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叫為下文鋪墊 匿名使用者 1級 2009-01-08 回答

為下文鋪墊是文藝創作中的一種手法,鋪墊是在一個人物出場前或者一個事件發生前,預先佈置局勢,安排一些情節場景作為徵兆,製造氣氛。

透過鋪墊,可以渲染氣氛,形成“山雨欲來”的情勢,促使讀者產生期待、盼望的急迫心情,這樣就大大增強了作品的吸引力。例如《三國演義》寫諸葛亮出場就佈置了鋪墊過程。先是水鏡先生司馬德操感嘆劉備手下空有關、張、趙雲等“百人敵”的勇將,而獨少運籌帷幄之謀臣、統帥。一句話擊中了劉備的心病。

接著他向劉備介紹了“臥龍”先生,為諸葛亮的出場鋪下第一塊基石。接下去是徐庶出輔劉備,旗開得勝,擊敗了曹軍,印證了水鏡先生判斷的正確。只可惜一仗之後徐庶就被曹操騙走,這才有徐庶走馬薦諸葛的情節。劉備這時才知道“臥龍”先生原來就是諸葛亮。

劉備以前到處碰壁,現在有了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更體會到“左右不得其人”的致命弱點,於是接下去便是三顧茅廬,一而再,再而三地請諸葛亮出山,等氣氛醞釀足了,諸葛亮才登場亮相。這種鋪墊不僅刻畫了人物的隱士風度,也滿足了讀者的審美需求。

搜狗問問

擴充套件資料:

使用“伏筆”與“鋪墊”應注意以下幾點:

有伏筆必有照應,如果你在開頭提到了槍,那麼在第二或第三段就要提到開槍,不伏不應是敗筆,只伏不應同樣也是敗筆;伏筆要埋伏得巧妙,切忌刻意、顯露,伏筆一般做到別人無法輕易覺察到,要做到如風行水上,自然成文;伏筆要有照應,但前後不宜緊貼,如果伏筆前後貼得過近,反而會使文章顯得呆板,讀起來反而會顯得枯燥。

鋪墊的特點是為主要情節蓄積醞釀的過程;鋪墊的作用是主要情節的基石,能增加情節張力,製造懸念使情節具有合理性;鋪墊的原則是引而不發、自然合理。

當然,有的時候“伏筆”和“鋪墊”兼而用之,是很難嚴格地區分開的,“伏筆”即是“鋪墊”,“鋪墊”也是“伏筆”。

什麼叫為下文鋪墊 匿名使用者 1級 2009-01-09 回答

為下文鋪墊是文藝創作中的一種手法。鋪墊是在一個人物出場前或者一個事件發生前,預先佈置局勢,安排一些情節場景作為徵兆,製造氣氛。

“引出下文”是在文章開頭直接用一個與文章相關聯的人、事物或景物引出下文,表現主題、主旨。而“為下文做鋪墊”是在文章的隨處講一個看似對文章沒有用處的人、事物或景物,在上文沒有太大的用處,但是在下文發生的一些事情,會和上文講的人、事物或景物有關係,前後照應,使文章渾然一體。

什麼叫為下文鋪墊 匿名使用者 1級 2009-01-09 回答

為下文做鋪墊也就是引出下文,也是承上啟下。

什麼叫為下文鋪墊 匿名使用者 1級 2009-01-09 回答

(1)鋪墊:行將來臨的事物的襯托

這一段為故事的高峰做了鋪墊

(2)一般是作者的一句思考或者疑問,來引發下面的內容

(3)伏筆:埋下伏筆,就相當於為下文的情節提供基礎,也為提高讀者的閱讀興趣

鋪墊與伏筆的區別

鋪墊:行將來臨的事物的襯托。例如,魯迅在《孔乙己》中寫道:“中秋過後,秋風是一天涼比一天,看看將近初冬;我整天的靠著火,也須穿上棉襖了”,文中這裡透過自然環境的描寫,暗示當時天氣已經很冷了(秋風越來越涼,初冬,靠著火,穿棉襖),為下文寫孔乙己的悲慘遭遇作了鋪墊。再如,王周生的作品《這不是一顆流星》開頭寫“我”和孩子在體育館看戲熊,熊的出現,孩子異常激動,“我”奇怪,讀者也好奇:孩子見了熟悉的熊為什麼會如此激動呢?接著孩子希望熊死,更是使人大吃一驚,“我”對孩子的訓斥使孩子感到委屈,才吐露了深埋在孩子內心深處的隱情:要給阿婆做熊皮手套。讀者這時才恍然大悟,為孩子純樸天真的心靈由衷地激動。“熊”這個物件,為故事情節的發展作了絕妙的鋪墊。

伏筆:文章或文藝作品中,在前段裡為後段所作的提示或暗示。例如,冰心的作品《小桔燈》的第一自然段,特意交代竹凳、牆上的電話,暗示下文中主人公小姑娘將和這兩件物件打上交道。果然,第三自然段中,小姑娘“挪動竹凳” 、“登上竹凳想去摘牆上的聽話器” ,原來,小姑娘的媽媽生病了,她想打電話叫醫生來為媽媽看病。這些物件的提前出現,為故事情節的發展埋下了伏筆。

由上可知,為下文做鋪墊與為下文埋下伏筆這兩種寫作方法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它們是有相通之處的,它們都有為下文服務的共同目的。

為下文作鋪墊和過渡的區別在於鋪墊之後文章緊接著的內容未必是和上文直接相關,過渡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過渡部分的上下文直接相關。

總起一般出現在觀點開頭,鋪墊可以在論證觀點中出現。

什麼叫為下文鋪墊 匿名使用者 1級 2009-01-09 回答

講個通俗的就是 你前面說早上天氣陰沉沉的 後面講中午的時候下起了雨。。

別人看的時候就不會就的唐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