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三種椅有什麼背景的區別嗎?

皇宮椅·太師椅·大圈椅的由來?ren_zhangqi推薦於 2017-11-29

太師椅最能體現清代傢俱的造型特點,它體態寬大,靠背與扶手連成一片,形成一個三扇、五扇或者是多扇的圍屏。太師椅是唯一用官職來命名的椅子,它最早使用於宋代,最初的形式是一種類似於交椅的椅具。到了清代,太師椅變成了一種扶手椅的專稱,而且在人們的生活中佔據了主要的地位。 太師椅原為官家之椅,是權力和地位的象徵,放在皇宮、衙門內便帶官品職位的涵義,放在家庭中,也顯示出主人的地位。清中期後,廣東傢俱生產蓬勃發展,原為官家之椅的太師椅走進了尋常百姓家,椅背與扶手常被雕刻得精彩異常,成為一種充滿富貴之氣的精美坐椅,風靡一時,後來又發展到用櫸木等木材製造,成為一種家常坐具。在處於重要位置的客廳裡,一對太師椅或與八仙桌配套,既可以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同時也足可以說明主人的品位和情趣。 圈椅是明式傢俱中最具品位的坐具,其實在五代就已出現圈椅,那是在五代畫家周文矩的《宮中圖》見到的。但那時的樣式與後來的明式是有區別的,它的坐面是圓的,宋代才開始出現天圓地方式的圈椅,南宋畫家劉松年的《會昌九老圖》中的圈椅,前後腿、下棖都用比較簡練的圓料,與圈椅羅圈的用料一致,與明式圈椅也比較相近,非常素逸古雅。但是圈椅在元代見者不多,直到明代始又興起。

圈椅亦稱羅圈椅,就是言其後背搭腦與扶手是由一條圓潤流暢的曲線組成,它的椅背搭腦與元代的圈交椅很相似,曲線順勢滑向前方形成扶手與鵝脖相接而下,成為一個整體。人在就坐時,兩手、兩肘、兩臂都能得到支撐扶持,人可放鬆,非常舒適,頗受明人喜愛,所以逐漸發展成專在室內使用的坐椅。坐面多軟席面,上部仍然保留交椅的形式。椅圈多用弧形圓材榫接而成,搭腦處稍粗,自搭腦向兩端收細,至扶手轉彎處為最細。為與椅圈形成和諧的效果,圈椅的四根腿足和麵上立柱也採用光素圓材。椅背為“S”形,有的光素,有的在背板正中點綴淺浮雕的紋飾,下面牙板亦如此。圈椅的椅背是根據人體脊背的自然曲線設計而成,椅背傾角大約105度左右。四腿足微向外撇,下舒上斂,收分明顯,極為穩健。前後及兩側間裝管腳棖。

皇宮椅:故宮收藏紫檀有束腰帶託泥圈椅就是清代圈椅的代表之作。此椅靠背板為三截攢框,上截的開光鏤空雕變體的卷草花紋;中截鑲癭木,不作雕飾;下截雕雲紋朝下亮腳,外輪廓似倒掛的蝙蝠。靠背板上下和椅圈及椅盤相交的地方裝了四塊較大的鏤空角牙,加強了對靠背板的裝飾效果。扶手出頭外彎的圓弧之內和四足馬蹄內面以上,將原本要剔掉的木材,透雕卷草紋,特別是扶手出頭處是難度極高的三面透雕加浮雕,要整挖過橋並將中心掏空。四足下有託泥,託泥下小足雕捲雲紋。此椅用材選料精細,雕刻裝飾華美,雖一改明代素圈椅的質樸大方,但依然不失圈椅以舒適為主的造型主旨,骨子裡透出一種高雅和一種閒情逸致。因而也深受廣大紅木傢俱愛好者喜歡,由於是為宮廷特製的坐具,有人就美稱之“皇宮椅”,眾多紅木傢俱廠商也以精製此椅來彰現自己精湛工藝和雕刻水平。

在用材上,明代圈椅以黃花梨為多,紫檀則少,清代多以紫檀、櫸木製作。

圈椅在廳堂和書房陳設使用時大多成對置放,古人書房中往往在畫桌邊對置圈椅,其味雅逸令人神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