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長、頻率、速度、干涉、衍射、折射率之間的關係 一樹之高 6級 2009-07-27 回答

r=c/v c是光速 v是介質中的光速

波長越長折射率越小。從波粒二象性的角度可以這麼理解,波長越短頻率越高,粒子性越突出;反之,波長越長頻率越低,波動性越突出。在波與介面發生作用時,波動性越強的穿透能力越強,被折射的程度就比較小;而粒子性強的被彈射的程度就越高,因此折射的程度也越大。就像打桌球球被彈開一樣,就像水面上的波紋能傳播到擋在它前面的石頭一樣(衍射)。

光的干涉與衍射的本質區別

光的干涉與衍射有何本質區別?我所見到的大學課本,都未做出說明,只有哈里德(美國)的《物理學》一針見血地做了解釋。該書寥寥數語,言簡意亥,現稍詳說之。

從同一波陣面上互相分離的各點,發出的分列的波,在觀察處振幅相加,就成干涉;從同一波陣面上有限大的面積上連續的各點,發出的許許多多子波,在觀察處,振幅逐點連續相加,就成衍射。

1、光的干涉

光能產生偏振,證明光是橫波,它的振動位移與振動狀態的傳播方向相垂直,因此,光的波動方程為

y==Acos 2π(υt + r/λ)

式中,y——振動位移,υ——頻率,t——時間變數,r——光程(從光源到觀察處的距離),λ——波長,λ==c/υ,c為波速(光速)。

2π(υt + r/λ)——位相

兩列同頻同向的波,在觀察處相遇,如果位相差Δφ==2 kπ(同相),則波峰與波峰相遇,波谷與波谷相遇,振幅加強,形成明紋;如果位相差Δφ==(2 k+1)π(反相),則波峰與波谷相遇,波谷與波峰相遇,振幅減弱,形成暗紋,即

Δφ==2π(r2-r1)/λ==2 kπ,加強(明紋)

Δφ==2π(r2-r1)/λ==(2 k+1)π,減弱(暗紋)

整理後,有

Δφ=δ= r2-r1== 2 k(λ/2)== kλ,加強(明紋) (001式)

Δφ=δ= r2-r1==(2 k+1)(λ/2),減弱(暗紋)  (002式)

表明,對同頻同向的波,位相差Δφ及明紋暗紋的形成條價,僅由光程差決定。

不同的干涉機構,例如雙縫干涉(捏菲爾稜鏡)、薄膜干涉、尖劈干涉(牛頓環),光程差δ的表示各不相同,但其明紋暗紋的形成規律是一樣的。

2、光的衍射

前已指出,從同一波陣面上有限大的面積上連續的各點,發出的許許多多子波,在觀察處,振幅逐點連續相加,就成衍射。

幅逐點連續相加,其數學實質,就是積分。我們採用簡化的處理方法:按到觀察處的光程,劃分為若干個半波帶(同一波帶的光程相同,相鄰波帶的光程差為λ/2)。

(1)如果半波帶的數目為偶數(2 k),而相鄰波帶的光程差又為λ/2,兩兩相消,故此時形成暗紋,即

δ== 2 k(λ/2)為暗紋,

注意:此正是干涉形成明紋的條件。

(2)如果半波帶的數目為奇數(2 k+1),相鄰波帶兩兩相消之後,必然剩下一個波帶,它就形成明紋,即

δ== (2 k+1)(λ/2)為明紋,

注意:此正是干涉形成暗紋的條件。

形成衍射明紋的那個半波帶,僅是整個光束的一小部分,所以衍射明紋沒有干涉明紋的亮度大——此與實驗事實剛好吻合,證明如上解釋衍射明紋的形成,是正確的。

干涉明紋,Δφ== 2 k(λ/2)== kλ

亮度與明紋級數無關。

衍射明紋,Δφ==(2 k+1)(λ/2)

級數越多,半波帶數目就越多,兩兩相消之後,形成衍射明紋的那個半波帶,佔整個光束的比重就越小,所以衍射明紋的級數越大,亮度越小(中央明紋亮度最大)

——此與實驗事實剛好吻合,證明如上解釋衍射明紋的形成,是正確的。

波長、頻率、速度、干涉、衍射、折射率之間的關係 孫理 3級 2009-07-27 回答

波長相當於距離,波速就是速度,週期相當於時間,而頻率就是週期的倒數,因此波速為頻率與波長之積。

折射率是光速與波速之商

當幾列波的波速相同,相差恆定時,會發生干涉,包括薄膜干涉等

衍射則是當一束光遇見比它波長差不多時所發生的光的特殊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