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三分鐘,讓你獲得一個心理知識,這裡是壹心理的3分鐘心理學。

生活中,你一定沒少聽過這樣的話“誰誰誰沒上過大學,如今照樣賺大錢,手下員工全是碩士博士”、“當年你那麼認真讀書,畢業後還不如那些學習差的人混得好”……

媒體也時不時報道一下:什麼北大清華的,畢業了出來賣豬肉、種菜。甚至連“大學生”這個詞本身,似乎也變得無比諷刺……

這些話偶爾聽聽還好,但聽多了難免讓人難受,有時連自己都忍不住在心裡惆悵一下:當年那些學習比我差的人,好像確實都混得比我好?

然而,這真的是現實情況嗎?我可以非常肯定地告訴你:“親愛的,這只是一種錯覺!”

那我們為什麼會產生這種錯覺呢?這就心理學上的「倖存者偏差」。

倖存者偏差,是一種常見的邏輯謬誤,指的是:

人們只能看到經過某種篩選而產生的結果,而沒有意識到篩選的過程,因此忽略了被篩選掉的關鍵資訊。

換句話說就是:當我們取得資訊的渠道,僅來自於“倖存者”時,那麼此資訊必然會存在與實際情況的偏差。

這就可以解釋很多生活中人們常有的錯覺——

為什麼班上學習差,不讀書的都掙了大錢?

因為學習差不讀書、還很窮的同學,都不顯眼,大部分人根本不關注他們;而學習差、掙大錢的人,才能獲得人們的關注。

為什麼那麼多官二代、富二代很壞,還很飛揚跋扈?

因為品德好、溫良謙遜的富二代/官二代不會犯事,不會搞出個大新聞,更不會被媒體批判一番,所以我們根本看不到人家;而我們看到的都是搞出個大新聞,被批判的富二代或官二代。

為什麼GAY都那麼帥?

因為長得醜的人們根本沒注意到;而有勇氣公開自己是GAY的,肯定不是性格唯唯諾諾的人,這樣的人通常更注重自己的外表。

總結一下,「倖存者偏差」是指人們由於只看到篩選結果,而沒意識到篩選過程,忽略了被篩選掉的關鍵資訊,從而產生的認知偏差。

所以,當下次我們再聽到這種“一葉障目”的言論時,不妨一笑置之。

社會上雖然多少有些不公平事件,但在總體上,依然是相對平等的。我們

沒必要因為一些小機率事件,就否定掉自己當初做過的努力,更不必在比較中,對自己感到羞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