重要。

我國物理有機化學學科淵源深厚,老一輩科學家高振衡、劉有成、蔣明謙、蔣錫夔等院士都有經典著作和研究成果傳世。進入

21

世紀以來,一些從事物理有機化學教學和科研的學者也陸續出版了若干物理有機化學教學用書,包括選譯國外優秀教材等,對這一學科的教學和傳承起到很好的作用。但物理有機化學學科發展日新月異,在中文教科書中如何全面深入地概述物理有機化學的基本知識體系,同時也能有針對性地介紹學科發展現狀和前沿,使學生形成理性思維的基本框架,是一項極富挑戰性、又見仁見智的教學任務。

清華大學席嬋娟教授以她從事物理有機化學教學十餘年的經驗積累和感悟,帶領博士生鄧耿同學完成了這本《物理有機化學》教材的編著。該教材具有一些鮮明特點:一是充分考慮到現代量子化學的發展對物理有機化學的推動作用,廣泛運用量子化學描述物質結構和反應體系,使得教學內容深入到學科前沿;二是結合現代物理化學和統計力學表述的反應理論處理化學反應問題,對化學反應中間體、溶劑、酸鹼理論等重點內容展開討論;三是兼顧素材的廣度與深度,不僅包括重要的物理有機化學基礎知識,也引入了大量近年來的前沿研究成果。總的來看,這本書為中文物理有機化學教材的編寫做了十分難得的探索,豐富了我國有機化學教學的優秀資源,不僅可以作為普通高等學校本科生和研究生學習現代有機化學的理論框架的教材使用,也可以供生物醫藥、材料、能源等其他領域人員在相關科學研究中參考。作為一名物理有機化學工作者,我鄭重地向大家推薦這部教材。

程津培

2016 年 8 月 29 日

北京大學周公度教授在審閱書稿後推薦本書:

本書內容豐富,條理清楚,說理簡明,影象清晰,透過許多有機分子的例項,闡述它們的結構、效能和反應歷程,是一本很好的教材。

1981 年 Nobel 化學獎得主 Roald Hoffmann 也高度評價本書:

(This

physical organic textbook) is comprehensive, at a good intermediate

level, and balanced。 I like the introduction of frontier orbitals, and

DFT concepts of hardness。

(這本物理有機教科書內容全面、水平適中、取材均衡。我喜歡其中對前線軌道的介紹和硬度的密度泛函概念。)

我們寫作時,參考了國內外不少經典教材的思路,形成了現在這本書以結構和原理為主線的寫作思路。首先從有機分子結構出發,按不同層次分析其電子結構(第一章)、立體結構(第二章)和超分子結構(第三章);然後引入基本的有機反應原理(第四章),繼而討論有機反應中間體(第五章)、有機反應的溶劑環境(第六章)和酸鹼條件(第七章);之後再深入論述有機反應中的電子行為(第八章);最後介紹研究有機反應的實驗方法(第九章)。本書在每一章後還配有一定數量的練習題,讀者可以透過練習加深對相關內容的理解。我們沒有對有機反應機理進行傳統的分類和詳細討論,主要考慮到它們更多的是基本原理的應用,同時也有課程容量上的考慮。全書目前的篇幅可供

48~64 學時的物理有機化學課程選用,也可作為有關科研人員學習和從事科研工作的參考書。

在新書付梓之際,我們要感謝一直關注物理有機化學教學建設、特地撥冗為本書撰寫序言的清華大學程津培院士,感謝為初稿提出大量寶貴意見的北京大學周公度教授,感謝高度評價書稿並授權我們使用他題簽的

Cornell 大學 Roald Hoffmann

教授,感謝關心和審閱書稿的清華大學張希院士,感謝支援和關注我們書稿編寫工作的清華大學尉志武教授和帥志剛教授,感謝在書稿形成過程中提供過各種幫助的王志鵬、任佳駿、白贇昊、陳石、範瑞希等同學,感謝曾經擔任過物理有機化學課程助教的清華大學陳超副教授、廖騫博士、趙鵬博士、蔡尚君同學,感謝在我們書稿撰寫期間(2013—2016

年)全部選修物理有機化學課程的清華大學化學系本科同學,最後還要特別感謝本書的責任編輯曹瑛博士。本教材的編寫得到清華大學本科課程教學改革專案(ZY

01-3)的經費支援。

寫作這樣一本教材,我們也沒有太多經驗,限於我們的水平和能力,其中一定還有不少錯漏和不足,祈望讀者不吝賜教,幫助我們在將來完善這本教材。我們的電子郵箱是

cjxi@tsinghua。edu。cn 和 dengg13@mails。tsinghua。edu。cn,歡迎隨時來信討論。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 “聽石先生的文字”)

aHR0cDovL3dlaXhpbi5xcS5jb20vci9ZM1hWelRQRXIyN1FyWGV1OXlCeA== (二維碼自動識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