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唯心主義(中)

我們繼續上一節有關唯心主義的討論。如果說唯心主義就等於有關精神的、靈魂的、上帝的、造物主的那些哲學思想,我相信這些東西在西方經院哲學時期已經被研究得爐火純青了。

經院哲學

是教會力量佔絕對統治地位的歐洲中世紀時期形成、發展的哲學流派,它雖起源於柏拉圖和

亞里士多德

這兩位頗具科學素養的哲學家,但它並不研究自然界和現實事物,它的主要論證中心一直圍繞

天主教

教義、信條及上帝。

在現代,考慮到世界主要國家均採取的政教分離的制度,加之科學的驚人影響力,經院哲學的研究思路已經逐漸淡出歷史舞臺了。在中國,再考慮到儒家思想幾千年務實不務虛的傳統、馬克思主義實事求是以及

唯物主義

的宣傳,這一類的唯心主義在哲學領域的影響力是比較有限的。

但是這並不是唯心主義的全部,因為唯心主義的關鍵不在上帝——而在人。

出於這樣的原因,我們會把唯心主義劃分為主觀唯心主義和

客觀唯心主義

把自己的內心完全投射出去,變成一個外在的絕對精神、理(念)或是上帝,這就是客觀唯心主義——當然在唯心主義看來,是先有這些客觀唯心,人的主觀內心才感受到它們。而以上這兩種思路在邏輯上都是可行的。

另一方面,承認自己認識世界的主觀性,把世界解釋為自己(觀察者)所看到的樣子,認為世界必須要有一個“

感受器

”才有意義,這就是主觀唯心主義。中國哲學中主觀唯心主義誕生得很早,比如,我們在莊子(約前369年—前286年)身上即可見到。而受經院哲學的影響,西方哲學中主觀唯心主義則成形較晚。

拋開這些歷史不談,我們現在就要來談談主觀唯心主義本身的思路。

閉上眼,世界還在嗎?

無論這個世界運轉與否,對於一個虛無的觀察者(一個孤單的、什麼也看不見聽不到的靈魂),它真的存在嗎?

我今天高興與否,究竟是由客觀發生的哪些事情決定的,還是由我的主觀意識決定的?

為什麼我們會說:如果無法改變世界,就去改變自己?這是自欺欺人還是實事求是?

我可能不是客觀世界的中心,但是我是不是主觀世界的中心?

相比於客觀唯心主義,主觀唯心主義更強調個人的主觀感受而不是外加意志。不論我們如何去拓展我們對客觀世界的理解,我們人類就是用主觀的方式去觀察和感受世界。

如果我們把客觀世界看成一段電影編碼,那麼我們的大腦就是這編碼的解碼器和播放器,沒有了解碼和播放的能力,這客觀的編碼又有何用呢?誰去讀取它呢?誰去呈現它呢?

我們可以看到,主觀唯心的思路是非常具有啟發性的,尤其是對於一個哲學愛好者而言,這是不可迴避的一關。

主觀唯心還不僅僅是這麼簡單,因為我們的意識和天生的思維模式(大腦的演算法)是非常神奇的:

1。 我們沒有見過完人,卻能夠構想一個完人所需要的品質;

2。 我們沒有見過上帝,卻能夠拼湊出一個上帝的形象;

3。 沒有人能夠定義清楚什麼是好,但是我們憑直覺對好壞的判斷勝於任何

法律條文

4。 我們不知道如何定義“合理”,但是我們總是大概明白一個東西合不合“理”;

5。 我們沒見過完美的蘋果,卻能夠想象出一個完美蘋果的樣子;

6。 我沒有見過完美的圓,卻能夠想象出一個完美的圓。

於是乎——到底是我們的主觀概念更加可信、更加精確,還是這客觀世界更加可信呢?

概念和實物,誰才是世界的本源呢?

世界應當符合某種理性,還是我們的理性必須符合這世界呢?

希望我的讀者讀到這裡,能夠意識到一個問題——那就是我們可能已經不能使用簡單的對與錯來評判不同哲學流派了。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

哈姆雷特

一千個觀察者,就有一千個世界。

唯心主義這趟水,很深,而我們現在才踩進去一半。

我們暫且先歇息片刻,轉換一下思路——就在唯心主義把主觀意識和客觀世界翻來覆去想了一圈又一圈的時候,唯物主義都在做些什麼呢?

樸素唯物主義

說,這個世界就是由物質構成的,人死了,意識就沒了,如此而已。

成熟的唯物主義說,唯心主義是一廂情願的,科學和實踐才是人類理解世界和解釋自身的唯一出路。

如果要登臺演講的話,唯物主義的演講詞可能還不到唯心主義的十分之一(或許是百分之一或更少),因為沒那麼多話好說——他們認為讓事實說話比讓人類說話靠譜多了。

很顯然,作為一場思維遊戲,唯心主義可能要比唯物主義更有意思。畢竟唯心主義的研究更側重思維;而唯物主義的研究更側重物理世界。但遊戲畢竟是遊戲,進得去也必須要出得來。真正分不清網路遊戲和真實世界的人又有幾個呢?真正分不清夢境和現實的人又有幾個呢?

現在的問題是,如果唯物主義要研究客觀世界,科學難道不可以替代它嗎?如果哲學變成唯物主義的天下,哲學還有什麼可玩的呢?

思維的遊戲到此就終結了嗎?

這個時候就下結論為時還尚早。

在下一章,我們將對唯心主義進行更加深入的討論,踩進這趟水的最深處去探個究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