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M班校友王鴻偉:科研是一條滿是荊棘的路,但我依然選擇一走到底

俞勇教授引言 :

2002年因上海交通大學一舉奪得影響全球的ACM國際大學生程式設計競賽的世界冠軍而誕生的ACM班,如今ACM班的名字也已享譽全球,到2022年ACM班即將迎來20週年慶。

為了迎接ACM班慶20週年,我們擬推出人物專訪、成長征文、成果徵集等系列活動,真實反映ACM班這群人以及在這群人身上發生的故事與所做的一些事。自2006年首屆ACM班畢業至今已有14屆畢業生,累計有400餘人,遍佈全球各地,ACM班已經成為一張交大名片。

今天,我們推出

ACM班《校友專訪》系列報道,

希望透過一個個ACM班校友的故事,走進他們,瞭解他們鮮為人知的故事及成長的心路歷程,給予學弟學妹鼓勵與啟示。

“讀博不易,真的不易,焦躁失望抑鬱沮喪都是常態,開心的時刻竟然是那麼屈指可數。選擇了一條鋪滿荊棘的道路,困難也就變成了常態”。

ACM班校友王鴻偉:科研是一條滿是荊棘的路,但我依然選擇一走到底

王鴻偉

2014 年獲得上海交通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ACM 班)學士學位,同年攻讀上海交通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博士學位,現於斯坦福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研究方向為圖神經網路,知識圖譜和推薦系統,曾獲得2018年Google PhD Fellowship。

鴻偉學長在科研領域一路走來,有小歡喜,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有壓抑焦慮也有一些奇妙的機緣巧合。

這次我們很高興有幸採訪到王鴻偉學長,請他來分享一下自己這一路走來的經歷和感想。

文末有個大大的彩蛋哦~~

“還記得俞勇老師在ACM班宣講會上第一張PPT是從工業革命開始講起”。

小編:

Hello,鴻偉學長,可以簡單描述下你與ACM班結緣的過程嗎?

王鴻偉:

我記得本科剛進入交大不久,ACM班面向全校選拔,我讀本科之前搞的是數學競賽,不是資訊學競賽出身,計算機幾乎是零基礎。只是抱著試一試的心態把簡歷投向ACM班。之後參加ACM班的宣講會,

記得俞勇老師一開始就在宣講會上說‘我有給你們發一封郵件說,是需要大家回覆,補充一些報名材料,但你們很多人都沒有回覆郵件,沒回復郵件的我們就不再考慮了,這個是給你們的第一課,以後一定要記住經常查收自己的郵件’。

作為還沒有進入大學的學生而言,很難有查收郵件的習慣,但是還好我當時用的是QQ郵箱,QQ面板上會有郵件提示,這才順利回覆了郵件。

後來,收到被招進ACM班的簡訊時,我還猶豫了很久,就是擔心自己是零基礎,以後的日子怕是非常艱難。我們那一屆的班主任是陳天奇學長,當時學長還特意來我寢室找我,我們繞著學校2號橋洞和3號橋洞之間走了好幾圈,聊了好多計算機專業的東西。回到寢室後,學長還特意發了一條簡訊鼓勵我,說我不要擔心,相信我一定可以學好,讓我也要相信我自己。我就是這樣才決定來的ACM班。但事實證明,後來確實過的蠻艱難。

小編:進入ACM班之後,你遇到了怎樣的困難呢?

王鴻偉:

當時剛進入ACM班,雖然有了點初始的信心,但是跟班上其它同學相比,基礎上的差距簡直是喪心病狂。班裡大部分同學都是資訊學競賽背景,NOI金牌銀牌一大堆。記得大一上學期的學子講壇有個同學講的主題就是開源軟體,聽的我是一臉懵逼,要知道我當時連#include都是剛學的。當時的計算機導論課的大作業是手寫彙編程式碼實現遞迴,作業佈置了之後其他同學在問老師一些問題,問完之後就差不多會寫了,於是又留下了一個一臉懵逼的寫了一個月的我。程式設計、資料結構、演算法這些課,我現在才能真的體會到授課老師的艱難,班裡的兩極分化太大,這課怎麼上都沒法讓所有人滿意。上機什麼的就更不用提了,大概就是別人半個小時寫完三題然後走人,我三個小時還出不了機房的那種。

ACM班校友王鴻偉:科研是一條滿是荊棘的路,但我依然選擇一走到底

鴻偉學長參加WSDM18

小編:最終你以ACM班第二名的成績取得了直博的名額,也算是對你的努力的肯定,現在想想,你感覺自己在本科階段是怎麼實現逆襲的?

王鴻偉:

我認為最重要的是自己的心態。在ACM班作為一個計算機零基礎的人,花很多精力都不一定能達到周圍人的水平,這是最壓抑的一個階段。後來,漸漸的意識到,自己周圍的一群人是在國際大賽中拿過獎的,是最厲害的那批人。對於程式設計,特別是做題這個方面,自己並不需要把水平提升到NOI、ACM獲獎這種水平(其實你也很難在繁重的課業壓力下,在本科四年內把自己提升到這種水平),一直把自己陷入跟最好的那批人比最不擅長的方面的困境。之後我漸漸減輕自己的心理壓力,找到自己的優勢,發現自己是希望繼續做科研,應該把基礎的科研能力,基礎的程式碼能力練好,這樣慢慢地心態就會變好。有了好的心態,才會有一切的基礎。

小編:順利的直博之後,您又遇到了哪些前所未有的困難和挑戰呢?

第一篇論文是博三下學期才發表出來的;考慮到我中間換過研究方向,直到博四上學期,第一篇和畢業論文相關的論文才發表出來

”。

王鴻偉:

我的博士第一年玩的很開心,上上課,混混社團,做做專案,完全沒有涉及到任何科研工作。其實當時已經意識到自己的狀態不太好,但是自己也沒有做出任何實質性的改變。

第二年一開始,導師給我分配了一個課題,也給我指定了一個老師合作,但是自己一直沒有什麼進展。但是此時的心態,和博一已經大為不同了:和自己一同直博的本科另外三個同學,一個發了ICCV 2015,一個發了AAAI 2016,一個發了SIGGRAPH Asia 2016,都是A類的會議,而自己連要做什麼都還不知道。這種壓力一直伴隨了自己整個博二。

15年底的時候,有一段時間感覺實在撐不下去了,科研遲遲沒有進展,於是就去找了導師。導師問我要不要去香港待一陣子,那邊有個老師是做這個方向的。16年年初,我考完了託福後就去了香港

。那是我博士期間最壓抑的半年。在香港的住處非常狹小破舊,只能放得下一張床。

這邊的導師也很忙,一個月平均出差兩三次的那種。至今依然記得有一天晚上和老媽微信,我說自己都快要得抑鬱症了。那時能說出這樣的話,現在想起來還很心酸。

16年9月,我離開了香港,來到北京的MSRA(微軟亞洲研究院),這時研究方向也發生了大幅度的轉換。

ACM班校友王鴻偉:科研是一條滿是荊棘的路,但我依然選擇一走到底

鴻偉學長參加AAAI18

小編:博三您去到微軟亞洲研究院開始了聯合培養,我們知道您其實去過微軟亞洲研究院兩次,能否簡單的介紹下這兩次實習經歷?

王鴻偉:

我在MSRA待過兩段時間:大三暑假到大四下學期;博三和博四兩年。

第一次大三時到MSRA實習,現在回憶最大的感受是過的很開心。因為沒有很大的學術壓力,實習每天都能按時上下班,平時一有空就會到北京各個地方逛,八個月實習下來基本也把北京逛了個遍。

第二次到MSRA實習的時候是博三剛開始,心態和第一次完全不一樣了。當時我的處境是這個樣子的:一篇論文都沒有;有一篇INFORCOM在投,還沒出結果(後來被拒了);之前的方向是博弈論,來MSRA進的是謝幸老師組,所以有一次大的研究方向的轉變,改行做了資料探勘。

剛來之後,在師兄的帶領下,做的第一個工作是關於sentiment analysis(情感分析)的。由於剛轉行,那段時間是相當痛苦的,連precision(精度)和recall(召回)是什麼都不知道,所以每天都在給自己補課。

補了兩個月,到了11月,師兄說,我們來投一篇KDD吧!我說好啊好啊,然後就吭哧吭哧地想點子,然而當時實在是太菜了,想到的各種點子都被師兄否了。。。最後師兄大概看不下去了,說我們來做微博上的使用者對於名人的sentiment吧,KDD16上有好幾篇工作是關於graph embedding(圖表徵學習)的,我們就從graph embedding的角度來做吧。從此踏入了graph這個大坑大門。雖然自己之前也算是經歷過一個完整的科研週期的訓練,但是那個是博弈論,和資料探勘的風格完全不同。所以每天我就在問師兄各種很菜的問題,比如使用者的年齡要離散化成幾個區間這種。

成長的過程是痛苦的,每天都要在自我否定中度過。每個夜深人靜的夜晚,拖著疲憊的身軀坐109/304/386/630路回家,大概覺得自己是沒有希望了。但是第二天一覺醒來,生活還是要繼續。17年的春節過得很慘,整個春節都在家裡寫論文,初六就回到了MSRA接著寫,截稿前一個晚上通宵了整晚,第二天上午6點多把論文發給了謝老師和師兄,然後去13層轉角處的沙發,披著一件外套,睡到了中午。現在回想起來,鼻子還止不住發酸。

在MSRA有一群優秀的小夥伴們。這裡的整層都是開放式的,所有的小夥伴都坐在你的前後左右,你可以接觸到做各個方向的小夥伴們,如此的耳濡目染也會讓你對各個研究領域都不會陌生。如果你想做跨領域的遷移,你可以拽的到任何其它方向上的大佬和他討論。有壓力是一件好事,至少不至於讓你渾渾噩噩,讓你有了可以追趕的目標。很多大佬都有過MSRA的實習經歷,你永遠都可以從這裡的小夥伴身上學到更多。

小編:在MSRA的經歷彷彿是您博士生涯的一個轉折點,之後,您在科研的道路上越走越順,論文也越發越多。我很好奇你是怎麼一下子轉變這麼大的,可以分享一些寫論文的方法論嗎?

王鴻偉:

其實所有的科研基本功都需要訓練:蒐集文獻,閱讀論文,思考idea,數學推導,寫程式碼,設計實驗,跑實驗,寫論文,畫圖,投稿。。。當科研的這一套流程掌握之後,這些底層能力在各個領域都是相通的。這個過程中既要自學也要看前人的一些寶貴的經驗總結。

對於科研的流程,最開始需要選定一個大的方向。這個方向要麼是自己非常喜歡的,要麼還有很多事情可以做的,或者對之後找工作是很有用的。然後在這個大的方向之下你需要確定一個更加細節的問題,可以做的一個問題,去尋找研究這個問題別人是如何做的,瞭解問題相關的演變過程,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方法都是什麼樣子等等。

當把這些都熟悉之後,再來看看自己是否能提出來一些新的方法。把方法確定下來之後,之後的寫程式碼,寫論文,做實驗,做展示這一套過程其實是相通的。

ACM班校友王鴻偉:科研是一條滿是荊棘的路,但我依然選擇一走到底

鴻偉學長參加CIKM18

小編:那最終您提前博士畢業,又完成了一次逆風翻盤。之後選擇到斯坦福大學繼續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往科研道路上繼續前行。其實在科研這條路上,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近些年網上總會爆出一些博士的悲劇,您有沒有一些感悟可以分享給在這條路上堅持的同伴?

王鴻偉:

我並不是認為任何時候你都要咬牙堅持,其實很多時候你並不一定要堅持做那些你不擅長也不想做的事情。如果自己真的是這樣,你就要及時地選擇退出或者放棄。人這一生也就幾十年,過的開心是最重要的。但是,也不是說遇到困難就要輕言放棄,關鍵是要對自己有深刻的思考和認識:你需要清楚自己想要什麼,喜歡什麼,擅長什麼。如果能很清楚地認識自己,那其實就可以比較正確地做出選擇了。

那對於一些在計算機科研道路,特別是AI(人工智慧)相關方向上很迷茫的人來說,有以下幾個方面可以嘗試下:

1、轉應用。

將很多已有的方法加以改造和適應,遷移到各種新奇的應用中,絕對比硬剛效能要好做的多。應用型別的文章的關鍵是要找好問題,找好資料,把故事講好。

2、轉交叉。

將一個領域的方法遷移到另外一個領域中,或者直接在兩個領域的交叉處下手。這個需要廣泛地接觸其它領域,多讀論文,多發散思考。

3、轉理論。

對創新性要求沒那麼高,對數學要求比較高。

如果不知道現階段自己的目標是什麼,去工作一下也未嘗不可。如果工作幾年感覺不爽,再選擇讀博也是可以的。不過在做任何選擇的時候,一定要告誡自己,“我做不到”四個字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多年以後回想起來,覺得“我本可以”。

小編:最後,鴻偉學長您的同學說您喜歡看電影,能否給我們推薦幾部好看的電影?

王鴻偉:

我喜歡所有型別的電影,甚至包括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無聲電影,除了恐怖片不敢看、以及部分日式家庭電影太無聊了之外。

相對喜歡的還是結構精巧、編劇細緻、節奏緊湊的電影

,例如《諜影重重》、《兩杆大煙槍》、《網路謎蹤》、《無間道》等。還有一類比較喜歡的就是迪士尼和皮克斯的動畫,自己曾經看過所有迪士尼和皮克斯的電影,包括最早的1937年的《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最喜歡的幾部動畫片是《泰山》,《玩具總動員》系列和《瘋狂動物城》。比較喜歡的導演有李安、諾蘭和昆汀。

不僅如此,鴻偉學長在知乎回答當中很活躍,他希望透過知乎記錄一些自己的感受,同時如果也能幫助到經歷著同樣遭遇的夥伴就更好了~

以下是部分知乎精品回答:

如何看待知識圖譜這一技術近期在國內熱度以及發展前景?

精彩語錄:

知識圖譜是不是一種可以實現強人工智慧的方法,我們都還不得而知。然而無論如何,不管將來是否能出現一種更好的模型可以去刻畫人類的思維過程,知識圖譜依然是這個強人工智慧所必備的一個模組。因為能力和思維固然重要,它們也需要有一個基石,那就是知識和記憶。

沒有導師的指導,研究生如何閱讀文獻、提出創見、寫論文?

精彩語錄:

在研究生學術生涯中,導師不是最關鍵的,最關鍵的是你的目標、決心和努力。一名合格的研究生,應該是全棧研究生,也就是閱讀參考文獻,想idea,修正idea,設計實驗,跑實驗,寫論文,修改論文,做presentation,這一整條技術棧你都要可以獨立進行。如果你缺失了任何一個環節,你都會受制於你的導師。這個問題下的回答已經非常多了,大道理你也都看過,也都明白,問題是,你是否真的做到了背水一戰的決心和努力?

科研過程中同輩過於優秀,應該怎麼舒緩壓力、給自己及時強化?

精彩語錄:

如果說你真的太焦躁了,那就記住,不要和別人比,這山還比那山高,比是比不完的。況且山只有一個指標叫海拔,評價人的指標卻太多了,你如何在人的集合上定義一個全序呢?你在一個維度上做到了極致,但是側身一看你在一個馬鞍面上。。。而且,每個人的起點生來就不一樣,很多人的父輩都已經是你一輩子都達不到的目標,反過來,你現在的條件也是很多人一輩子都奮鬥不來的。你只要做到每天的自己都比昨天更優秀就好,你只要做到多年以後不要後悔當年的自己碌碌無為就好。

當前(2019年)機器學習中有哪些研究方向特別的坑?

精彩語錄:

推薦系統的研究領域確實有不少問題,但是不是因為它實用性差或者很難做,恰恰相反,因為它實用性特別強而且很好做。

正確的讀博動機是什麼?具備什麼樣的能力才應該讀博?

精彩語錄:

你的個人品性:你是否有足夠的定力,能沉得住氣,耐得住寂寞?你是否足夠踏實心細,起碼實驗資料不會弄錯?你是否有足夠的抗打擊能力,哪怕在逆境中也能穩住心態,努力翻盤?這些其實不僅是讀不讀博時需要考慮的東西,也是你從事任何職業時都需要具有的品質。只不過對於博士這種高風險的職業,你需要考慮的更多。

文末小劇場:同學心中的王博士

我們很高興採訪到鴻偉學長的同學‘小明’,看一看‘小明’心目中的鴻偉學長(王博士)長啥樣子~

小編:請用三個詞描述下他~

ACM班校友王鴻偉:科研是一條滿是荊棘的路,但我依然選擇一走到底

小編:他有木有讓你很佩服的地方呢?

ACM班校友王鴻偉:科研是一條滿是荊棘的路,但我依然選擇一走到底

小編:哈哈哈哈,謝謝我們小明同學,採訪到此結束~88哦~

採編:余文航、粟銳

配圖:龍婷、粟銳

ACM班校友王鴻偉:科研是一條滿是荊棘的路,但我依然選擇一走到底

ACM班校友王鴻偉:科研是一條滿是荊棘的路,但我依然選擇一走到底

轉載請聯絡伯禹新媒體小助手:

boyu_zixun 備註“轉載”

ACM班校友王鴻偉:科研是一條滿是荊棘的路,但我依然選擇一走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