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噶好!不知不覺2020年已經過去了一半,你們的複習進度有沒有跟上初夏的腳步呢?

今天的傳播學梳理帶大家一起來康康傳播學的媒介環境學派究竟有哪些故事吧~

傳播學梳理(二)| 關於媒介環境學派,你不能只知道麥克盧漢

一、媒介環境學派的概念

媒介環境學派是傳播學的三大學派之一。產生於20 世紀60 年代,是繼經驗學派和批判學派之後形成的傳播學派

其成員由一系列關係密切的學者及其研究者組成,以對文化、技術和傳播的理解為特徵。奠基人主要有

麥克盧漢、尼爾·波茲曼、劉易斯·芒福德、哈羅德·伊尼斯、詹姆斯·凱瑞、本傑明·李·沃爾夫、蘇珊·朗格等。

媒介環境學一詞最早由麥克盧漢提出,尼爾·波茲曼正式使用,波茲曼對媒介環境學的定義為:把媒介當作環境研究。探究媒介與人類社會文化的關係,關注媒介和技術對文化和社會在形式上和根本問題上的衝擊。

作為媒介研究領域之一,媒介環境學派的獨特性表現在將研究重點放在研究傳播技術本質或內在的符號和物質結構如何對文化導致深遠的微觀及宏觀的影響。

二、代表人物及理論

英尼斯的媒介偏向說

傳播學梳理(二)| 關於媒介環境學派,你不能只知道麥克盧漢

英尼斯是多倫多學派的奠基人,代表作:《帝國與傳播》、《傳播的偏向》,

他認為任何社會中的媒介,都會左右社會組織形態和人際結合方式,傳播技術在所有技術中居於核心地位,任何媒介都有它時間或空間上的偏向。

在此基礎上,他將媒介分為兩類:

一類是“偏向時間的媒介”

,質地較重、耐久性較強的媒介,例如石頭、羊皮紙等,較適於克服時間的障礙得到較長時間的儲存。有助於樹立權威,形成等級森嚴的社會體制。一般盛行於傳統社會,這種社會的特徵是重習俗、重歷史事物,社會穩定且秩序井然,壓抑個人主義防止變革,但允許個人以言語充分表達人類的各種感情。

另一類是“偏向空間的媒介”

,質地較輕、容易運送的媒介,如電話、廣播等,較適於克服空間的障礙。偏倚空間的媒介面向現在和未來,有利於帝國擴張疆域,形成中央集權但等級不強的社會體制,具有傳播速度快和質量高的特點,但偏向空間的傳播系統卻無法傳達口語傳統的豐富性、多樣性和靈活性。

英尼斯認為,兩種偏向中的任何一種都會導致社會不穩定,要使社會穩定,只有發展使這兩種偏向保持平衡的機制。

媒介偏向說的觀點新穎,別開生面,對理論的影響較大,提醒人們在發展那些偏向空間的大眾媒介的時候,一定要重視對偏向時間的媒介的研究與發展。

但現代條件的媒介往往是時間性與空間性兼具,很難作具體的劃分。此外他過於強調媒介的作用,但對媒介所傳播的內容卻很少論及。

麥克盧漢的媒介理論

傳播學梳理(二)| 關於媒介環境學派,你不能只知道麥克盧漢

馬歇爾·麥克盧漢是加拿大著名學者,師從英尼斯。代表作;《機器新娘》、《戈登堡的燦爛新星》、《理解媒介》其媒介理論主要包括了媒介即訊息、媒介即人的延伸、“熱媒介”與“冷媒介”、地球村四個內容

媒介即訊息

是麥克盧漢對傳播媒介在人類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一種高度概括。認為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義的訊息,即人類擁有了某種媒介才有可能從事與之相適應的傳播和其他社會活動。所以真正有價值有意義的訊息不是時代傳播的內容而是這個時代所使用的傳播工具的性質、所開創的可能性及帶來的社會變革。麥克盧漢的媒介概念是廣義的,以一種泛媒介的觀點看待解釋各種傳播現象。

他認為,媒介是社會發展和社會形態變化的決定因素。

媒介即人的延伸

觀點認為,任何媒介都不外乎是人的感覺和感官的擴充套件或延伸。媒介的產生和發展都實質都是從人的感覺的集束中分離出的一種感覺的發展。

比如電視是眼睛的延伸,廣播是耳朵的延伸。這一觀點具有重要的啟發意義。但這個觀點並不是嚴格的科學考察的結論,只是一種思辨性的推論。

“熱媒介”和“冷媒介”

是麥克盧漢就媒介分類提出的兩個著名概念。熱媒介是高畫質晰度,低參與度的媒介,接受者不需要過多的感官或聯想活動就可理解,而冷媒介則傳達的資訊模糊,是低清晰度高參與度的媒介,需接受者動員感官配合與豐富聯想才能理解。比如照片是熱媒介,電話屬於冷媒介。

該理論的啟示意義是:不同媒介作用於人的方式不同,引起的心理和行為反應也各具特點。

地球村

的概念是麥克盧漢在《理解媒介:人的延伸》一書中提出。地球村在今天的社會已經變成了現實,“地球村”的主要含義不是指發達的傳媒使地球變小了,而是指人們的交往方式以及人的社會和文化形態發生了重大變化。

交通工具的發達曾經使地球上的原有“村落”都市化,人與人之間的直接交往被迫中斷,由直接的、口語化的交往變成了非直接的、文字化的交往。而電子媒介又實施著反都市化,即“重新村落化”,消解城市的集權,使人的交往方式重新回到個人對個人的交往

尼爾·波茲曼的娛樂至死

傳播學梳理(二)| 關於媒介環境學派,你不能只知道麥克盧漢

這一觀點來自波茲曼所著的《娛樂至死》,該書解析了美國社會由印刷統治轉變為電視統治,得出了由此導致社會公共話語權的特徵由曾經的理性、秩序、邏輯性,逐漸轉變為脫離語境、膚淺、碎片化,一切公共話語以娛樂的方式出現的現象,以此來告誡公眾要警惕技術的壟斷。

波茲曼深入剖析了以電視為主的新媒體對人思想認識、認知方法乃至整個社會文化發展趨向的影響,令人深省,並認識到媒介危機。透過電視和網路媒介,娛樂得以達到至死的目的。一切都以娛樂的方式呈現,人類心甘情願成為娛樂的附庸,最終成為娛樂至死的物種。

保羅萊文森的補償性媒介理論

傳播學梳理(二)| 關於媒介環境學派,你不能只知道麥克盧漢

保羅·萊文森提出,人類在媒介演化過程中,不斷地進行著理性選擇。任何一種後繼的媒介,都是一種補救措施,都是對以往的某一種媒介先天不足的功能的補救和補償。

換言之,人類的技術越來越完美,但新的媒介又帶來新的問題。媒介的進化是人的選擇結果,能更好地滿足人的需要的媒介被保留了下來。

梅洛維茨的情境理論

傳播學梳理(二)| 關於媒介環境學派,你不能只知道麥克盧漢

1、應把情境視為資訊系統。

梅羅維茨認為,媒介形式的轉變會創造出新的資訊系統,相應會形成一個新的情境,因此媒介成為決定情境界限的關鍵因素。他指出,地點場所實際上僅是更為寬廣的概念——感覺區域的一個重要分支概念;

決定人們互動的性質的,並非自然環境本身,而是資訊流通的模式,後者才是問題的關鍵。

2、新的情境需要新的行為來適應該情境

梅羅維茨認為社會現實並不是總存在於人們行為的總和之中,而是存在於所有場景行為模式的總體之中。

因此當兩個不同場景之間的界限移動或消失之後,社會現實就會發生變化,需要新的行為來適應新的情境。

例如在傳統社會中,普通公民很難接觸到政府的相關資訊,往往處於被動地位。隨著微博、微信等自媒體的發展,政府與公民的資訊情境出現了較大變化,由原來的政府到公民單項的傳播轉為具有雙向行為的溝通與交流,因此政府部門的官方微博紛紛建立,及時重新整理自己的相關資訊,做到政務公開。

梅羅維茨的“媒介情境理論”自誕生以來,很好地詮釋了電子媒介所帶來的新的行為變化,對於自媒體時代的網路社會也有著較強的適用性。隨著網路社會的進一步發展,必然會創造出新的情境,也會帶來新的適應行為。

看到這裡,你讀懂媒介環境學派的故事了嗎?媒介環境學派代表人物的理論都是考試的重中之重,大家一定要按邏輯進行知識點的串聯,這樣才能更加事半功倍的學習哦!

傳播學梳理(二)| 關於媒介環境學派,你不能只知道麥克盧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