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HIT建築學院

327研究所

的第二篇推送

我們生活在一個視覺影像主導一切的時代,一個場所

(或是建築、空間)

“看上去如何”往往是我們評價它的唯一重要的依據。然而真實的場所感知是一種體驗,我們去評價和認識場所不一定只是和它“看上去怎樣“有關,而可以感受它與它所在的場景、氣候和光線是如何結合的;感受我們的內心情緒是如何被影響的;與此同時值得考慮的是:我們對場所體驗的過程中只有視覺在左右我們對氛圍的感知嗎?

第二篇

01場所與場所精神

場所(place)

這一概念最早由荷蘭建築師阿爾多·凡·艾克提出並運用於建築與城市設計中(1947)。20世紀60年代構架於胡塞爾哲學思想的建築現象學對場所理論的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挪威建築師諾伯特·舒爾茨在《場所精神——邁向建築現象學》一書中系統論述了場所的內涵

(現象學可以簡單地理解為一種從主觀體驗上理解意識和世界的學派)

建築心理學的場所觀強調人在場所中的感知、情緒和行為。以人的自身為中心,其行為和情緒事件所規定的位置就是場所。而舒爾茨認為,“場所”不是抽象的地點,它是由自然環境和人造環境結合的一個具有某種清晰特徵的空間整體。因此場所反映了在特定地段中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其自身的環境特徵。

透過建立人們與世界的聯絡,場所幫助人們獲得存在感與歸屬感。

我們不妨把場所與空間的關係理解為“家”與“房子”的關係:空間是場所的物質基礎,無情感需求和精神意義,和時間共同構成了人類社會客觀存在的基本尺度;場所是空間的內涵和外延,包括場地因人的活動而形成的氛圍、人具體的行為以及相關活動與記憶的積累。

而人們在場所中的居住不僅意味著身寄於場所之中,還包括了更為重要的精神和心理上的尺度即心屬於場所。也就是說,

場所精神(genius loci)是人們具體居住、生活在空間中的總體氛圍,即一個地方的風氣或特色。

視覺、聽覺與場所感知

△雅典衛城丨場所精神是否一成不變?試想在不同聲音(風聲、建築施工聲、喧囂聲或沒有聲音)的影響下,人們對這一場所氛圍的感知會有怎樣的差異?

氛圍可以透過場所的營造創造出來,但是設計師創造出的氛圍與實際感知到的氛圍一致嗎?而我們透過影象感受到的場所氛圍與現場感受是相同的嗎

(氛圍的感知都由視覺引起麼)

?或者僅透過視覺判斷做出的空間的場所感知真的會如我們所願嗎?接下來我們不妨從感官的角度討論場所氛圍的感知。

02感官的互動作用

整體環境感知是所有感官的結合,並影響我們做出最終的評價。感官之間存在許多不同的相互作用

(尤其是聽覺和視覺)

,這導致了多感官刺激感知的複雜性。感官彼此互動,因此某些資訊

(來自單一感官)

可能被跳過或忽略,而來自另一種感官的資訊,會導致完全不同的反應或行為。因此在所有感官的基礎上對環境感知進行單獨的評估

(只考慮某一種感官)

,以及對結果進行簡單地加減是不合適的。

一種感官的刺激可以吸引、分散或是強化另一種感官的注意力。

例如:當聽覺和視覺環境結合在一起時,對視覺刺激的注意會減少聲音的意識感知,反之亦然;如果一個地方很熱或很冷,聲學舒適度在整體舒適度評估中就變得不太重要了。

在“聲景”

(在第一篇推送中提及)

這一概念提出之後,人們開始關注環境聲音與場所感知之間的聯絡,但這並不代表聲景的研究只關注於聽覺。現實中80%的人類感官體驗取決於視覺刺激,因此研究者們越來越關注聽覺和視覺之間的影響,以及它們對場所感知的作用。聽覺和視覺感知之間的互動作用,特別是當聲音與場景有關時,會給人一種參與感,並帶來一種更舒適的感覺。因此我們可以認為,

對“場所”以及“場所對人影響”的主觀評價是在同一時刻所有感官對環境感知的結果。

03視聽互動的影響

上世紀80年代,視聽實驗研究始於對“聲音對戶外環境偏好影響”的調查。這些研究進一步證實了聽覺感知和視覺資訊對場所評估的重要性,證明了聲音和視覺環境的感知之間存在緊密的聯絡。研究表明,大多數環境偏好的變化主要由聲音成分決定,而視覺刺激則起著較小的作用,

視聽評估中的音訊成分比視覺成分對舒適性評估的影響更大。

也就是說,在環境評估中

(而非感知)

,聽覺元素比視覺環境更為重要。

視覺元素可以改變人們對的聲音感知,例如:室外植被的位置和可見性,會影響人們在家中感知到的降噪效果,在完全看不見植被的情況下,居民有34%的可能性因噪聲煩惱,而有明顯的植被視野住戶的噪聲煩惱比例則為8%。視覺輸入同樣會影響環境聲音的感知響度。例如,紅色火車的感知響度可以比綠色火車高 15%。而人們對特定環境中聽到特定聲音的期望會影響其相應的情緒。聲音與期望越一致,引起的煩惱就越少。

視覺、聽覺與場所感知

△Green Villa辦公住宅樓丨建築位於一處街角地塊,外部由整個網格“擱架”系統覆蓋,“擱架”內建各種綠色植物。室外綠植的存在除了有助於建築本身融入到附近環境,擁抱河流、田野和樹木等的田園景觀外,還能減少住戶對交通噪聲的煩擾,改善室內空間氛圍。

當聲音和影象一致時,可以極大地改善人的場所體驗。一般而言,綠色空間和植被可以有效調節噪聲的感知並緩解壓力,而綠色植物在高分貝噪聲環境中的作用會更加明顯。然而,噪聲源的可見性經常透過視聽一致性機制在噪聲煩擾中扮演複雜的角色。在城市交通中,面對透明隔音屏障時的感知響度和噪聲煩惱程度要比面對不透明隔音屏障時要低。而改變公路和橋樑的隔音屏障和城市傢俱的視覺設計比普通的降噪措施

(簡單地增加隔音屏障的高度)

更有利於提高人們的愉悅感。

與環境聲音評估有關的視聽互動研究表明,自然聲音

(如鳥鳴,水聲,風聲,青蛙聲等)

通常可以改善與視覺相關的感覺。

視覺景觀越城市化,聽覺評估的影響就越大。

值得注意的是,聲音的含義在環境聲音的評估中也起著重要的作用。例如,不同的水聲

(噴泉、河流聲、海浪聲等)

會對你的視覺和聽覺偏好產生同樣的影響嗎?

04視聽互動與場所感知

接下來我們來討論視聽互動與場所感知、空間設計的聯絡,畢竟研究的最終目的是為實踐提供依據。視聽設計策略可以透過影響包括城市設計、建築設計和場地環境美化在內的具體決策,促進營造更好的場所氛圍。

綠地與噪音感知之間存在重要關係,建築室外綠化感知會影響到人們對噪聲的煩擾程度,而室內植物(例如在客廳)已被證明不足以影響人們對噪音的感知。

也就是說當人們可以觀察到室外植被時,會直接改變對聲音舒適度的感知。

聲學舒適度對整體印象的貢獻可能比視覺因素更為重要,特別是在道路交通噪聲水平較高的情況下。

視覺、聽覺與場所感知

△多倫多樹塔丨木材溫和天然的外觀和外立面上的植物,讓建築煥發出勃勃生機,成為環保開發的典範,實現了城市景觀的可持續性延伸。木材與植物的組合,影響了居住者的視聽感知,雖然其具體影響程度還未被證明,但這或許是未來集合住宅發展的新趨勢。

在室內環境和城市開放空間中,水景因其對交通噪聲、說話聲的有效掩蓋潛力而成為聲景設計的常用方法。歐盟科學技術合作行動(COST)證明了水景和聲景之間的相互作用:可以減少噪音煩擾並增強城市建成環境的豐富性和質量。

水的聲音特徵和視覺刺激可以影響個人的喜好和舒適度。

但是,不同的水特徵會對視覺刺激和聽覺偏好產生不同的影響。例如,天然溪流和向上噴射的噴泉可以使情緒放鬆與平和;而落水的聲音往往會降低聲景質量,特別是在道路交通噪聲水平較高時。

視覺、聽覺與場所感知

△樟宜機場丨光線、水、植物、聲音共同營造出場所氛圍。視覺、聽覺、觸覺甚至是嗅覺在此處的氛圍感知過程中都被放大。現場真實體驗又會怎樣,以及與商業空間的過渡、銜接是如何處理,恐怕還要親自考察才能做出評價。

視覺、聽覺與場所感知

△“旋渦”裝置丨一個有能量的,不斷執行的消極空間。設計師將材料和物體固有物質轉換,並試圖以這種方式模糊自然,景觀和藝術之間的界限,讓我們有不同的感知體驗。同樣的視聽要素卻能造成不同的場所感知。

日常生活中隔音屏障可以被視為噪聲控制的主要手段,同樣隔音屏障是會影響到視覺質量的公共設施。因此,在城市環境的隔音設計中,同時考慮聲學和視覺問題則變得尤為重要。研究表明,

隔音屏障的視覺設計比單純增加其高度更為有效。

此外,覆蓋有植被的隔音屏障可透過增加其審美偏好並改善降噪的先入之見來提高隔音屏障的效能。

視覺、聽覺與場所感知

△不同型別隔音屏障的實驗丨隔音屏障的美觀上的影響隨著噪聲水平的增加而增加,而植被增強了預期的降噪效果和隔音屏障的美學價值。

05模擬出的場所感知

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如何在實驗中營造良好的視聽氛圍感以及模擬出更為真實的場所體驗,成為研究人員所面對的問題

(實驗室得出結果可能和真實環境中得出的結果存在很大差異)

。為解決這一問題,學者們進行了不斷地探索,例如透過使用Photoshop、ODEON、GIS、3ds Max、Unity Game Engine軟體,以及3D立體聲景模擬

(雙耳再現)

來構建模擬的視聽環境,而VR技術的出現使得視聽研究有了新的手段。

視覺、聽覺與場所感知

△VR實驗丨城市步行區中不同樣式的視覺設計會對視聽質量會造成不同的影響。VR技術作為視聽評估的有效工具,其已被用來對比城市公共空間的不同設計方案。

但我們應該明白,無論是3D立體聲景模擬還是VR技術的應用,

都旨在還原人類最真實的體驗,從而達到一種深層次的沉浸感,從而輔助我們更好地評估與研究現有或未來的場所設計(技術只是手段而非目的)。

也許在不遠的將來,隨著增強現實

(AR)

技術的進一步完善,它在視聽研究、場所營造、空間設計中也將扮演著重要角色。

視覺、聽覺與場所感知

△《半衰期alyx》丨最近熱門的VR遊戲極大地衝擊了我們對虛擬體驗的認識,與此同時我們或許應該思考透過技術構建出“真實”的感受與實際場所中的的感受有何不同呢?

參考:

Jeon Jin-Yong,Jo Hyun-In。 Effects of audio-visual interactions on soundscape and landscape perception and their influence on satisfaction with the urban environment[J]。 Building and Environment, 2020, 169

Hong Xinchen,Wang Guangyu,Liu Jiang。 Cognitive persistence of soundscape in urban parks[J]。 Sustainable Cities and Society, 2019, 51

Liu Yiping,Hu Mengjun,Zhao Bing。 Audio-visual interactive evaluation of the forest landscape based on eye-tracking experiments[J]。 Urban Forestry & Urban Greening, 2019, 4

Preis, Anna, Kociński, J?drzej, Hafke-Dys, Honorata,。 Audio-visual interactions in environment assessment[J]。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15, 523:191-200。

Li Heng,Lau Siu-Kit。 A review of audio-visual interaction on soundscape assessment in urban built environments[J]。 Applied Acoustics, 2020, 166

Echevarria sanchez Gemma-Maria,Van renterghem Timothy,Sun Kang。 Using Virtual Reality for assessing the role of noise in the audio-visual design of an urban public space[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2017, 167: 98-107

Hong Joo-Young,Jeon Jin-Yong。 The effects of audio–visual factors on perceptions of environmental noise barrier performance[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2014, 125: 28-37

Green Villa辦公住宅樓,荷蘭 / MVRDV

多倫多樹塔,加拿大 / 槃達建築

星耀樟宜,新加坡 / Safdie Architects

“旋渦” – 公共藝術裝置 / Anish Kapo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