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的水是怎樣迴圈的嗎? 匿名使用者 1級 2010-09-06 回答

在太陽能和地球表面熱能的作用下,地球上的水不斷被蒸發成為水蒸氣,進入大氣。水蒸氣遇冷又凝聚成水,在重力的作用下,以降水的形式落到地面,這個週而復始的過程,稱為水迴圈。

概述 水是一切生命機體的組成物質,也是生命代謝活動所必需的物質,又是人類進行生產活動的重要資源。

地球上的水分佈在海洋、湖泊、沼澤、河流、冰川、雪山,以及大氣、生物體、土壤和地層。水的總量約為1。4×1013 m3,其中97%在海洋中,約覆蓋地球總面積的70%。陸地上、大氣和生物體中的水只佔很少一部分。

水的大迴圈和小迴圈

水迴圈分為大迴圈和小迴圈。從海洋蒸發出來的水蒸氣,被氣流帶到陸地上空,凝結為雨、雪、雹等落到地面,一部分被蒸發返回大氣,其餘部分成為地面徑流或地下徑流等,最終迴歸海洋。這種海洋和陸地之間水的往復運動過程,稱為水的大迴圈。僅在區域性地區(陸地或海洋)進行的水迴圈稱為水的小迴圈。環境中水的迴圈是大、小迴圈交織在一起的,並在全球範圍內和在地球上各個地區內不停地進行著。

水迴圈的形成和影響因素

形成水迴圈的內因是水在通常環境條件下氣態、液態、固態易於轉化的特性,外因是太陽輻射和重力作用,為水迴圈提供了水的物理狀態變化和運動的能量。地球上的水分佈廣泛,貯量巨大,是水迴圈的物質基礎。由於地球上太陽輻射的強度不均勻,不同地區的水迴圈的情況也就不相同。如在赤道地區太陽輻射強度大,降水量一般比中緯地區多,尤其比高緯地區多。

影響水迴圈的因素很多。自然因素主要有氣象條件(大氣環流、風向、風速、溫度、溼度等)和地理條件(地形、地質、土壤、植被等)。人為因素對水迴圈也有直接或間接的影響。

人類活動的干預

人類活動不斷改變著自然環境,越來越強烈地影響水迴圈的過程。人類構築水庫,開鑿運河、渠道、河網,以及大量開發利用地下水等,改變了水的原來徑流路線,引起水的分佈和水的運動狀況的變化。農業的發展,森林的破壞,引起蒸發、徑流、下滲等過程的變化。城市和工礦區的大氣汙染和熱島效應也可改變本地區的水迴圈狀況。

環境中許多物質的交換和運動依靠水迴圈來實現。陸地上每年有3。6×1013 m3的水流入海洋,這些水把約3。6×109 t的可溶解物質帶入海洋。

人類生產和消費活動排出的汙染物透過不同的途徑進入水迴圈。礦物燃料燃燒產生並排入大氣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進入水迴圈能形成酸雨,從而把大氣汙染轉變為地面水和土壤的汙染。大氣中的顆粒物也可透過降水等過程返回地面。土壤和固體廢物受降水的沖洗、淋溶等作用,其中的有害物質透過徑流、滲透等途徑,參加水迴圈而遷移擴散。人類排放的工業廢水和生活汙水,使地表水或地下水受到汙染,最終使海洋受到汙染。

水在迴圈過程中,沿途挾帶的各種有害物質,可由於水的稀釋擴散,降低濃度而無害化,這是水的自淨作用。但也可能由於水的流動交換而遷移,造成其他地區或更大範圍的汙染。

地球上的水是怎樣迴圈的嗎? 無盡的愛 1級 2010-09-06 回答

地球上的水,是在不停地運動著的。它無處不在,透過蒸發、冷凝、降水等連續不斷地迴圈。水的迴圈過程具體可以分為以下三個步驟: 第一步是蒸發和蒸騰的水分子進入大氣。 吸收太陽輻射熱後,水分子從海洋、河流、湖泊、潮溼土壤和其他潮溼表面蒸發到大氣中去;生長在地表的植物,透過莖葉的蒸發將水擴散到大氣中,植物的這種蒸發作用通常又稱為蒸騰。據估計,在一個生長季中0。4公頃的穀物幾乎就可以蒸騰200萬升的水,等於同等面積內43釐米深的水層。透過蒸發和蒸騰的水,水質都得到了純化,是清潔水。 第二步是以降水形式返回大地。 水分子進入大氣後,變為水汽隨氣流運動,在適當條件下,遇冷凝結形成降水,以雨或雪的形式降落到地面。降水不但給地球帶來淡水,養育了千千萬萬的生命,同時,還能淨化空氣,把一些天然的和人為的汙物從大氣中洗去。 降水是陸地水資源的根本來源。我國多年來平均年降水量為632毫米,而全球陸地平均年降水量是834毫米。 第三步是重新返回蒸發點。 當降水到達地面時,一部分滲入地下,補給地下水;一部分從地表流掉,補給河流。地表的流水,即徑流可以帶走泥粒,導致侵蝕;也可以帶走細菌、灰塵和化肥、農藥等,因而徑流常常是被汙染的。最後千流歸大海,水又回到海洋以及河流、湖泊等蒸發點。這就是地球上的水迴圈。 推動這種迴圈的永恆動力是太陽輻射。進入到地球上的太陽能約有23%消耗于海洋表面和陸地表面的蒸發上,當水汽凝結時,這些能量又重新釋放出來。就全年平均情況來看,大約從北緯40度到南緯30度是一個廣大的輻射過剩區域,而極地周圍的高緯度地區是輻射虧損區。海陸之間,在不同的季節有著不同的虧損和盈餘。只有把熱量從盈餘的地區向虧損的地區輸送,才能達到全球的能量平衡。而水分迴圈是這種能量輸送的主要途徑之一。水在海洋中能夠形成洋流,水又能夠以氣液相變的形式來大量地儲存和輸送能量。這種能量輸送保持了全球的能量平衡,使得輻射的虧損區不至於太冷,輻射過剩區不至於太熱,為生物提供了一種適宜的生活環境。 有時水迴圈會出現一些較特殊的情況。在高緯度和高海拔區,自大氣層降下的不是水而是雪。落在極地區或山地的雪積久可成冰,水因此得到儲存,算是退出迴圈,退出時間一般為幾十年、幾百年或幾千年。因此,冰雪的固結與消融,影響著參與水迴圈的水的總量,進而影響全球海面變化。 南極冰蓋和格陵蘭冰蓋是世界上最大的冰庫。如果全部融化,海洋的水位就會上升大約60米,這意味著各大洲的沿海地區、包括許多世界級大城市都將被淹沒,海平面將達到紐約曼哈頓摩天大樓的20層樓那麼高。 水分迴圈的過程是非常複雜的。除了這種海陸之間的水分迴圈外,海洋有自己的洋流等水圈內部的水迴圈;大氣圈裡有隨著大氣環流進行的大氣內部水迴圈;大氣圈與陸地之間,大氣圈與洋麵之間,有著水汽形成降水,降落的水分又被蒸發的直接迴圈;岩石圈上存在著地表水與地下水之間的轉換與迴圈;生物體內也有著生物水的迴圈等。 水分迴圈把地球上所有的水,無論是大氣、海洋、地表還是生物圈中的水,都納入了一個綜合的自然系統中,水圈內所有的水都參與水的迴圈。像人體中,從飲水到水排出體外只要幾個小時;大氣中的水,從蒸發進入大氣,到形成降水離開大氣,平均來說,完成一次迴圈要8~10天;世界大洋中的水,如果都要蒸發進入大氣,完成一次水分迴圈的過程,需要3000~4000年。 水分迴圈系統是一個水的自然淨化系統。水不斷地從潮溼的表面蒸發,或者從植物表面蒸騰,當水蒸氣進入大氣時,大部分雜質留下來。雨水到了地面經過沙石的過濾和沉澱,成為潔淨的水。在這個淨化過程中,海洋起著巨大的作用。太陽、海洋和大氣像一個巨大的蒸餾裝置,時刻不停地運轉著。 由於水分迴圈的存在,使得水成為地球上最活躍的物質,使全球的水量和熱量得到均衡調節。正是由於這種年復一年、日復一日永不停息的水分迴圈,才使得大氣圈氣象萬千,使得地球表面千姿百態,生機盎然。假如水分迴圈停止,將再也看不到電閃雷鳴、雨雪霜雹;再也沒有晴、雨、陰、雲的天氣變化;再也看不到江、河、湖、沼;當然更不會有森林、草原;動物與人類也將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