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奮鬥逼”,你沒法不尊敬

在我很小的時候,會聽到很多奇奇怪怪的“勵志”故事,比方說,隔壁家的某個叔叔小學都沒畢業,但早早去南方闖蕩當了大老闆。這樣的“勵志”故事跟媽媽同事家的閨女考上名牌大學,畢業找了個好工作還不一樣,後一種按部就班,學習好的同學聽了更安心,但因為有前一種案例存在,學習不好的同學也依然信心十足——你看,讀書好壞果然跟有沒有出息沒有必然聯絡。

那時候,不管你出身如何,成績如何,大家對未來的期待都不低,因為各行各業的發展既不充分也不完善,是個百業待興的局面,所以不管走哪條路,雖然未必能大富大貴,但只要肯奮鬥,總是比不奮鬥的混得好。

今天你再跟年輕人講奮鬥的故事,基本沒人理你,現在大家更愛聽“內卷”的故事。傳統行業的坑被上一代人佔滿了,留給年輕人奮鬥的空間就那麼點,而新興行業要麼門檻太高,要麼風口就那麼一波,很多人反應慢了半拍,連口湯都喝不到。現在最流行的說法是,出身和選擇比努力重要,擠不上那條通往成功的快速通道,再努力也只能像北京晚高峰的東二環,都堵在這,聽天由命。

現在你不可能再聽到隔壁家叔叔的故事——投機的門檻都比以前高——除非他在快手上第一個喊出了類似“奧利給”的口號偶然爆紅。你倒是還能聽到媽媽同事家閨女的故事,但後續的劇情可能是,這位小姐姐對比了自己與同學的境況,感慨學得好還不如嫁得好。

在今天的網際網路上,總是能看到一些掐滅逆襲希望的故事,比方說,當你看到吉米巴特勒拼勁吃奶的勁,交出了一場對他來說已經不能更優秀的比賽,卻依然不能撼動洛杉磯湖人分毫,而對面兩個怪物帶走勝利的姿勢是那樣的輕描淡寫,讓你不禁再一次感慨,天賦之於籃球的重要性就像朋友圈之於小姐姐,你以為後者才是本體,其實本體存在的意義,只是為了前者的炫目繽紛。

這樣的“奮鬥逼”,你沒法不尊敬

我一直在等待邁阿密隊中跳出一人,盛怒之下把籃球甩向只有電子屏的觀眾席,然後爆喝一聲“去你M的籃球”,轉身憤然離去,這大概成了支撐我看完比賽的唯一動力。但看到哈斯勒姆那張如薩魯法爾大王般滄桑堅毅的臉,以及他那段我當然看不懂唇語在說什麼的演講,還是覺得熱火沒到放棄的時候,雖然我依然想不出他們怎麼贏。

但熱火的故事顯然並不絕望,他們能在上個賽季沒有進入季後賽的情況下,幹掉雄鹿,拼掉綠軍,來到湖人面前,本就是超乎期待的成績,只不過他們更低的選秀順位,更有平民氣質的建隊,讓他們跟雙王炸的湖人形成了鮮明對比,這會讓人們聯想到底層向權貴挑戰的故事性。問題就是,這些能進入籃球最高殿堂的球員,哪個不是天賦異稟?又有幾個不是勤奮刻苦的代表呢?

詹姆斯的出身跟巴特勒是一個階層,區別只是,在籃球的絕對天賦上,他們差了29個順位,但這個差距也遠遠小於巴特勒與CBA95%球員之間的差距。

我這麼解釋看起來是沒毛病的,但如果你仔細盤點一下歷年新秀在NBA的成長曆程,就會發現,一個在總決賽舞臺上當領袖的30順位球員,是為數不多的倖存者。用成就去對比起點的話,毫無疑問,巴特勒走到這不容易,他已經遠遠的超出了期待。

再對比一下巴特勒的同屆新秀,在NBA無法立足的有一大把,而他們這一屆算成材率很高了。NBA是個淘汰率極高的聯盟,縱橫十載的老將其實很少,混3-5年離開聯盟才是常態,而能長期作為球隊建隊核心的,也就是那麼15個人左右。

這些背景條件擺在這,再看巴特勒,會覺得異常的了不起,尤其當你把他的成就和性格放在一塊看時,那巴特勒的經歷是個不折不扣的奮鬥勵志故事。

說實話,我過去並不欣賞巴特勒的性格,當他在森林狼跟球隊傳出一些矛盾時,我總覺得,一個苛刻要求隊友的人不夠可愛,因為每個人對職業的看法並不相同,你不能把自己的企圖心強加於他人身上,那時候我看巴特勒,就像現在的年輕人看“奮鬥逼”。

但我一直能理解為何巴特勒擁有這樣的個性——在他的成長曆程中,一定看到了奮鬥之於人生的價值,才會相信奮鬥,推崇奮鬥,看到別人有奮鬥成功的條件卻抓不住時,他會感覺自己一直以來堅持的東西受到了挑戰。最有天賦的人和最被上帝寵愛的人,在巴特勒看來,那都是羨慕不來的恩賜,這樣的人如果無法做出比自己更高的成就,我估計巴特勒會在心底裡瞧不上他們。

巴特勒擁有一般人看來無法更糟糕,也很難理解的童年。一個因為“醜”被母親趕出家門的少年,這個理由很奇葩,如此絕情的母親也罕有所聞。其實“醜”不過是藉口,巴特勒的母親想擺脫這個累贅,跟男友追求更好的生活才是真相。

這樣的“奮鬥逼”,你沒法不尊敬

於是巴特勒流落街頭,儘管很多NBA球星都是貧苦出身,但巴特勒甚至沒有個含辛茹苦的親媽,在這種背景下成長,結果可能是極端的——撐不住的,怨天尤人,也許就一生碌碌無為,而能撐下去的,必然有堅定的意志去相信一個光明的未來在等著自己,不然的話,撐下去的意義又何在呢?

從流放中能走出荒漠的人,對未來一定是有美好期待的,也一定有一個目標支撐他們走到最後,而那些只求安於苟活的人,意志力根本強大不到走出荒漠。

巴特勒就像一個流放歸來的倖存者,他挺過來可不是為了平庸的一生。

這樣的“奮鬥逼”,你沒法不尊敬

巴特勒的籃球天賦是他翻盤的唯一機會,但直到大四,他才進入NBA,還僅僅是30順位。是的,巴特勒運動能力不錯,但臂展也是霸王龍級。如果我們不知道巴特勒的未來人生軌跡,僅僅把目光停留在選秀那一刻,可能會這樣預期巴特勒的前景:

如果他們要把吉米培養成外線防守大閘,他的臂展可能會影響這個方向的上限。吉米在外線的火力也並不吸引人,他可能會是個半吊子3D側翼;

如果他們要把吉米培養成主攻手,這個看起來什麼都還會一些,但也什麼都不夠精通的傢伙,真的能獨當一面嗎?

半吊子,這大概是巴特勒的天賦最可能發展出的結果,而NBA是個不能容忍半吊子的聯盟。運氣好,巴特勒成長到尼克斯能注意他的存在,給他一份溢價合同成為後半生的保障。運氣不好,也許新秀合同打完,他在NBA就會遭遇尷尬的境遇,也許去土耳其的聯賽發展,才更適合他身體條件的發揮。

我並沒有說得誇張,事實上,擔心巴特勒“半吊子”,就是NBA管理層和籃球評論界多年來的主旋律。

巴特勒在公牛成長為當家球星,16-17賽季的時候,巴特勒的比賽影響力已經來到了小前鋒的最頂級,從二線邁到一線就差一丟丟,但就是沒有人相信,巴特勒真的能邁過這一關。芝加哥公牛最終拿他去跟森林狼換了拉文。沒錯,公牛要重建,但巴特勒也不過27歲,公牛相信大四才進入NBA的巴特勒天賦開發殆盡,而一旦讓巴特勒觸發了指定老將頂薪條款,公牛可不想付給巴特勒35%工資帽的頂薪。

這樣的“奮鬥逼”,你沒法不尊敬

據說去年76人在續約巴特勒時,有合同年限的擔憂。

付給巴特勒高薪或者長年限的合同,對於管理層來說就是不太容易的事情。他們有的認為巴特勒還不是那個水平的球員,有的則擔心巴特勒會在合同的後期下滑,很多專家的分析也支援這個觀點。

所以在NBA這個級別的舞臺,天賦和天賦之間依然存在巨大的鴻溝,它不但影響球員的實力上限,也影響管理層對於球員的期待和做出決策的決心——沒人會擔心為勒布朗提供儘可能高和儘可能長年限的合同,即使他在離開騎士時已經不是小夥子了,而他們不會對巴特勒持同樣的態度。事實也的確很殘酷——勒布朗就是吊打巴特勒,不服不行。

但那又如何呢?

巴特勒還是拿到了在他的天賦水平下,儘可能高的成就,以及,他拿到了他能拿的最多的錢。去年季後賽,他的76人跟猛龍打到了最後一球,而今年,即使他們無法戰勝湖人,熱火也是今年第二成功的球隊。連續兩個賽季,巴特勒離登頂就差一步,對於勒布朗這個級別的球員來說,你可以說好遺憾,但對於巴特勒來說,你應該說,他走到這裡有多不容易。

這樣的“奮鬥逼”,你沒法不尊敬

巴特勒能站在總決賽舞臺上,本身就是逆襲成功的故事,跟能否戰勝詹姆斯根本沒有一毛錢關係。

巴特勒用奮鬥註解了人生的每一段旅程。他奮鬥進入了NBA,奮鬥成為了當家球星。去到森林狼之後,在一個他感受不到奮鬥氛圍的環境裡,還是把一支常年魚腩的球隊帶入了季後賽,然後他要求離開——這有什麼不對嗎?

這樣的“奮鬥逼”,你沒法不尊敬

如今,當我真正的從巴特勒的視角去看時,會覺得這理所當然。“奮鬥逼”多加班幾個小時也實現不了階級躍遷,但巴特勒的世界不是這樣——沒有奮鬥,他就不會成為今天的巴特勒,他能改變命運的唯一理由是,他用奮鬥抓住了天賜的不錯的籃球天賦,然後把這份天賦發揮到了200%——一個體型並不出眾,跳投似乎也沒法更進一步的球星,竟然另闢蹊徑,開發出聯盟獨自一檔的造罰球,可見巴特勒對自身天賦的鑽研有多徹底。

奮鬥,就是巴特勒的人生信條。

安逸的拿著頂薪是一種活法,搏一搏不留遺憾也是一種活法。如果按照“不能實現階層躍遷奮鬥就沒有意義”的觀點去看巴特勒,那麼他成名之後的付出價效比可能真的不高。儘管並不都是主動,他也已經換了四支隊伍,折騰若干年之後,巴特勒也不見得能拿到一枚總冠軍戒指,很可能無法進入名人堂,不可能讓後世小子們反覆頌揚自己勇猛無敵的幹翻勒布朗,而是成為勒布朗紀錄片中舉杯背景板上的小角色。

但世人提到這個名字的時候,還是會豎起大拇指讚一句——人如其名。

這樣的“奮鬥逼”,你沒法不尊敬

這樣的奮鬥值不值得?

奮鬥是個有止境的過程,每個人都有不再想奮鬥的一天,但理由不同。有的人覺得價效比不高,有的人就是懶,有的人還沒踏入戰場就怕了,有的人則是小富即安。最讓人心安理得終止奮鬥的理由是,終於摸到了自己的天花板,並且確認沒有辦法突破,那就不要再浪費生命,橫向去尋找更多彩的人生——這時候,可以甘心了。

我想巴特勒會是這樣的人,但現在,他還不認為自己摸到了天花板。因為不甘心,所以不服輸,還要繼續奮鬥下去,要再試一試自己這點天賦的上限到底在哪裡,即便眼前等待他的,很可能依然是無情的毒打。

這樣的“奮鬥逼”,你沒法不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