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2019年年中的一次大更新,Apple 終於調整了產品線。

自上年 Retina MacBook Air 的推出,讓配置略低價格又接近的 MacBook 變得很尷尬。

這次 MacBook 這個名字又再次消失在產品線上。(也許過段日子又復活)

這下產品線的定位就清晰多了。

MacBook Air 系列很清晰,是針對文書處理。

螢幕是視網膜高畫質螢幕,很適合做文書工作。

當然也能拿來做一些不太複雜的設計工作。

例如處理一下自己的個人照片,對手機拍攝的影片做剪輯是完全沒問題的。

MacBook Pro 當然是拿來做專業的事情。

P3色域的視網膜高畫質屏就是定位於從事專業設計的工作。

不過13寸MBP有兩個階級,一個是1。4Ghz,一個是2。4Ghz。

這兩個怎麼選?Turbo Boost 後看上去好像差距不大。

實際上很多你看不到的差別隱藏在別的地方。

我覺得最大的差別就是1.4Ghz只有一個風扇,2.4Ghz有兩個風扇。

這個風扇數量就是明確區分了兩臺筆記本的用途。

簡單來說就是 2 個風扇是適合於長時間高效能使用,1 個風扇是適合於短時間高效能使用。

因為CPU溫度高了,降溫能力不足就會鎖頻,也就是不能全速執行。

兩個風扇和一個風扇的散熱能力差距高下立見。

接著就是 USB-C 介面的數量,這個數量嘛說起來很糾結。

總的來說兩個 USB-C 介面,透過 USB Hub 大多數需求是可以滿足的。

但不要只考慮透過USB Hub來解決數量不足的問題。

有些特殊情況USB hub解決不了。例如支援 USB 3。1 Gen2的移動儲存裝置是 USB-C 介面的。

USB hub我還沒發現能夠支援 Gen2 的(有知道的話請告訴我,萬分感謝)

當你需要10Gbps傳輸速度時,就只能是讓這個裝置獨佔一個介面。

還例如你有的裝置,如專業音效卡或者影片介面是需要雷劈3的,這也就只能獨佔一個介面了。

還請記住,你的筆記本充電還是需要一個USB-C介面的。這個問題可以購買帶USB-C充電介面的USB Hub來解決,價格高一丟丟。

每個人的需求千變萬化,以下是按優先順序排列的幾個要點:

(1)個人需求第一個不是預算,而是需求。

你要想清楚自己現在!現在!現在!買了是要拿來做什麼。

當然不差錢群體隨意買買買,請忽略這一條。

需求就是你要買來做什麼事情,Mac筆記本是不是在你所使用的方面有優勢。

這時候你需要清楚你所用的軟體在Mac上有沒有,不知道自己專業要用什麼軟體的就去先了解,不要為了買而買。

萬一你學的平面設計,老師一上來教Coreldraw(一直對Mac平臺支援不友好,不是各種不一樣就是不出對應Mac版本),不教Ai,你的Mac還是128G的硬碟就白買一半了。(裝Win空間堪憂,外接Win to go有那麼一丟丟折騰。電腦小白裝Win是別指望,雖然有很多人覺得不難,實際就是再簡單還是有人做不到)

Mac筆記本是否跟你這些軟體官方給出的系統配置相匹配或更強。

有機會的也可以參考工作單位同事的電腦配置或者上課練習時機房的電腦配置。

(2)預算

第二才是預算,你的預算無法滿足你的配置需求就不要考慮買Mac了。

沒錯,我是在勸退。

花大錢買一個差一點的東西,到時候你會一直心裡不舒服。

明明需要256G硬碟,只夠錢買128G,到手後發現裝軟體和素材庫後剩下不到20G。(系統各種低容量預警不斷提示,我想扔電腦!!!)

這種情況用起來不會舒服的,用著一直不舒服比不買還不舒服。

等你有錢再換也不遲,電腦這東西我就不信同配置的Mac越來越貴。(然後被匯率無情打臉,匯率漲了蘋果也跟著漲了,哈哈哈)

(3)三不

其實也就是之前的個人需求問題的另外一種解讀

一不要考慮將來,沒人知道將來要用電腦幹什麼。

將來誰也不知道。

也許將來不再需要電腦,都在 iPad 上把事情完成。

也許需要更強效能的電腦來完成工作。

也許到時你需要一臺臺式機來完成工作。

也許到時你讓手下去電腦上完成,你拿著手機看報告就好。

也許牙膏廠突然不擠牙膏,效能突然在某一代提升數倍。

電腦就是一個工具,不同配置的電腦是針對不同事情的專用工具。

所以追求一臺全能是很難的。

如:我買一臺又大又重又貴的超高配置電腦來做文件是可以的。

但我為什麼不花少點錢,買臺輕便的電腦來做文件處理呢?

如:我要買一臺筆記本把我3D專業的作業和學習都在上面完成!

我何不花一半的錢買一臺效能不知道要強多少的桌上型電腦來完成。

然後再用剩下的一半錢配一臺處理簡單工程的筆記本呢?

萬一你要做3D呢?那就需要另外配臺式電腦咯,高效能筆記本的價錢夠你配一臺效能強2倍以上的桌上型電腦咯。

二不要考慮做一些可能會做的事情,也就是一開始要你只考慮現在拿來幹什麼。

將來的變化實在太大,要應對各種大變化而提前花大錢,還不如到時再花錢,萬一不用花呢?

三不要買乞丐版!不要買乞丐版!不要買乞丐版!

不是說乞丐版不好,而是乞丐版MBP(

即最低價錢的入門配置

)只有128G硬碟,現在來看是略少的。

手機都128G起步,電腦至少得翻倍 256G 起步。

這個128G我只能說,你僅拿來做文書工作也就是僅僅夠。

郵件附件多一點,一年下來上幾G也不是不可以,更別說你不同大文件的不同版本的各種反覆修改版本了。

不是說外接個隨身碟什麼之類的不好。

而是買筆記本是為了外出方便,外出在高鐵飛機的擁擠座位上還吊一個行動硬碟或隨身碟,並突出一那麼一小段在過道上,風險真心高。

如果在室內不出去,那你買桌上型電腦不更划算嗎?

乞丐版非常適合於企業或單位針對特定工作需求進行批次採購!

因為價格便宜,又能滿足現時工作職位需求(專崗專配,換崗就換別的配置)

定製選項

在官網或Apple Store,以及授權經銷商那裡,是可以下單定製配置的。

這裡面我最推崇的就是增加記憶體,因為記憶體焊接在主機板上,後期不能自己加或者找人加。

預算足夠的情況下,記憶體加至16G是最好的。(現時約為1600元)

最不推薦的就是升級CPU,筆記本的散熱跟不上發熱就會鎖頻或者降頻。

Apple的筆記本做得這麼薄,散熱效果能Hold住各種高效能CPU一直全速執行我是不相信的。

定製選項最多的15寸,我覺得定製完顯示卡和記憶體下來,我真心覺得買臺不能移動的 iMac Pro 好多了。

效能不知道強多少倍,真正的生產力工具。MBP 15寸在他面前就是學習用機。

最後,總結幾個常見情況,大家可以參考下:

以下原則是建立在生產級別的建議,並非學習級別的。

有能力分析配置效能水平的,可以自行考慮選擇配置稍低的。

(1)一般文書工作所有在售筆記本夠你玩幾年。(有人會極端點跑超大的Excel資料分析之類的,這個就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在一般討論範圍)

(2)平面設計(illstrator即AI向量圖形制作)MacBook Pro 13(4 USB-C介面)能滿足大多數使用,預算夠的話選16G記憶體(有人會說,我十年前的Mac還在用來做這些工作,買Air其實也是可以的,只是真心不建議,也不想展開討論。這屬於Case by Case的案例)

(3)各種平面廣告設計,15寸非定製款,Radeon Pro 560X 顯示卡的那個配置可以滿足大多數需求了。

(4)音訊相關工作,搞家庭或者小工作室錄音的,15寸MBP能滿足大多數需求。

搞混音或者編曲的,你不要考慮MBP了,你這預算買臺 iMac 多好呀。

(5)影片剪輯,15寸非定製款能應付小型的2K專案或者4K的粗剪了。你更多要考慮的是外接儲存的速度和容量是否能滿足你的需求

還要搞各種影視包裝或者後期特效的,你買15寸定製最高配,還不一定夠。而且這個定製後的價格,我覺得買臺 iMac Pro 是更好的選擇。

(6)開發碼程式碼,13寸MBP足夠了。但你告訴我你還要在本地除了碼程式碼之外還要搭建各種伺服器和測試環境。那就Case by Case你自己算一下配置夠不夠了。

最最後,9月份蘋果要釋出16寸的話,大家也彆著急。

如果是高效能裝置的話,價格不會低,而且初期貨也不會多。

要是效能特別強的話,短期內上市還有難度。

改版第一代的Apple產品穩定性我是強烈建議觀望一下。

等待第二代改進和完善第一代的各種存在問題,以及把本該加入的功能擠出來後再入手穩妥。

公眾號

ID

mie-what

公眾號名稱:唔知乜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