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 錯 過 好 戲 不 虛 度 光 陰

《雲南映象》:地裡長出來的生命力,如此赤條條

《雲南映象》:地裡長出來的生命力,如此赤條條

對《

雲南映象

》的第一印象是好些年前張藝謀掌鏡的宣傳片。一群盛裝舞者在荒原上跳舞,高亢的歌聲穿插著激越的鼓點,塵土在周遭升騰、繚繞,其中幾個女人身著黑色筒裙,以草帽遮面,腰肢間有種逼人的魅惑。片尾,聲音戛然而止,

楊麗萍

側身立著,紅土地上揚起了她翠綠的絲巾。略帶先鋒感的鏡頭安置著赤條條的生命力,讓我心裡輕輕地打了個激靈。

「 他 們 是 跳 舞 的, 我 們 是 跳 命 的 。」

對生於都市的人而言,天地、自然和生靈或許已不再具有

農牧民族

血液中的底層含義,而楊麗萍卻極力用舞蹈去關注、追溯和表達這些正在消退的意義,彷彿是她天生的責任。她認為舞蹈是生命的訴求,它應該與一個民族的生存狀態唇齒相依。

「跳舞本來就不是我們的職業,跳舞是我們的一種需要,我們的另外一種形式,我們表達對自然信仰或和繁衍生殖有關係的事情才跳舞。」

儘管四十六年來的藝術成就足以令她譽滿藝林,楊麗萍至今仍不願承認自己是一名職業舞者,

「他們是跳舞的,我們是跳命的。」

《雲南映象》:地裡長出來的生命力,如此赤條條

《雲南映象》:地裡長出來的生命力,如此赤條條

楊麗萍在自導自演的電影《

太陽鳥

》中, 1996年1月,

雲南西盟

曾擔任《孔雀》、《

十面埋伏

》及《孔雀之冬》美術總監的

葉錦添

如此評價道:

「在楊麗萍的舞蹈中,能感覺到一種獨特的氛圍,從她身上與動作中散發出來,那種節奏混合著古典與某種神秘意識的節奏,交織成一種超然於肉體以外的想象,在厚重與輕盈的氛圍襯托底下,又深入了諸多的舞蹈技巧,漸漸演化成一種綜合的舞蹈,又訴求著它的統一性與變化性,豐富著內在的詞藻。」

《雲南映象》:地裡長出來的生命力,如此赤條條

《雲南映象》:地裡長出來的生命力,如此赤條條

楊麗萍在自導自演的電影《太陽鳥》中,1996年,昆明

野 孔 雀

楊麗萍是大理白族,自幼隨母移居

西雙版納

。1971年,她憑藉過人的舞蹈天姿,以十三歲之齡被選入西雙版納州歌舞團。在此之前,她從未系統地學過一天舞蹈。曾有記者問楊麗萍,貧困的童年是否令她錯失藝術啟蒙,她說

從小與大自然相處的人身體非常協調,能夠從自然事物的變化中發現舞蹈,這恰是生命給予她最好的藝術氛圍。

《雲南映象》:地裡長出來的生命力,如此赤條條

《雲南映象》:地裡長出來的生命力,如此赤條條

師法自然的哲學亦成全了她天性中不受拘束的野性與韌勁。在隨團下鄉訪演的十年間,楊麗萍深入雲南各族村寨,採各家舞蹈所長,更有幸與孔雀舞結下不解之緣。

滇路

難行,即使放在今天亦不稀奇,何況在四十年前,艱險程度可想而知,可她偏偏樂此不疲。

期間,楊麗萍還親身尋訪過傳說中孔雀公主所在的金湖,那裡的湖水、菩提樹、荷花、孔雀的舞姿,在她的幻想中渾然成戲。「你會想象,你走過的地方荷花就在開,那個時候就在想象很戲劇的這種舞臺結構。」1979年,楊麗萍主演的一出《

孔雀公主

》,初試啼聲已一鳴驚人。

《雲南映象》:地裡長出來的生命力,如此赤條條

《雲南映象》:地裡長出來的生命力,如此赤條條

1981年,楊麗萍進入中央民族歌舞團,在當時獨尊蘇聯的舞蹈訓練體系下,她顯得有點離經叛道。她放棄練習芭蕾基本功,並獨自摸索出了一套練法,至今有人評論說她如果與學院派較勁的話「可能連劈叉都不會」。

1986年,楊麗萍攜代表作《

雀之靈

》參加第二屆全國舞蹈比賽,卻不獲以歌舞團名義選送,遂以個人名義參賽,1700元的服裝和配樂全數由自己一力承擔。每月薪水僅一百多元的楊麗萍不惜變賣私人物品,四處向朋友籌措資金,還險些錯過預選時間。最終《雀之靈》技驚四座,直通決賽並一舉奪得創作及表演一等獎,「孔雀公主」的瑰姿自此無人不識。

《雲南映象》:地裡長出來的生命力,如此赤條條

《雲南映象》:地裡長出來的生命力,如此赤條條

《雲南映象》:地裡長出來的生命力,如此赤條條

《雲南映象》:地裡長出來的生命力,如此赤條條

天 生 天 養 的 藝 術

2000年,音樂家田豐的「民間傳習所」破產,大量民間藝人面臨遣散,楊麗萍聞訊決定回到故鄉採風,前後歷時一年多。她發現雲南許多少數民族技藝因後繼無人而瀕臨失傳,村寨中僅有的文化傳承人大多已年邁,樂器道具被棄置一旁,年輕人在生活中逐漸失去舞蹈的訴求。她當即萌生將民族傳統歌舞整理繼承,並透過商業演出授之以漁的想法。

「我覺得要把民族的歌舞,完整地、系統地勘察一遍。民族歌舞如長時間無人整理、無人將其訴諸舞臺,我覺得特別可惜。」《雲南映象》的創作,正是一次對民族根源的回溯。

為此,楊麗萍離開中央民族歌舞團,遍訪雲南各地鄉村挑選舞者。她要找的,是一群天生天養的「素人」。

《雲南映象》:地裡長出來的生命力,如此赤條條

《雲南映象》:地裡長出來的生命力,如此赤條條

我們沒有一個名字給他們,所以叫他們非專業,其實他們很專業。

在農村裡你可以經常看到兩歲的小孩跟在大人後面跳舞,他們學舞蹈的時間比專業的人還長。」《雲南映象》中的演員逾七成都是楊麗萍親自從村寨裡一個一個選出來的,包括劇中的男領舞,哈尼族「放牛娃」蝦嘎。

《雲南映象》:地裡長出來的生命力,如此赤條條

《雲南映象》:地裡長出來的生命力,如此赤條條

楊麗萍與牛背上的蝦嘎

楊麗萍回憶當年自己進寨子裡選角的時候,大家都不相信從長途汽車上下來的是她本人,「他們大概覺得我應該從天而降。」當時劇團招募的第一批舞者,從七歲到二十多歲,很多都是從紅土地直接奔上了舞臺。問楊麗萍為何偏愛原生態舞者,她說,「因為狀態不一樣」。

民族舞蹈是從地裡長出來的,不是訓練出來的

,「什麼劈叉到180度,沒有」,這是楊麗萍的固執。同是「跳命」的人,怎能不相契?

《雲南映象》:地裡長出來的生命力,如此赤條條

《雲南映象》:地裡長出來的生命力,如此赤條條

《雲南映象》:地裡長出來的生命力,如此赤條條

《雲南映象》:地裡長出來的生命力,如此赤條條

《雲南映象》:地裡長出來的生命力,如此赤條條

《雲南映象》:地裡長出來的生命力,如此赤條條

《雲南映象》:地裡長出來的生命力,如此赤條條

《雲南映象》:地裡長出來的生命力,如此赤條條

《雲南映象》:地裡長出來的生命力,如此赤條條

《雲南映象》:地裡長出來的生命力,如此赤條條

由上至下:❶「月亮」劇照;❷「花腰歌舞」劇照;❸「女兒國」劇照;❹ ❺「雀之靈」劇照。

從展現原始生命搏動的「太陽」、熱烈濡忍的「土地」、恣情奔放的「家園」、肅穆厚重的「朝聖」、到泠然出塵的「雀之靈」,除肢體律動、佈局變化及場景氛圍所營造的視覺衝擊外,《雲南映象》亦呈現出其剛柔相濟、張弛有度的音樂形態。

民族音樂的野性稜角與現代音樂的戲劇性浪漫,在創作人三寶手中融洽、貫通。

然在三寶加盟之前,《雲南映象》正處於草創階段,甚至陷入了投資方撤資和團員流失的艱難局面。楊麗萍致電三寶,未透露太多關於作品的概念,便邀他到昆明看彩排。在簡陋的排練廳裡,「花腰歌舞」甫一開腔,三寶感覺自己「渾身起了雞皮疙瘩」,隨即應允擔任《雲南映象》的音樂總監,分文不收。

《雲南映象》:地裡長出來的生命力,如此赤條條

《雲南映象》:地裡長出來的生命力,如此赤條條

音樂人三寶

自2003年首演至今,這部匯聚了楊麗萍及一眾創作者、舞者心血的《雲南映象》已經上演了十四年,首席領舞的重擔也完全交予楊麗萍的愛徒楊舞。有人視之為

民族歌舞劇

營運的典範,但作為一個文化專案,

《雲南映象》仍在完成它的使命 —— 讓雲南少數民族的文化、情感與美學再度煥發生機。

近年來,楊麗萍的工作重心逐漸轉移至編舞和幕後,她相信,「生命到什麼時候就做什麼事」,而身在臺上的舞者,此刻正隨同舞蹈一道悄然成長。

這個秋天,在武漢(10月18 - 19日)和深圳(10月25 - 29日),靜候生命映象的恣意舒捲。

《雲南映象》:地裡長出來的生命力,如此赤條條

《雲南映象》:地裡長出來的生命力,如此赤條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