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世紀60年代,中國和北方鄰居的關係日益緊張,並最終於1969年爆發了珍寶島衝突。雖然衝突之後緊張關係有所緩解,但不容忽視的是,蘇聯仍舊對中國北方虎視眈眈。一旦衝突再次爆發,老大哥手裡的裝甲叢集會像洪水一樣沖垮中國邊境的防線深入內陸。面對如此嚴峻的形勢,中國上馬了數個提高反坦克能力的專案,包括122坦克工程,302反坦克導彈專案等等。這些會戰專案都是陸軍主導,著手於被動防禦狀態的反裝甲反叢集能力。不過此時仍然有著一個著眼於一定進攻性,化被動為主動的武器專案,這就是空降兵所主導的WZ-141雙管空降戰車。

東方雙頭龍——中國WZ-141雙管空降戰車小傳

WZ-141的兩輛原型車,前方是二號車,後方是一號車

在蘇聯裝甲洪流的威脅下,空降兵提出要設計一款空降戰車:有著強大的反裝甲火力,在戰時空降至敵軍集群后方,不僅可以延緩敵軍裝甲部隊的前進速度,還可以利用火力優勢切斷其補給線,為反衝擊創造條件。追根溯源,這樣的空降戰術也部分受到了蘇聯空降作戰理論的影響,特點就是空降部隊需要火力強大靈活性高的裝備。

東方雙頭龍——中國WZ-141雙管空降戰車小傳

1975年4月11日至23日,在南京召開了裝甲兵發展座談會。會議肯定了空降兵提出的敵後作戰的“裝甲輕騎兵”戰術,討論並且初步確定了發展輕型空降戰車專案,並在未來和反坦克導彈發射車等新車型進行聯合實驗。同年10月,在北京舉行的中央軍委武器裝備會議上,這一概念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對空降戰車的四個關鍵要求被確定下來。

1。優秀的戰略機動性。尺寸緊湊便於空運,車身重量要考慮到主力運輸機(安-12)的運輸上限22000kg。地面作戰時,重量也要控制到不需要專門的坦克運輸車進行運輸,限制在一般卡車的載重範圍內。

2。良好的越野效能。考慮到將來作戰的環境是三北地區(東北華北西北),這款戰車必須具備優秀的越野效能。同樣,為了做到搶佔戰略要地和“快打快撤”,必須保證公路的高速效能。

3。強大的火力和生存性。車輛必須有能力打擊蘇聯主力坦克T-55/62的正面裝甲,在此基礎上也要有著可以防禦輕武器和炮彈破片的裝甲保護。

4。車族化。在一系列坦克自研專案中,陸軍的經驗是要搞通用化和車族化,這樣的優秀經驗也要發展到空降兵的專案中來。未來會考慮在這款底盤上發展空降自行高炮,空降人員輸送車等等。

東方雙頭龍——中國WZ-141雙管空降戰車小傳

到1977年12月,第一輛原型車已經建成,並被賦予了WZ-141的代號。WZ-141有一個全封閉的鋁製焊接車體。發動機艙位於前部右側,駕駛座位於左側。該車裝備了一臺由天津工廠研製的176馬力的TZ2120A型汽油發動機。發動機艙上方安裝了一扇用於檢查和維護的百葉窗。駕駛員前方有著三個潛望鏡,而且也採用了方向盤式操縱裝置,大幅度減輕了駕駛員的工作負荷。駕駛艙後方就是車輛戰鬥室,戰鬥室有兩名成員,車長和炮長。戰鬥室的炮塔上安裝了兩門75式105mm無座力炮,該炮是軍工部門以美國M40A1和M40A1C這兩款車載型105mm無後坐力炮為基礎改進而成的。殺傷爆破榴彈的最大射程約為7400m,裝填2。6kg梯恩梯炸藥;破甲彈的直射射程約為580m,最大有效射程約為1020m,對65度傾斜裝甲的破甲深度為180mm。WZ-141的彈藥裝載量為18發。炮塔頂部安裝有一挺77式12。7mm機槍,不過從照片上來看,射手必須得站在炮塔後才能射擊。

東方雙頭龍——中國WZ-141雙管空降戰車小傳

一號車的最初版本,主武器只有兩門75式無座力炮

即使以70年代中期的標準來看,105mm無座力炮的威力也顯得過時了,為了打擊蘇聯坦克,需要新的武器。WZ-141在兩門火炮的頂部各安裝了一具HJ-73反坦克導彈,破甲厚度超過500mm,3公里的射程配和低矮的外形也足夠應付此時的作戰環境了。除了炮塔上安裝的兩枚待發彈外,車裡還有兩枚備彈。

設計完成之後,原型車被送入測試場進行初步測試。實驗的結果只能說馬馬虎虎:防護效能的測試結果是車體正面在100米上能抵禦7。62mm口徑步槍彈的射擊,但是車體側後方則基本相當於裸奔。如果說裝甲的薄弱是為了機動性不得已的妥協,那這行駛測試的成績也並不十分優秀。極速約為60km/h,但車輛的駕駛感卻不怎麼好——因為底盤重心偏右,駕駛員不得不在行駛中多次修正方向。國產的TZ2120A汽油機採用的是液冷,在行駛測試中多次過熱,車輛也完全沒有浮渡能力。在機動性科目上麻煩纏身的WZ-141,在射擊科目上也有著很大的缺陷。首先是75式無座力炮的炮彈初速過低,彈道十分彎曲,射程和精度都存在一定的問題。其次是該炮射擊和裝填步驟長,即使是熟練的操作員也要花十幾秒的時間才能打出下一發。無座力炮的老問題——炮尾暴風和明顯的聲光焰特徵自然也是一個不少。

東方雙頭龍——中國WZ-141雙管空降戰車小傳

一號車安裝有HJ-73導彈的照片

既然出了問題,那就接著改進。空降兵做了兩手準備,一面改進已有的原型車,一面製造第二輛原型車。先說一號車,在進行了相當多的改進之後,再次進行了長達一千多公里的行駛測試。雖然一些駕駛問題得到了解決,但發動機過熱,動力和可靠性均不足的問題是沒法解決了。在這樣的情況下,二號車被製造出來。

二號車一改原型車的保守設計,相當大膽地採用了外國發動機(德國F6L413F風冷柴油機),雙流傳動,液氣懸掛,履帶液壓自動調節系統等等一大批新技術。德國柴油機雖然比國產汽油機更大更重一些,迫使二號車重新設計了底盤(主要是增加一個進氣口來遷就風冷柴油機),但解決了原本的發動機過熱問題。可靠性增加了許多,單位功率的提升也使得車速上升到了80km/h。更重要的是油耗有著不錯的資料,對於WZ-141來說,單位燃油的更長行程也間接降低了車重為其他子系統節省了噸位。

東方雙頭龍——中國WZ-141雙管空降戰車小傳

武器系統和前部車體有所修改的二號車

在武器上也有著一些改變,首先是原本對稱佈置的兩門無座力炮現在全部安裝在了炮塔右側,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炮長瞄準的困難。但原本就右傾的車輛重心現在是徹底沒救了。事實證明這樣的改進並不會減少裝填的難度,填裝射擊的時間仍然非常長。HJ-73反坦克導彈維持原樣,不過用較輕的56式7。62毫米機槍取代了77式機槍。不過液氣懸掛帶來的優勢在這裡體現的淋漓盡致——當車輛選擇適當的丘陵地表作為掩體時,可以透過調節車身高度(可調節範圍是170mm-400mm)來改善射擊角度。理想情況下,車輛可以做到只伸出火炮炮管和反坦克導彈發射架進行射擊。極大地保護了自己,提升了車輛生存性。

東方雙頭龍——中國WZ-141雙管空降戰車小傳

和同時期陸軍的數個即使下馬但仍然有著一些繼承的專案不同,WZ141空降戰車的命運可以用悲慘來形容。70年代末進行測試的它很快就看到了祖國的改革開放以及隨之而來的“六五”計劃的無奈選擇。在各大軍種都在搶蛋糕的此刻,連主力航空兵都被迫下馬了數個專案,在空軍廕庇下的空降兵自然是連口湯都喝不上。WZ-141在1980年跟著安-12進行了地面裝機實驗之後就再無人問津。一方面是經費的不足,另一方面80年代初的空降兵也見到了西方新的空降理論和裝備,開始思考自己在新時代的定位和戰術。那麼此時WZ-141就顯得落伍與不合時宜,整個專案在1985年就永遠地結束了。雖然在之後也有著幾張二號車安裝了新炮塔的照片,但這不是舊專案的延續,而是為了空降兵們的新坐騎(ZBD-03)的誕生,老裝備在用自己剩餘的軀殼來發揮屬於它們的最後的光和熱了。

東方雙頭龍——中國WZ-141雙管空降戰車小傳

被遺棄的一號車

東方雙頭龍——中國WZ-141雙管空降戰車小傳

換了炮塔的二號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