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的真實死因是什麼?紅茶魔術貓2014-11-20 11:15:19

這個問題的回答簡直沒法看

先說結論——

1、沒有明確的證據說明趙匡胤死於謀殺;趙光義有不在場證明,謀殺他的動機也不足。

2、有研究顯示趙氏皇族有心腦疾病家族遺傳病史,有學者推測趙匡胤的死因在此。

比如@leo 的回答

這個真的沒法說,學術上也沒確論。不過

各種歷史記載都指向他弟弟趙匡義謀殺了他

,特別是他據說臨死前所說的“好做,好做”,這是史有記載的,只不過對於這句話的理解有分歧。而且聯想到宋太祖死得那晚趙匡義的親信的的反常,還有

燭光斧影

,以及趙匡義對趙匡胤孩子的迫害,我個人以為謀殺的成分居多吧,個人淺見,做不得真,僅為參考

首先糾正一個常識,是

燭影斧聲

,而不是

燭光斧影

。這有什麼關係呢?因為這麼說的人,根本就沒有看過這個故事的原文。

首先,燭影斧聲的故事最早的出處是南宋史學家李燾的《續資治通鑑長編》,這是宋史的基本史料。但李燾只是引用(並且在引用中註明了部分懷疑態度)。真正的出處是北宋僧文瑩的《續湘山野錄》。

首先看原文——

上謂生曰:「我久欲見汝,決□一事,無他,我壽還得幾多?」生曰:「但今年十月二十日夜晴,則可延一紀,不爾,則當速措置。」上酷留之,俾宿後苑。苑吏或見宿於木末鳥巢中,或數日不見。上常切切記其語,至所期之夕,御太清閣以望氣。是夕果晴,星斗明燦,上心方喜。俄而陰霾四起,天地陡變,雪雹驟降,移仗下閣。急傳宮鑰開門,召開封尹,即太宗也。延入大寢,酌酒對飲。宦官宮妾悉屏之,

但遙見燭影下,太宗時或避席,有不可勝之狀

。飲訖,禁漏三鼓,殿下雪已數寸。太祖

引柱斧戳雪

,顧太宗曰:「好做,好做。」遂解帶就寢,鼻息如雷。是夕,太宗留宿禁內,將五鼓,伺廬者寂無所聞,太祖已崩矣。太宗受遺詔,於柩前即位。

之前還有大段無關論述省略,簡單總結一下,文瑩的記載是這麼個邏輯——

1、宋太祖身體不適,有個道士預言他壽數某月某日,如天晴可能延命(文瑩和尚你這麼給道士做廣告,佛祖知道嗎?)

2、當天突降大雪,太祖預感道士預言應驗,緊急召趙光義(當時的儲君)入宮

3、

燭影

——兄弟兩人獨飲對談,有內侍隔窗看見燭影下,趙光義有推辭的動作

4、

斧聲

——飲完太祖送趙光義出門,

太祖手持柱斧

戳雪,對趙光義說“好做,好做!(好好幹!)”

(柱斧,又名“柱拂子”,就是武俠片中公公們常用的

拂塵

。拂塵能殺人,還要從“一條杆棒打下四百座軍州”的趙匡胤手中搶過來,這武功想必要接近東方不敗的水準)

5、太祖回寢宮睡覺,趙光義留宿宮中其他房間(東方不敗的話,不驚動大內高手的情況下要重新潛回寢宮也不是難事?)

6、太祖當夜鼾聲如雷,等到內侍聽不見響聲去檢視,發現已駕崩;趙光義繼位。

首先,對於這個記述,李燾引用的時候是抱有懷疑態度的。他在引用之後,做了幾點批駁:第一點是道士預言部分過於怪力亂神;第二點根據李燾之前的記載,太祖駕崩當夜,趙光義是在宮外的王府中的——包括司馬光等人的筆記也是這麼記載的。但是李燾為什麼還要引用這個與自己原文相矛盾的史料呢?李燾的理由是這樣的——

太祖英武,其達生知命,蓋有如此者

換句話說,“這雖然是扯淡,但很符合太祖皇帝豁達的人生態度啊”——至少在南宋時,

燭影斧聲

這個故事是作為主旋律小故事來宣揚的。

而這個名詞轉變為現在大多數人熟知的“趙光義弒兄篡位”,是在

清代以後

!代表作品有

蔡東藩

宋史通俗演義

》和李逸侯《

宋宮十八朝演義

》,都是不嚴肅的演義小說。在這類小說中,透過曲解、重組文瑩的故事,大致變成了以下這個模樣——

1、宋太祖

身體強壯

,某日請趙光義喝酒

2、內侍在屋外隔著窗,

看到燭影搖動、聽到斧聲

(更誇張的乾脆說

燭光斧影

,這個詞是從刀光劍影來的麼?兩大高手決戰紫禁之巔麼?)

3、還有人聽到太祖臨死前大喊“好做!好做!”——被理解為“你做的好事!你做的好事!”(被斧頭砍了還這麼生龍活虎?你有力氣喊,你特麼不會叫救命麼?還有趴牆角那個,你聽到這個都沒有喊人沒問題?)

4、趙光義走出房間,宋太祖駕崩(多麼有畫面感!李白贊曰: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

注:新加坡電視劇《絕代雙雄》片頭,蠟燭後面,趙光義手持砍柴斧(你特麼在皇宮裡哪裡搞來的砍柴斧??),一斧頭剁下去,飈出一大坨狗血!!

宋太祖的真實死因是什麼?

宋太祖的真實死因是什麼?

——XD,看到這邊,幾乎連我都相信趙光義是殺人兇手了好不?!

==================================================================

補充了一下學界對趙匡胤死因的病理分析:

《帝王的健康與政治——宋代皇帝疾病問題研究》

和其他朝代相比,宋代皇帝家族具有的肥胖、腦血管疾病、高血壓等遺傳基因,及壓抑的宮廷生活等環境因素影響,使腦血管疾病成為宋代皇帝們最常見的疾病,且具有言語障礙、行動不便等共同特徵

=================================================================

11月21日追加:

@鄧小豪

同學問了——

司馬光的筆記……這玩意更不能信。當朝大臣你要他怎麼寫。動機我覺得有。

因為帝位輪不到趙光義

,後面那個金匱之盟也蹊蹺的很

這裡面有幾個想當然的誤區

1、司馬光肯定維護本朝皇帝啊

2、皇位父子相傳,輪不到趙光義啊

3、金匱之盟什麼的我怎麼知道啊,反正很蹊蹺就是了

第1條,不說不了解司馬牛的黑子本性,連司馬光那條筆記壓根是黑太宗的都不知道(詳細不展開了)

第3條,參見這個回答

金匱之盟的真偽性? - 紅茶魔術貓的回答

重點說說第2條——趙光義有沒有資格輪到帝位?

咱們一般人想想,宋太祖的皇位沒有傳給兒子、而是讓弟弟繼位,這很蹊蹺啊。

但是宋史學者談到這個問題,往往一句“宋太祖平生傳光義之意原甚明顯”就一筆帶過去了(即使是曾經懷疑太宗謀殺太祖的學者,一般也不否認這一點)。剛接觸學術情報的遇到這種一筆帶過就很崩潰了——我想破腦袋搞不清楚的東西,乃們不要一副理所當然的樣子好不好?多說幾個字會死嗎?

這就是知識積累的差距。

宋承五代,而五代對於繼位是一個什麼概念?

1、父子相傳的傳統被打破

後晉高祖立成年之侄而不立幼子為繼位人;

吳兩世皆兄終弟及;

楚馬殷“遺命諸子兄弟相繼”,故此後二十年間傳立和爭國者悉為第二代同輩兄弟,而第三代眾多成年宗室,竟無一人按“父死子繼”的原則被立為或挺身爭奪繼位人;

吳越國主錢元環以子年幼(14歲)而欲擇宗室長者為儲君;

吳越國主錢佐以子年幼“而以其弟倧襲位”;

南平保融三子均成年而立其弟保勖為繼位人,保勖襲位後又傳立保融之子;

南漢劉隱傳弟而不傳子;

後漢太后立叔立侄而不立子。

2、不立太子,以親王+京尹為皇儲

五代宋初,以親王+京尹為標誌的儲君,共有朱友文、李從榮、李從厚、石重貴、劉承訓、柴榮;宋朝有趙光義、趙廷美、趙恆,共九人。而成年人中,未做過京尹,和平繼位為皇帝的(即不包括篡位、自立),只有劉承佑一人而已,這是因為他的兄長皇儲開封尹劉承訓死了才兩個月,其父劉知遠來不及建儲就已駕崩。

趙光義封親王+開封尹,正是宋太祖母親昭憲太后去世後一個月,這其實從側面證明了金匱約傳說中,宋太祖與昭憲太后商定以趙光義繼位的說法。

而在趙匡胤生前,為了確保趙光義的儲君權威,甚至將與趙光義不和的趙普罷相。史載趙普曾經是反對趙光義繼位的(雖然太宗即位後,又倒向他了)

最後,如果宋太祖有意父子相傳,兒子還年幼或許還好說,成年之後總應該給個說法吧?

可當他的長子趙德昭成年時,甚至沒有封親王——“故事,皇子出閣即封王。太祖以德昭沖年,欲其由漸而進,授貴州防禦”

原因其實很現實,太宗算是宋太祖的半個創業夥伴,在朝中軍中根基深厚。為了確保王朝的長治久安,第一避免重蹈後周孤兒寡母亡國的覆轍;第二也避免強行扶植兒子繼位會引來叔侄的敵對乃至分裂,立趙光義繼位就成為了最現實、也是唯一的選擇。

======================================================================

11月22日更新:

首先推薦一下

@趙希茂

的回答,目前只有一條贊。

拋開結論和細節,考證的態度還是值得讚賞的。

但是,幾個關鍵細節的錯誤,致使做出了錯誤的回答。

以下是這位朋友的分析

其一,太祖是猝死。太祖從不豫至死,只有兩三天時間,死的很突然。

其二,太祖死時,並無明確的傳位遺詔。宋皇后派王繼恩召德芳,即可證此點。

其三,光義是預知太祖死期的。19 日晚,太祖召光義飲酒,20 日清晨程德玄即預先在光義府前等候(如王繼恩去它處,也必有光義親信等候),反映出光義必然知道太祖要死於20 日。其四,光義的帝位是搶奪而得。王繼恩說事久將為它人有,程德玄要光義直前勿候,宋皇后以母子之命相托,足以反映出光義是用強力奪得帝位的。王繼恩召時,光 義入久不出,顯然是在後堂緊急部署,以確保搶位成功。光義入宮一日以後才得以即位,反映出他的繼位遇到了一些阻礙,費了不少事才得以得成

其一,沒有問題。

其二,問題很大。太祖遺詔見《宋大詔令》

其三,在一個道士能提前幾天預測太祖壽辰的奇幻世界,太宗有一個喜好觀星的門客有什麼奇怪的?

其四,問題很大,詳細展開說說

按照這個說法,太祖死後,宋皇后緊急召見皇子趙德芳,但是被趙光義截胡,“搶奪帝位”——隱含的意思就是,如果這晚趙光義不來,戲曲小說中的“八賢王”趙德芳就要做皇帝了。可這個說法裡有個重大破綻——趙德芳本來根本就輪不到帝位!

首先,按照金匱之盟,宋初皇室的繼位順序如下,根本就沒有包含趙德芳!——

趙匡胤 → 皇弟趙光義 → 皇弟趙廷美 → 皇子趙德昭

即使不考慮兄弟相傳的可能,僅僅考慮父子相傳,繼位順序則是如下——

趙匡胤 → 皇子趙德昭(次子、嫡出、二十六歲) → 皇子趙德芳(幼子、庶出、)

※趙匡胤的長子早夭,德昭是事實上的長子

這說明了什麼?——這說明太祖駕崩當夜,如果趙德芳秘密進了宮,第一個要弄死他的,是他親哥趙德昭!

皇帝死後,內宮秘不發喪,不召見儲君、不召見長子、不召見宰相,然後庶出幼子秘密進宮——這是複製秦始皇之死的節奏?

趙高好歹還拉上了宰相主持,按照這個故事所說,宋皇后一個人就左右了帝位的歸屬。

不管趙光義後來對兄弟侄子做的多不地道,在這件事上,錯的都是宋皇后。所以,他對這位嫂子做的很不客氣,甚至沒有以皇后之禮下葬。

另外這位朋友還有一段分析,問題更大——

再看作案可能的手段

,趙光義的嫌疑也是非常大的。

趙光義人品不咋地,常在酒中下毒害死人,

據《燼餘錄》甲編記載,蜀主孟昶,吳越國 王,南唐國主李煜,都是光義在酒中下毒害死的。

用同樣的辦法來對付太祖,又何嘗不可能呢?殺人越貨,我們一直用它。各種史籍差不多一致記載,太祖是在與光

義飲酒後才死的,恰巧光義有下毒的機會。

學歷史,第一從史料學入手。《燼餘錄》是個什麼東西?

我就說兩條

——這本筆記首創了虛構人物楊宗保,以及楊家父子救太宗等楊家將演義故事的情節

——作者偽託的是南宋遺民徐大焯,但第一次刊行卻要到清朝末年

再次印證了我之前所說的,

這證明了我大清奇幻文學的繁榮發展!

相關回答

宋朝是不是一個皇室特別兄友弟恭的朝代? - 紅茶魔術貓的回答宋朝歷代傳統是否“得國不正”? - 紅茶魔術貓的回答

北宋為什麼要在開封建都? - 紅茶魔術貓的回答

金匱之盟是真是偽? - 紅茶魔術貓的回答

宋太宗是如何打破封建社會常規父死子繼制度完成兄終弟及登上皇位的? - 紅茶魔術貓的回答

宋太祖的真實死因是什麼?王磊2014-11-20 18:51:04

理直氣壯的即位為什麼要害太祖的兒子?

宋太祖的真實死因是什麼?whjox2018-12-28 06:47:01

這個王立群老師在百家講壇中介紹過,有這麼幾個論據。

(一)太祖死前

(1。1)立接班人

孝章宋後使內侍都知王繼隆召

秦王德芳

。繼隆以

太祖傳位晉王之志素定

,乃不召德芳,徑趨開封府召晉王。

—— 司馬光 《涑水紀聞》

太祖死時沒有立太子,有兩個人參與到了這場政權更迭中來,就是秦王趙德芳和晉王趙匡義。趙德芳是太祖四子,當時還沒有封為秦王,是他死後,太宗加封秦王。而趙匡義當時是晉王加開封府尹。

為什麼說“太祖傳位晉王之志素定”呢?因為一無太子,二封晉王。晉王是當初周世宗柴榮被確立為接班人後的爵位。

廣順三年(953年),封義子柴榮為晉王。

至於開封府尹,竊以為不能當作立為接班人的證據。除了周世宗柴榮,魏王趙廷美、許王趙元僖、壽王趙元侃(即後來的宋真宗趙恆)都當過。而後漢漢隱帝劉承祐,並沒有擔任過開封府尹,而他的兄弟劉承訓,劉承勳則擔當過開封尹。

(1。2)金匱之盟

所謂“金匱之盟”,就是宋太祖的母親杜太后死前,託付趙匡胤傳位自己的弟弟趙匡義。

疾革,召

入受遺命。後問上曰:「汝自知所以得天下乎?」上嗚咽不能對。後曰:「吾自老死,哭無益也,吾方語汝以大事,而但哭耶?」問之如初。上曰:「此皆祖考及太后餘慶也。」後曰:「

不然。政由柴氏使幼兒主天下,髃心不附故耳。若周有長君,汝安得至此?汝與光義皆我所生,汝後當傳位汝弟。四海至廣,能立長君,社稷之福也。

」上頓首泣曰:「敢不如太后教。」因謂普曰:「汝同記吾言,不可違也。」普即就榻前為誓書,於紙尾署曰「臣普記」。上藏其書金匱,命謹密宮人掌之。

—— 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

但這裡面有太多的問題。

首先是

史源

的問題。

“金匱之盟”,一開始史料當中並無記載,而是

趙普

被罷相之後,向趙匡義提出。如果真有此事,太宗即位當初即可拿出,以正自己清白之身;其次是趙普被罷相之後,更像是為了重回朝政,迎合太宗之舉。

其次是

邏輯不清,長幼混亂

周世宗的兒子周恭帝

八歲

被趙匡胤纂位,而待及太祖臨終,秦王趙德芳已經18歲,而且趙德芳是太祖四子,杜太后死時,趙匡胤才35歲,等到15年後才發生了“斧聲燭影”,根本不會發生所謂的國無長君的問題。

(1。3)個人想法

趙匡胤沒有明確確立接班人是最大的問題,所謂晉王和開封府尹並不能逾越中國自古以來的繼承法統順序,而時至今日,大多數學者共同認為,“金匱之盟”實屬編造。

(二)斧聲燭影

(2。1)經過

太祖初晏駕,

時已四鼓

,孝章宋後使內侍都知王繼隆(王繼恩之誤)召秦王德芳。

繼隆以太祖傳位晉王之志素定,乃不召德芳,徑趨開封府召晉王

”。

又遇醫官賈德玄

(程德玄之誤),“乃告以故,叩門與之俱入見王,且召之。王大驚,猶豫不敢行,曰:‘吾當與家人議之。’入久不出。繼隆促之曰:‘事久,將為他人有。’遂與王雪下步行至宮門,呼而入。繼隆使王且止其直廬,曰:‘王且待於此,繼隆當先入言之。’德玄曰:‘便應直前,何待之有?’遂與俱進至寢殿。”

“宋後聞繼隆至,曰:‘德芳來耶?’繼隆曰:‘晉王至矣。’後見王愕然,遽呼官家曰:‘吾母子之命,皆託於官家。’王泣曰:‘共保富貴,無憂也。’”

—— 司馬光 《涑水紀聞》

上御太清閣四望氣。……俄而陰霾四起,天氣陡變,雪雹驟降,移仗下閣。急傳宮鑰開端門,召開封王,即太宗也。延人大寢,酌酒對飲。宦官、宮妾悉屏之,但遙見燭影下,太宗時或避席,有不可勝之狀。飲訖,禁漏三鼓,殿雪已數寸,

帝引柱斧戳雪

,顧太宗曰:‘好做,好做!’遂解帶就寢,鼻息如雷霆。是夕,

太宗留宿禁內

,將五鼓,伺廬者寂無所聞,帝已崩矣。太宗受遺詔於柩前即位。”

—— 文瑩 《續湘山野錄》

(2。2)”斧殺說“存疑

宋太祖死後,遺體沒有血肉模糊,不是鈍器所殺。

太宗受遺詔於柩前即位。逮曉登明堂,宣遺詔罷,聲慟,引近臣環玉衣以瞻聖體,

玉色溫瑩如出湯沐

—— 文瑩 《續湘山野錄》

所謂“斧聲”,由文瑩的《續湘山野錄》中記載:“帝引柱斧戳雪”。按照王立群老師的考證,此斧應為水晶玉斧,趙匡胤戎馬出身,很難死在易碎的水晶斧下,即使是鈍器所擊,人也不可能“玉色穩瑩如出湯沐”。另據吳蔚所著《宋史疑雲》中所述,此斧應指“紙鎮”,應該是寫字時壓鎮紙張的物品,不違結論。

(2。3)過程疑點重重

首先一個最主要的疑點是,

太祖薨當晚,趙匡義在不在皇宮之中

是夕,

太宗留宿禁內

,將五鼓,伺廬者寂無所聞,帝已崩矣。太宗受遺詔於柩前即位。

—— 文瑩 《續湘山野錄》

平常親王不應留宿宮內,此屬逾制之舉,倘若屬實,在這個關鍵的節骨眼上逾制,難屬巧合。也因為這個緣故,司馬光記載了不一樣的說辭。

太祖初晏駕,

時已四鼓

,孝章宋後使內侍都知王繼隆(王繼恩之誤)召秦王德芳。

繼隆以太祖傳位晉王之志素定,乃不召德芳,徑趨開封府召晉王

”。

又遇醫官賈德玄

(程德玄之誤),“乃告以故,叩門與之俱入見王,且召之。王大驚,猶豫不敢行。

—— 司馬光 《涑水紀聞》

但這也有新的疑點。

王繼恩為什麼違背皇后的旨意去找趙匡義?凌晨半夜,為什麼趙匡義的心腹程德玄不睡覺在王府門外溜達?

注:“時已四鼓”,應當相當於現在凌晨兩點左右。

(2。4)個人結論

“斧殺說”不成立,但是不代表趙匡義沒有以別的手段參與進來。

(三)太宗登基後

(3。1)年末改元

十二月己亥,置直舍人院。甲寅,御乾元殿受朝,樂縣而不作。大赦,改是歲為太平興國元年。

—— 《宋史·卷四太宗一》

一般新皇繼位,第一年不改年號。如此做法的皇帝只有,有宦官矯詔篡位的唐昭宗。

(3。2)宗族之禍

太祖的諸多兒子和兄弟皆非正常死亡。

太祖四子

秦王趙德芳,終年23歲

,死因不詳。(就是太祖死後,皇后令王繼恩召見的皇子)

太祖次子

趙德昭,為太宗逼死

初,武功郡王德昭從徵幽州,軍中嘗夜驚,不知上所在,或有謀立王者,會知上處,乃止。上微聞其事,不悅。及歸二五,以北征不利,久不行太原之賞,議者皆謂不可,於是德昭乘間入言,上大怒曰:「待汝自為之,賞未晚也。」德昭惶恐,還宮,謂左右曰:「帶刀乎?」左右辭以宮中不敢帶。德昭因入茶酒閤,拒戶,取割果刀自刎。上聞之,驚悔,往抱其屍,大哭曰:「痴兒,何至此耶!」追封魏王,諡曰懿。

—— 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二十》

太祖四弟

趙廷美,屢屢貶斥,憂悸而卒

正史記載,趙廷美驕恣謀反。

七年三月,或告秦王廷美驕恣,將有陰謀竊發。上不忍暴其事,遂罷廷美開封尹……會

趙普

再相,廉得盧多遜與廷美交通事上聞。上怒……多遜自言:累遣趙白以中書機事密告廷美。去年九月中,又令趙白言於廷美雲 :“願宮車晏駕,盡力事大王。”

—— 《宋史·卷二百四十四·列傳第三》

但是民間多流傳是個好人,如《包公案》。

太宗太子

趙元佐,瘋癲

趙元佐替叔叔趙廷美辯護,失寵,最後瘋掉了。

(3。3)皇后之死

太祖的皇后死後,太宗趙匡義不允許眾臣臨喪,大臣請求當遵循舊l禮,竟被貶。

孝章皇后崩,遷梓宮於故燕國長公主第,群臣不成服。禹偁與客言,後嘗母儀天下,當遵用舊禮。坐謗訕,罷為工部郎中、知滁州。

—— 《宋史·卷二百九十三·王禹偁》

(3。4)個人想法

如此之多的蹊蹺之處,更令人願意相信趙匡義心中有鬼。

(四)毒殺疑雲

牽機藥毒殺南唐後主李煜。

煜以七夕日生,是日燕飲聲伎,徹于禁中。太祖銜其有‘故國不堪回首’之詞,至是又慍其酣暢,乃命楚王元佐等攜觴就其第而助之歡。酒闌中,煜中牽機藥毒而死。”

—— 陳霆《唐餘記傳》

不過也有人提出了質疑。關於毒殺的幾點質疑,放此不表。

(五)是因為遺傳病麼

眾所周知,趙匡胤愛喝酒,且很兇。

上遣中使慰撫之,因謂侍臣曰:『沈湎於酒,何以為人?朕或因宴會至醉經宿,未嘗不悔也。』

—— 《宋史全文卷一》

上曰:『天下久無事,今日之樂,與卿等共之,宜盡醉勿辭。』

—— 《宋史全文卷九》

但是這又很難解釋趙匡義之後的一系列反常做法以及諸多疑點。

(六)結論

說趙匡義殺了自己的兄長,沒有明確證據確實難以服眾,但是趙匡義在一步一步邁向皇位的道路上,絕對不是守株待兔,而是必定多多少少有所準備,參與其中。

宋太祖的真實死因是什麼?歷史環遊記2021-08-11 22:05:04

宋太祖趙匡胤,很有可能死於一場政治謀殺,而兇手,很可能就是他一母同胞的弟弟—太宗趙光義。

宋朝開寶九年(公元 976 年)十月二十日夜。皇宮。

趙匡胤步履匆忙地走向太清閣。一群宦官和宮女一溜小跑地跟在皇帝身後,小心翼翼地交換著困惑的眼神。從伺候皇上用晚膳的那一刻起,他們就發現皇帝有些心神不寧。他的目光頻頻地向殿外張望,沒人知道他在看什麼。

此刻,宦官和宮女們屏著呼吸跟隨皇帝一口氣登上了太清閣的天台。一陣寒風迎面撲來,把皇帝身上那一襲寬大的龍袍吹得獵獵作響。

趙匡胤迫不及待地把目光投向夜空。

好一片星光燦爛。東、南、西、北,每一個方向的天空都是那麼幹淨而晴朗,看不見一絲陰霾。

趙匡胤懸在心間的一顆石頭終於落地。

侍從們發現,皇帝的臉上綻放出一個多日不見的笑容,不禁都暗暗鬆了一口氣。

上蒼佑我!趙匡胤眼前浮現出真無道人那張似笑非笑的臉龐。

「朕很久以來就想問你一件事了。」春天的某個日子,趙匡胤目光炯炯地盯著真無道人,「朕想知道,朕還有多少壽數?」

真無似笑非笑地看著皇帝。他的眼神似乎在說:「陛下真的想知道?」趙匡胤不說話,只是一味地盯著他。

真無閉上雙目。他的手指在輕微地捻動。片刻後,真無睜開眼睛。皇帝聽到了下面這番話:「但看今年十月二十日夜—若晴,陛下尚可活十二年;若不然,大限就在那一晚!」

雖然已經有了心理準備,可趙匡胤還是忍不住悚然一驚。十月二十日夜?

趙匡胤怎麼也想象不出,他的壽命為何會由某一個夜晚的天氣決定。他覺得這種說法匪夷所思,甚至可以說是滑稽。然而,真無道人的口氣聽上去又是那麼篤定,令人不容置疑。

十月二十日夜!

從那一刻起,皇帝的心裡就懸起了一顆石頭。

終於捱到了這一天。

讓人無比慶幸的是—今夜星光燦爛!

此刻的趙匡胤久久地凝望上蒼,心情激動不已。

朕還可以活十二年!有了這十二年,朕就可以平定吳越和北漢,最終一統天下,完成上天賦予的使命!

趙匡胤相信自己再一次獲得了上天的眷寵,就像十六年前神聖的天命曾毫不遲疑地降臨到他身上一樣。趙匡胤的耳邊,彷彿又迴響起十六年前六軍將士在陳橋驛發出的那一聲聲驚天動地的歡呼和吶喊。

往事歷歷湧上心頭,趙匡胤陷入深深的回憶之中……

忽然間,趙匡胤感到額頭上一陣冰涼。他下意識地用手一摸,一片雪花即刻在他手中融化。趙匡胤大驚失色。舉目一望,滿天璀璨的星光不知何時已經消失得無影無蹤,頭頂上只剩下濃墨般的夜空。

趙匡胤的臉色霎時一片蒼白。

緊接著,一片又一片的雪花在他眼前簌簌落下。

身旁的宦官和宮女們發現,皇帝的臉色與天氣一樣陡然發生了鉅變,都嚇得不知所措。

趙匡胤眉頭緊鎖,呼吸沉重,然後悶聲不響地走下了太清閣的天台。

在這個大雪紛飛、朔風怒吼的深夜,突然接到皇帝傳他入宮的詔令,委實讓時任開封尹的晉王趙光義有些詫異和惶惑。

趙光義匆忙換上朝服,跟隨傳令宦官從端門進入了皇帝的寢殿。

皇帝已經命人備好了一桌酒菜。趙光義跪地行禮之後,皇帝一揮手,命令所有侍從全部退出寢殿,然後示意趙光義坐下。

舉箸時,趙光義偷偷瞥了一眼,看見皇帝的臉色異常陰鬱。老哥今天是怎麼了?

偏殿裡,被趕出寢殿的宦官宮女圍著火爐不停地暖手。這鬼天氣,怎麼說變就變了呢?!

這聖上今晚也怪,一會兒笑一會兒怒的,還三更半夜把晉王叫進宮來喝酒,真是邪門了!幾個宦官小聲議論著,不由自主地踱到窗前,朝寢殿的方向張望。寢殿中的燭光搖曳不定。忽然,晉王的身影在燭光下來回晃動了幾下,好像幾次離開了坐席,之後又坐了回去。

幾個宦官對視了一眼。不知何故,他們的心中竟隱隱生出一絲不祥的預感。大雪依舊在漫天飛舞。到三更時分,殿庭的雪已足足積了數寸之厚。宦官們依稀看見皇帝站在雪地裡,用一把柱斧戳雪擊地,然後回頭對晉王說:「好做!好做!」

片刻之後,皇帝的寢殿中傳出如雷的鼾聲,滿腹狐疑的宦官們終於鬆了一口氣,各自坐下來打起了盹兒。當晚,晉王留宿禁中。

當殿外傳來五更梆聲的時候,一個宦官猛然清醒過來。他下意識地側耳傾聽,方才還鼾聲如雷的寢殿這會兒卻悄無聲息了。他有些狐疑地搖醒了同伴。

幾個宦官深一腳淺一腳地走過殿庭,輕輕邁進了寢殿。「皇上……」

「皇上!」

「皇上—皇上—」

幾聲淒厲的呼喊突然從寢殿飛出,在皇宮的上空迅速盪漾開來。太祖趙匡胤駕崩了。

是日,晉王趙光義在趙匡胤的靈柩前拜受遺詔,登皇帝位,是為宋太宗。

大宋王朝的開國皇帝就這麼死了。這叫猝死。

這一幕撲朔迷離的「斧聲燭影」,來自北宋僧人文瑩的私人筆記《續湘山野錄》。文瑩大約生活於北宋真宗至神宗時期,曾與當時的官宦名士如丁謂、歐陽修、蘇舜欽、王安國等人廣為交遊,其書中所載,多為宮闈秘聞與君臣軼事。文瑩頗具史才,且蒐羅廣泛,曾收集宋初至神宗朝間二百多家文集,其中不乏一些珍貴史料。可見,文瑩的記載雖為野史,但仍然具有較大的真實性。所以,南宋的李燾在編撰《續資治通鑑長編》時認為,「文瑩宜不妄,故特著於此」,遂將上述記載以附註的形式收錄於《長編》中。

令人困惑不解的是,相對於繪聲繪色的民間著述,官修正史對於宋太祖死亡的經過卻絕口不提。在《宋史·太祖本紀》中,簡略得只有這麼一句話—「帝崩於萬歲殿,年五十」。

官修正史對趙匡胤之死為何如此諱莫如深、惜墨如金?如此的欲蓋彌彰不得不令人疑竇叢生。

關於這樁千古懸案,正史付諸闕如,而私人筆記卻有兩個不同版本,除了僧人文瑩在《續湘山野錄》中的記載,另一個版本記錄在司馬光的《涑水紀聞》中。

文瑩的說法是:趙匡胤死前召趙光義入宮對酌,而暴斃時只有趙光義一人在場。

司馬光的說法則是:趙光義並未入宮,趙匡胤死時他仍在自己的府邸中。文瑩寫到太祖駕崩便戛然而止,關於趙光義即位只說了一句話:「太宗受遺詔,於柩前即位。」而司馬光則是從太祖駕崩之後寫起,詳細記載了趙光義即位的經過。

接下來,就讓我們把目光再度轉回宋開寶九年(公元 976 年)十月二十日夜,目睹趙光義即位的整個詳細過程,看看能否窺見一些不同尋常的蛛絲馬跡。

據司馬光記載,這天夜裡四更時分,太祖趙匡胤駕崩的訊息突然傳進後宮。對於年僅二十五歲的孝章皇后來講,這突如其來的噩耗無異於一聲晴天霹靂。

白天還好好的皇上,怎麼說駕崩就駕崩了呢?!孝章皇后幾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可她知道,現在不是困惑的時候,也不是深究真相的時候,更不是呼天搶地的時候。現在最重要的事就是—趕緊讓四皇子德芳繼位。

趙匡胤生了四個兒子:長子德秀和三子德林早亡;次子德昭時任興元尹兼山南西道節度使,其人遠在興元府(今陝西省漢中市);此刻在京師的皇子,只剩下年僅十八歲的四子德芳了。

皇后當即命內侍都知(宦官總管)王繼恩召趙德芳入宮。

王繼恩出宮了。他沒有乘轎,沒帶隨從,一個人徒步走進了冰天雪地。

之所以獨自一人,是因為他不是去召趙德芳,而是去召晉王趙光義。也就是說,他違背了孝章皇后的懿旨。

很快,王繼恩便來到了晉王府門前。忽然,他看見門前的臺階上居然坐著一個人。走近一看,是御醫程德玄。王繼恩大為奇怪,急忙問他:「這天寒地凍的,程醫官為何大半夜坐在此處?」

程德玄說:「二更時分,有人突然敲我家的門,說是晉王召見,我出去一看,連個鬼影都沒有,只好把門關上。不承想,我剛一進屋,敲門聲又響了起來。我開啟門,還是沒人。如此一連三次。我擔心晉王身體不適,只好趕過來看看。」

王繼恩滿心狐疑,可顧不上去理會他的話是真是假了,眼下趕緊請晉王入宮即位才是正事。於是把皇帝駕崩的訊息告訴了他,然後二人一起叩門,進府向晉王稟明瞭來意。

趙光義一臉惶悚與愕然之狀,低著頭在前廳來回踱步,片刻後才吞吞吐吐地說:「讓我與家人商議一下。」說完轉身進了內堂。

王繼恩與程德玄焦急地等候了許久,始終不見晉王出來,索性進入內堂催促:「事不宜遲!再拖下去,天下將為他人所有了!」

趙光義至此才點頭同意,隨即與二人徒步踏雪走向皇宮。

入宮之後,王繼恩讓趙光義在直廬(值班室)等候,打算先去稟報皇后。程德玄忽然說:「應該直接進去,幹嗎要等?!」

王繼恩一想也對,於是三人匆匆來到太祖寢殿。殿內的孝章皇后聽到腳步聲,知道王繼恩回來了,心下大喜,高聲問:「是德芳來了嗎?」

王繼恩走了進來,面無表情地說:「晉王到了。」與此同時,趙光義從王繼恩身後閃了出來。

那一刻,孝章皇后張大著嘴,完全掩飾不住自己的驚愕。

良久,皇后才無奈地稱趙光義為「官家」(宋宗室對皇帝的暱稱),說:「我們母子的性命,都託付給官家了!」

終於等到了這句話。趙光義哽咽著說:「共保富貴,不必擔心!」是日,晉王趙光義即皇帝位。

宋太宗就這麼閃亮登場了。

然而,宋太祖趙匡胤的猝死之謎卻被深深籠罩在歷史的迷霧中。

趙匡胤究竟是自然死亡,還是被人謀殺?如果是自然死亡,那麼死亡的原因是什麼?如果是被人謀殺,兇手是誰?

面對有限的史料和不同的記載,我們可能永遠也無法斷定這樁千年懸案的真相。但是,這並不妨礙我們從中窺見許多重大的疑點:

第一,如果趙匡胤是自然死亡,正史上必定有患病和醫治的記載。

使用 App 檢視完整內容

目前,該付費內容的完整版僅支援在 App 中檢視

App 內檢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