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

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時,為郡小吏,見吏舍廁中鼠食不絜,近人犬,數驚恐之。斯入倉,觀倉中鼠,食積粟,居大廡之下,不見人犬之憂。於是李斯乃嘆曰:“人之賢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處耳!”

乃從

荀卿

學帝王之術。學已成,度楚王不足事,而六國皆弱,無可為建功者,欲西入秦。

李斯應是出身普通人家,雖不富裕,卻也能當個小吏,有精力、資金去學習帝王之術,這已經是很多普通人難以企及的了。

故詬莫大於卑賤,而悲莫甚於窮困。久處卑賤之位,困苦之地,非世而惡利,自託於無為,此非士之情也。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有時貧窮是罪惡的溫床,處窮困之地仍然善良的是聖人,而我們大多數人都是普通人。李斯說恥辱沒有比卑賤更大的,悲傷沒有比窮困更甚的,長期處於卑賤貧困境地,讀書人會憤世嫉俗而厭惡名利,卻拿與世無爭來作為寄託,這不是讀書人的真性情。

李斯屬於實幹家,他敢於言利,直言讀書人應當在世俗中有作為,並表明自己不願變成

孔乙己

那種無能力又自視清高的讀書人,這一點上我很欣賞他。

任何人都應該時刻擺正自己的定位,常常念茲在茲,能力強也好,能力差也罷,找準自己的位置,好好努力,結果總不會太差。

李斯是個能力強的人,他年紀輕輕就受

秦王

的信賴,能夠大展身手,但是他未能善終。他的問題在於私心太重,太貪心,不能適時功成身退。

斯曰:“斯,上蔡閭巷布衣也,上幸擢為丞相,封為通侯,子孫皆至尊位重祿者,故將以存亡安危屬臣也。豈可負哉。夫忠臣不避死而庶幾,孝子不勤勞而見危,人臣各守其職而已矣。君其勿復言,將令斯得罪。”

斯曰:“吾聞晉易太子,三世不安。

齊桓

兄弟爭位,身死為戮。紂殺親戚,不聽諫者,國為丘墟,遂危

社稷

:三者逆天,宗廟不血食。斯其猶人哉,安足為謀。”

斯乃仰天而嘆,垂淚太息曰:“嗟乎。獨遭亂世,既以不能死,安託命哉”於是斯乃聽高。

以上是趙高勸說

李斯矯詔

的部分選句,從中可窺,李斯內心很透徹,他明白自己此舉是忘恩負義。秦始皇死後,秦國世子相爭,他必然面臨這種境地。趙高前來勸說時,他開始談了忠臣、孝子,表明自己想做忠臣,不願參與這種大逆不道的陰謀。趙高几番勸說之下,他又說“獨遭亂世,既以不能死,安託命哉”,事實上,真的“既以不能死”嗎?只是李斯不想死吧?

李斯如何才能自保呢?秦始皇衰老了、快不久於人世的時候,李斯可以辭官回家。如此,他應該可以避免被秦國世子爭奪王位之事糾纏。他也應該能達成“吾欲與若復牽

黃犬

俱出上蔡東門逐狡兔”的遺願。

但李斯私心太重,太貪心。彼時他怎捨得離開咸陽?怎捨得離開一人之上 萬人之下、呼風喚雨的生活?回觀李斯害死

韓非子

的事情,可知李斯不擇手段要成為秦國的丞相,這種人得勢之後必然緊守自己的領地,必然不肯隱退。

如果李斯擁立扶蘇會怎樣呢?秦始皇病重時,趙高作為中車府令兼符璽令,跟在秦始皇身邊,秦始皇命令趙高寫好詔書給公子

扶蘇

,但書信寫完,還沒送給使者,他就去世了,書信和印璽都在趙高手裡。這就導致扶蘇最重要的詔書落在了支援

胡亥

的趙高手裡。同時,秦始皇死的訊息胡亥、趙高,李斯等少數人知道,扶蘇遠在咸陽還不知道。這時,李斯想支援扶蘇的話,會不會先被趙高殺死呢?假如李斯成功助扶蘇登基,我想,鑑於扶蘇歷來的形象,他大概不會殺掉李斯的,但李斯肯定不能成為一人之下了,那麼他又是否甘心呢?

當然,人死即蓋棺定論,一切假設都是枉然。命運變幻莫測,時機和境遇總是瞬息萬變,人永遠無法踏入同一條河流,剎那間的選擇和決斷往往促成了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