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到底”是成語嗎媽媽喜多 2011-10-14

不算成語 只是人們的用詞習慣罷了

“堅持到底”是成語嗎bydlsc 2011-10-14

這個堅持到底怎麼會是成語呢?雖然它是四字結構…但它不是約定俗成,又沒有典故出處…

可以好好上網去查查…成語的定義是什麼,我看講得很清楚的嘛…

“堅持到底”是成語嗎jijianru9282 2011-10-14

解釋

基本解釋 [idiom;set phrase] 漢語詞彙中特有的一種長期相沿習用的固定短語。來自於古代經典或著名著作歷史故事和人們的口頭,意思精闢,往往隱含於字面意義之中,不是其構成成分意義的簡單相加,具有意義的整體性。它結構緊密,一般不能任意變動詞序,抽換或增減其中的成分,具有結構的凝固性。其形式以四字格居多,也有少量三字格和多字格的 詳細解釋 1。 習用的古語。 元·劉祁 《歸潛志》卷十二:“古文不宜蹈襲前人成語,當以奇異自強;四六宜用前人成語,復不宜生澀求異。” 清 李漁 《閒情偶寄·詞曲上·音律》:“凡作倔彊聱牙之句,不合自造新言,只當引用成語。” 魯迅 《墳·我之節烈觀》:“不節烈( 中國 稱不守節作‘失節’,不烈卻並無成語,所以只能合稱他‘不節烈’)的女子如何害了國家?” 2。 指長期習用,結構定型,意義完整的固定片語。大多由四字組成。 清·任泰學 《質疑·經義》:“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或是當時成語。” 趙樹理 《金字》:“我想了一陣,想出個模稜兩可的成語來,寫了‘有口皆碑’四個大字。”

編輯本段成語的定義

成語是語言中經過長期使用、錘鍊而形成的固定短語。它是比詞的含義更豐富而語法功能又相當於詞的語言單位,而且富有深刻的思想內涵,簡短精闢易記易用。並常常附帶有感情色彩,包括貶義和褒義。成語多數為4個字,也有3字的以及4字以上的成語,有的成語甚至是分成兩部分,中間有逗號隔開。

編輯本段成語的來源

成語大都有一定的出處。如“狐假虎威”出於《戰國策·楚策》,“鷸蚌相爭”出於《燕策》,“畫蛇添足”出於《齊策》,“刻舟求劍”出於《呂氏春秋·察今》,“自相矛盾”出於《韓非子·難勢》,都是古代的寓言。如“完璧歸趙”出於《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破釜沉舟”出於《史記·項羽本紀》,“草木皆兵”出於《晉書·苻堅載記》,“一箭雙鵰”出於《北史·長孫晟傳》,“口蜜腹劍”出於《唐書·李林甫傳》,都是歷史上的故事。至於擷取古書的文句用為四字成語的更為普遍。如“有條不紊”取自《尚書·盤庚》“若綱在綱,有條而不紊”,“舉一反三”取自《論語·述而》“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痛心疾首”取自《左傳》成公十三年“斯是用痛心疾首,暱就寡人”,“分庭抗禮”取自《莊子·漁父》“萬乘之主,千乘之君,未嘗不分庭抗禮”,“奴顏婢膝”取自晉代葛洪《抱朴子·交際》“以嶽峙獨立者為澀吝疏拙,以奴顏婢膝者為曉解當世”, “胸有成竹”取自宋代蘇軾《文與可畫篔簹谷偃竹記》“畫竹必先得成竹於胸中”。諸如此類,不勝列舉。其他採用古人文章成句的也為數很多。如“憂心忡忡”出自《詩經·召南·草蟲》,“外強中乾”出自《左傳》僖公十五年,“以逸待勞”出自《孫子·軍爭》,“水落石出”出自蘇軾《後赤壁賦》,“萍水相逢”出自唐代王勃《滕王閣序》,“牢不可破”出自唐代韓愈《平淮西碑》。 在人民口裡常說的一些四字習用語也可以歸入成語裡來。如“咬文嚼字”、“拖泥帶水”、“陽奉陰違”、“不三不四”、“心直口快”之類,與成語的結構相同。在成語中也有些是接受外來文化而出現的。如“天花亂墜”、“當頭棒喝”、“不可思議”、“不二法門”都是。 成語一般都是四字格式,不是四字的較少。如“五十步笑百步”、“ 欲速則不達”、“ 醉翁之意不在酒”。成語一般所以用四個字,這與漢語本身句法結構和古漢語以單音詞為主有關係 成語是長期以來形成的形式簡潔而意思精闢的固定片語或短語。成語多由四個字組成,但也有三個字或四個字以上的。成語的來源有五個方面:一是神話傳說,如夸父逐日和精衛填海;二是寓言故事,如刻舟求劍和狐假虎威;三是歷史故事,如負荊請罪和破釜沉舟;四是文人作品,如老驥伏櫪和青出於藍;五是外來文化,如功德無量和火中取栗。 成語有很大一部分是從古代相承沿用下來的,在用詞方面往往不同於現代漢語。其中有古書上的成句,也有從古人文章中壓縮而成的片語,還有來自人民口裡常說的習用語。有些意義從字面上可以理解,有些從字面上就不易理解,特別是典故性的。如“汗牛充棟”、“虎踞龍蟠”、“東山再起”、“草木皆兵”之類,在漢語成語裡佔有一定的比例。漢語歷史悠久,成語特別多,這也是漢語的一個特點。

編輯本段成語大多來源佛教

略舉一些:一切眾生,一絲不掛,一塵不染,一瓣心香,七手八腳,七顛八倒,人窮智短,八面玲瓏,三生有幸,三災八難,三姑六婆,三教九流,三頭六臂,上天無路,入地無門,千差萬別,口碑載道,大千世界,大發慈悲,大吹大擂,大吹法螺,不二法門,弓折箭盡,寸鐵殺人,不可言宣,不可思議,不即不離,五體投地,六根清淨,天花亂墜,心到神知,心心相印,手忙腳亂,方便之門,水中撈月,水洩不通,水漲船高,牛頭馬面,功德無量,功德圓滿,半路出家,半斤八兩,四大皆空,生老病死,吐絲自縛,因果報應,因風吹火,回頭是岸,安身立命,在劫難逃,有口皆碑,老僧入定,肉眼凡胎,自由自在,自作自受,衣缽相傳,佛口蛇心,佛眼相看,作賊心虛,邪魔外道,拂袖而去,披毛戴角,拋磚引玉,拈花微笑,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沿門托缽,金剛怒目,勇猛精進,皆大歡喜,看破紅塵,苦海無邊,借花獻佛,旁門左道,神通廣大,唯我獨尊,救苦救難,清規戒律,現身說法,極樂世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僧多粥少,超凡入聖,無事不登三寶殿,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不看僧面看佛面,解鈴還需繫鈴人。

刻舟求劍的孿生

佛經原文:《百喻經之乘船失盌喻》 昔有人乘船渡海,失一銀盌,墜於水中。即便思念:“我今畫水作記,舍之而去,後當取之。” 行經二月,到師子諸國,見一河水,便入其中,覓本失盌。 諸人問言:“欲何所作?” 答言:“初入海失。” 又復問言:“失經幾時?” 言:“失來二月。” 問言:“失來二月,云何此覓?” 答言:“我失盌時,畫水作記。本所畫水,與此無異,是故覓之。” 又復問言:“水則不別。汝昔失時,乃在於彼;今在此覓,何由可得?” 爾時眾人無不大笑。 亦如外道,不修正行,相似善中,橫計苦因,以求解脫,狀如愚人,失盌於彼,而於此覓。 中國的文化很多來自佛經,很多的名詞等等是從佛經裡面來的。

成語是一種現成的話

跟習用語、諺語相近,但是也略有區別。最主要的一點是習用語和諺語是口語性質的,成語大都出自書面,屬於文語性質的。其次在語言形式上,成語幾乎都是約定俗成的四字結構,字面不能隨意更換,而習用語和諺語總是鬆散一些,可多可少,不限於四個字。例如“快刀斬亂麻”、“九牛二虎之力”、“驢唇不對馬嘴”、“前怕狼,後怕虎”,這是常說的習用語;“百聞不如一見”、“真金不怕火煉”、“有志者事竟成”、“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這是一些經驗之談,表示一個完整的意思,屬於諺語一類。成語跟習用語、諺語是不一樣的。

成語大都有一定的出處

如“狐假虎威”出於《戰國策·楚策》,“鷸蚌相爭”出於《燕策》,“畫蛇添足”出於《齊策》,“刻舟求劍”出於《呂氏春秋·察今》,“自相矛盾”出於《韓非子·難勢》,都是古代的寓言。如“完璧歸趙”出於《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破釜沉舟”出於《史記·項羽本紀》,“草木皆兵”出於《晉書·苻堅載記》,“一箭雙鵰”出於《北史·長孫晟傳》,“口蜜腹劍”出於《唐書·李林甫傳》,都是歷史上的故事。至於擷取古書的文句用為四字成語的更為普遍。如“有條不紊”取自《尚書·盤庚》“若綱在綱,有條而不紊”,“舉一反三”取自《論語·述而》“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痛心疾首”取自《左傳》成公十三年“斯是用痛心疾首,暱就寡人”,“分庭抗禮”取自《莊子·漁父》“萬乘之主,千乘之君,未嘗不分庭抗禮”,“奴顏婢膝”取自晉代葛洪《抱朴子·交際》“以嶽峙獨立者為澀吝疏拙,以奴顏婢膝者為曉解當世”,“胸有成竹”取自宋代蘇軾《文與可畫篔簹谷偃竹記》“畫竹必先得成竹於胸中”。諸如此類,不勝列舉。其他採用古人文章成句的也為數很多。如“憂心忡忡”出自《詩經·召南·草蟲》,“外強中乾”出自《左傳》僖公十五年,“以逸待勞”出自《孫子·軍爭》,“水落石出”出自蘇軾《後赤壁賦》,“萍水相逢”出自唐代王勃《滕王閣序》,“牢不可破”出自唐代韓愈《平淮西碑》。“吳下阿蒙”出自司馬光《資治通鑑》(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

四字習用語也可以歸入成語裡來

在人民口裡常說的一些四字習用語也可以歸入成語裡來。如“咬文嚼字”、“拖泥帶水”、“陽奉陰違”、“不三不四”、“心直口快”之類,與成語的結構相同。在成語中也有些是接受外來文化而出現的。如“天花亂墜”、“當頭棒喝”、“不可思議”、“不二法門”都是。

成語一般都是四字格式

不是四字的較少。如“五十步笑百步”、“ 欲速則不達”、“ 醉翁之意不在酒”。成語一般所以用四個字,這與漢語本身句法結構和古漢語以單音詞為主有關係。

成語是表示一般概念的固定片語成

絕大部分是由四個字組成的。例如“空中樓閣”、“鼎鼎大名”、“青出於藍”、“有聲有色”、“歡天喜地”等都是四字成語。少於四字的成語,如“敲門磚”、“莫須有”、“想當然”之類,多於四個字的如“桃李滿天下”、“真金不怕火煉”、“心有餘而力不足”、“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之類,在成語中都佔絕對少數。

編輯本段成語的形式結構

成語一共有5萬多條,其中96%為四字格式,也有三字、五字、六字、七字等以上成語。如“五十步笑百步”、“閉門羹”、“莫須有”、“ 欲速則不達”、“ 醉翁之意不在酒”等。成語一般用四個字,這大概是因為四字容易上口。如我國古代的詩歌總集《詩經》,就以四字句為多,古代歷史《尚書》,其中四字句也有一些。後來初學讀的三、百、千 :《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其中後兩種即全為四字句。《四言雜字》《龍文鞭影》初、二、三集,都是四言。這雖然是訓蒙書,也足以說明四字句之為人所喜愛、所樂誦。古人有些話,本來夠得上警句,可以成為成語。只是因為改變為四字,比較麻煩,也就只好把它放棄,作為引導語來用。例如“宋朝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之語,意思很好,但因字數較多的關係,就沒能形成成語,我們只能視為警句,有時可以引入文章。而如”吃苦在前,享樂在後“,就容易說,容易記,便可以成為成語。而同在《岳陽樓記》中的一句”百廢俱興“,因為是四個字,所以就成了成語。

編輯本段四字成語的語法結構

主謂式:名副其實、盛氣凌人、杞人憂天、胸有成竹、買櫝還珠 愚公移山 永珍更新; 動賓式:好為人師、莫名其妙、視為畏途; 聯合主謂式:天翻地覆、水落石出、手舞足蹈; 聯合動賓式:知己知彼、養精蓄銳、防微杜漸、發號施令; 聯合名詞式:粗心大意、南轅北轍、鏡花水月; 聯合動詞式:突飛猛進、勇往直前; 動補式:逍遙法外、問道於盲; 兼語式:以鄰為壑、令人生畏; 並列式:千山萬水、畫蛇添足; 偏正式:傾盆大雨、窈窕淑女(中間可加“的”字)。 成語的結構是多種多樣的,上面只是簡單舉例的性質。成語在語言表達中有生動簡潔、 形象鮮明的作用。它的本身就有不少比喻和對比以及加重的措辭方法。如“陽奉陰違”、“外強中乾”、“五光十色”、“一知半解”、“七嘴八舌”、“患得患失”、“不寒而慄”等各有妙用。因為成語有多種意義,所以文學家對成語的運用都非常注意。

編輯本段成語與專有名詞

成語跟專名、科學術語、諺語、歇後語、引語和由四個字組成的普通片語,從某些方面看來,也有相似之處。譬如專名和科學術語都是固定片語;諺語、歇後語、引語不僅是固定片語或句子,而且意味也有些與成語相似;四個字組成的普通片語比較簡練,形式跟絕大多數的成語一樣,如“東西南北”、“春夏秋冬”之類,但是這些都不是成語。把成語跟專名、科學術語等的區別搞清楚,這就有助於斷定什麼是成語,什麼不是成語。現在簡單地就這方面作些說明。 成語跟專名不同:專名和成語雖然都是由幾個字組成的固定片語,但是專名是表示特定概念的,例如“李莊小學”只是一個學校獨有的名稱(當然,可能有重名),“廣安人民公社”只是一個公社獨有的名稱。成語則是表示一般概念的,例如”七零八落“這個成語,既可以用來形容開敗了的花朵,又可以用來形容被打敗的軍隊,也可以用來形容稀疏零散的人群。又如“津津有味”這個成語,可以用來描述任何一個人對於某些事物特別感覺有興趣。

編輯本段成語與科學術語

成語跟科學術語不同:科學術語是表示科學概念的,不是表示一般概念的。例如”主觀能動性“”革命樂觀主義“”無限花序“”平行四邊形“這些科學術語,儘管都是由幾個字組成的固定片語,可是並不是成語。

編輯本段成語與諺語

成語跟諺語不同:諺語絕大部分是句子而不是片語。諺語經常用在人民大眾的口語裡,用在文章裡的比較少。諺語往往具有濃厚的口語色彩,不像成語那樣具有文言色彩。諺語的形式,不像成語那樣整齊。例如“坐山觀虎鬥”、“天下烏鴉一般黑”之類的諺語,都不是那麼整齊。當然,如果把這些諺語一定說是成語,也是勉強可以的。

編輯本段成語與歇後語

成語跟歇後語不同:歇後語是一種固定的句子,一定要由兩部分構成,前一部分是用事物作比喻,後一部分是從正面作說明。寫文章為了收到鮮明、形象、生動、具體的表達效果,也可以象引用成語似的引用歇後語。如”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狗拿耗子——多管閒事”、“泥菩薩洗臉——越洗越難看。”、“蜜餞黃連——先甜後苦”這些話,都是歇後語而不是成語。

編輯本段成語與引語

成語跟引語不同:在古人的著作中有個別語句,如“勾心鬥角”(見杜牧《阿房宮賦》)“水落石出”(見蘇軾《赤壁賦》)等,因為時常被人們使用,後來就成了成語。但如,“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是唐朝詩人劉禹錫的兩句詩。這兩句詩不是人們時常使用的,而是在文章中偶爾被引用了。因此這類語句應該稱之為“引語”,不能看做是成語。

編輯本段成語與片語

成語跟由四個字組成的普通片語也不一樣

因為成語由四個字組成的佔絕大多數,所以有些人往往把由四個字組成的普通片語,尤其是文言色彩比較濃厚的普通片語,也看做是成語。應當指出:凡是一個詞組裡的詞可以抽換的,就應該把它看做普通片語。例如“根本改變”這個片語,在某種場合,也可以改為“徹底改變”、“基本改變”或“大大改變”。又如“密切合作”這個片語,可以改為“緊密合作”、“肆意揮霍”,可以改為“任意揮霍”或“隨意揮霍”。這幾個片語改了以後,並不影響內容,使人感到也很合適。象這樣可以自由改動的片語,都是普通片語。 至於成語,則是一個有機的整體,組成成語的詞,一般不能用其他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詞來替換。例如“虎口餘生”這個成語,就不能改為“狼口餘生”或“豹口餘生”,也不能改為“虎嘴餘生”。又如:”不管哪個殖民主義者怎樣花言巧語地侈談和平,也掩蓋不了他們的侵略本質”。在這個句子裡,不但不能把“花言巧語地侈談和平”改為“花言地侈談和平”或“巧語地侈談和平“,就是改為”巧語花言地侈談和平“也是非常勉強的。

成語跟專名、科學術語和歇後語的不同

看起來相當明顯。成語跟引語、普通片語、諺語的區別,一般說來也是清楚的,但是有的也不容易分辨。我們應該承認有些固定片語或相當固定的片語是介於成語與諺語、引語或普通片語之間的,對這類片語,不必一定去劃分它的界限。例如“一文不值”,我們可以認為它是普通片語,因為把它改為“不值一文”、“不值一錢”或“一錢不值”都毫不勉強。但是,這個片語畢竟有相對的固定性,極像成語,把它看作成語,也未嘗不可以。又如“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把它看做成語或諺語皆無不可。

編輯本段成語的特徵

成語具有以下的基本特徵: 1。意義整體性 成語在表意上與一般固定短語不同,它的意義往往並非其構成成分意義的簡單相加,而是在其構成成分的意義的基礎上進一步概括出來的整體意義。 2。結構凝固性 成語的結構形式一般是定型的、凝固的。它的構成成分和結構形式都是固定的,不能任意變動詞序或抽換、增減其中的成分。 3。風格典雅性 成語大都來自古代文獻,其語體風格至今仍保留著書面語莊重、典雅的特色。在構成上大都保留著古語詞、歷史詞語和古代語法結構。這與慣用語、歇後語通俗、平易的風格不同。

編輯本段成語辨析

使用成語有時會錯用同音字或近義詞。這類錯誤出現頻率非常高,所以,使用成語時要特別注意用字正確。下面列舉的成語,括號內的字是別字,括號後的字是正字。 A 1、﹙暗﹚黯然失色 黯然,陰暗的樣子。“黯然失色”,形容相比之下暗淡無光,大為遜色的樣子。 2、按﹙步﹚部就班 部,門類;班,次序。“按部就班”,指按其分類,就其次序,比喻學習要循序漸進,做事要遵循規章。 3、﹙安﹚按兵不動 指軍隊暫不行動,等待時機,也借指接受任務後不肯行動。按,壓住、擱下。 B 4、暴﹙珍﹚殄天物 任意糟蹋東西。殄,滅絕;天物,自然界的寶貴生物。 5、別出﹙新﹚心裁 心裁,心中的設計籌劃。 6、﹙畢﹚篳路藍縷 篳路,柴車;藍縷,破衣。意指駕著柴車,穿著破舊衣服去開闢山林,形容創業艱辛。 7、變本加﹙利﹚厲 厲,通礪,在這句成語裡當“更加深一層”或“更加嚴重” 講。 8、病入膏﹙盲﹚肓 病到了無可醫治的地步,也比喻事情嚴重到了不可挽救的程度。膏肓,中醫把心尖脂肪叫膏,心臟和隔膜之間叫肓,認為此二者是藥力達不到的地方。 9、不可﹙明﹚名狀 名,說出;狀,形容、描述。“不可名狀”,無法用語言來形容。 10、不﹙加﹚假思索 假,假借、依靠。“不假思索”,不經過思考就作出反應。 11、不﹙茅﹚毛之地 “不毛之地”形容貧瘠的土地或荒涼的地區。 12、不﹙徑﹚脛而走 脛,小腿。“不脛而走”比喻事物不待推行就迅速傳播流行。 13、不落﹙巢﹚窠臼 窠、巢同義,但“窠臼”與鳥巢無關,含義是“現成格式、老套子”。 C 14、﹙蒼﹚滄海桑田 滄海,藍色的海洋。“滄海桑田”,比喻世事變化巨大。 15、重蹈﹙復﹚覆轍 不吸取失敗教訓,重犯過去的錯誤。覆轍,翻過來的老路。 16、出奇﹙致﹚制勝 制,取得。“制勝”,取勝。 17、﹙穿﹚川流不息 行人、車馬等像流水一樣連續不斷。川,河流。 F 18、發﹙奮﹚憤圖強 下定決心,努力進取,謀求強盛。發憤:決心努力。 19、飛揚﹙拔﹚跋扈 意氣舉動超越常軌,不受約束。跋扈,蠻橫 20、分道揚﹙鏢﹚鑣 鑣,馬嚼子。“揚鑣”義為“策馬”。“分道揚鑣”,比喻志趣不同而分路。 21、紛至﹙踏﹚沓來 連續不斷的到來,紛紛到來。沓,多而重複。 G 22、甘之如﹙怡﹚飴 感到像糖一樣甜,表示甘願承受艱苦、痛苦。飴,飴糖。 23、各行其﹙事﹚是 是,正確的。“其是”,自以為正確的。所以,這句成語含有貶義。 24、攻城﹙掠﹚略地 掠、略二字都有“奪取”義,但奪取的物件不同:掠,奪取人、財、地;略,奪取土地。 25、﹙固﹚故步自封 故步,取自“邯鄲學步”的故事,本義為“原來走路的姿勢”,在這句成語裡比喻成規舊套。“故步自封”比喻安於現狀,盲目自得。 26、骨﹙梗﹚鯁在喉 鯁,魚刺。“骨鯁在喉”,比喻有話憋在心裡不吐不快。 27、﹙鼓﹚蠱惑人心 迷惑、毒害人心。蠱,毒蟲,用來放在食物裡害人。 28、鬼﹙域﹚蜮伎倆 蜮,傳說中在水裡害人的怪物。“鬼蜮”即鬼怪。 H 29、汗流﹙夾﹚浹背 浹,音jiā,義為“透徹”。“浹背”,溼透脊背。 30、好高﹙鶩﹚騖遠 騖,縱橫賓士,引申為“追求”。鶩,鴨子,無“追求”義。比喻不切實際,不踏實。 31、和﹙靄﹚藹可親 態度溫和,容易接近。藹,和氣、態度好。 32、怙惡不﹙俊﹚悛 堅持作惡,不肯悔改。悛,悔改。 33、﹙煌煌﹚皇皇鉅著 皇皇,形容盛大。“皇皇鉅著”,形容著作浩大。 J 34、既往不﹙究﹚咎 咎,本義為“過失、罪過”,引申為“責備”。“不咎” 即不責備。 35、﹙及及﹚岌岌可危 岌岌,形容十分危險,快要傾覆。 36、竭澤而﹙魚﹚漁 漁,捕魚。“竭澤而漁”直譯為“排盡湖水捕魚”, 比喻一味索取而不留餘地。 37、﹙禁﹚噤若寒蟬 噤,閉口不言。寒蟬,秋後的蟬,寒蟬是不叫的。這句成語用“寒蟬”作比喻,形容不敢作聲。 38、金﹙璧﹚碧輝煌 “金”和“碧”,是國畫的兩種顏料:金黃色的泥金和翠綠色的石綠。用它們畫出來的畫,鮮亮耀眼。“金碧輝煌”通常用於形容建築物裝飾華麗。 39、精兵﹙減﹚簡政 “精簡”不是“減少”,而是去掉不必要的,留下必要的,從而使機構精幹,人員素質更高。“精簡”的真諦在於精幹。 K 40、苦心孤﹙旨﹚詣 費盡心思鑽研或經營。孤詣,別人所達不到的。詣,到。 41、燴﹙灸﹚膾炙人口 膾,切得很薄的肉片;炙,烤肉。“膾炙人口”,比喻優美的詩文或美好的事物得到人們交口稱讚。 L 42、老奸巨﹙滑﹚猾 形容十分奸詐狡猾。猾,狡猾 43、﹙厲﹚勵精圖治 振作精神,想辦法把國家治理好。勵,振奮。 44、禮﹙上﹚尚往來 尚,崇尚,講究。“禮尚往來”,指禮節上注重有來有往。 45、﹙廖廖﹚寥寥無幾 形容非常少。寥寥,稀少。 46、鱗次﹙節﹚櫛比 像魚鱗和梳子的齒一樣一個挨著一個地排列著,多用來形容房屋等密集整齊地排列。櫛,梳篦。 47、伶牙﹙利﹚俐齒 伶俐,聰明靈活。“伶牙俐齒”,形容口齒伶俐,能說會道。 48、流言﹙非﹚蜚語 蜚,同“飛”。流言、飛語,均指毫無根據的話。“流言蜚語”多指誣衊或挑撥離間的壞話。 49、﹙留﹚流芳百世 美名流傳百世。流芳,流傳美名。 M 50、毛骨﹙聳﹚悚然 悚,恐懼。悚然,恐懼的樣子。 51、美﹙侖﹚輪美奐 輪,輪囷,古代的圓形穀倉,形容高大的樣子。奐,眾多。“美輪美奐”,形容建築物的高大宏麗,其他用法要慎重。 52、﹙迷﹚彌天大謊 彌天,滿天,形容“謊言已達到極致”。 53、﹙糜糜﹚靡靡之音 低階趣味的音樂。靡靡,頹廢淫蕩。 54、﹙棉﹚綿裡藏針 形容柔中有剛,或比喻外貌柔和,內心刻毒。綿,絲綿。 55、明火執﹙杖﹚仗 仗,兵器。“明火執仗”,指點燃火炬,手拿武器,比喻強盜行為或肆無忌憚地幹壞事。 56、名﹙符﹚副其實 名稱或名聲與實際相符合。副,符合。 57、名貫九﹙洲﹚州 相傳大禹治水成功後,將天下劃分為九州,所以“九州”是“天下”的同義詞。大禹時代的“天下”,即華夏大地。 58、﹙默﹚墨守﹙陳﹚成規 墨守,墨翟之守,說的是墨子與公輸般較量攻守的故事,本義為“固守”,後來演變成“守舊”。成規,久已通行的規則或方法。“墨守成規”,比喻因遁守舊不知變通。 O 59、﹙漚﹚嘔心瀝血 嘔心,費盡心思;瀝血,滴血。“嘔心瀝血”,竭盡心血。 P 60、旁﹙證﹚徵博引 旁,廣泛;徵,蒐集。“旁徵博引”,形容做文章廣泛蒐集和引用材料,增強文章的說服力。 Q 61、青出於﹙蘭﹚藍而勝於﹙蘭﹚藍 “蘭”是“蘭”的簡化字,不是“藍”的簡化字,“藍”簡化作“藍”。藍,蓼藍,一種草本植物,葉汁可作藍色染料。青,靛青,從蓼藍葉汁中提煉出來的青色染料,顏色比藍深,所以說“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作為成語,比喻學生超過老師,後人超過前人。 62、﹙磬﹚罄竹難書 罄,器皿中空,用盡;竹,竹簡,古代的書寫材料;罄竹,把竹簡用光了。“罄竹難書”,多用以形容罪大惡極,比喻罪惡事實多得寫不完。 R 63、人才﹙擠擠﹚濟濟 ,讀作jǐjǐ,義為“眾多的樣子”。類似的成語還有“濟濟一堂”。 64、如願以﹙嘗﹚償 償,歸還、抵補,引申為“滿足”。“如願以償”表示自己的願望實現了。 65、弱不﹙經﹚禁風 禁,承受。 S 66、色彩斑﹙爛﹚斕 斑,斑點或斑紋;斕,多彩。“斑斕”,形容燦爛多彩。 67、山﹙青﹚清水秀 清,清明潔淨。“山清秀水”,山水清淨秀麗。 68、﹙稍﹚少安﹙勿﹚毋躁 少,音shǎo,暫時。毋,不要。“少安毋躁” 的

“堅持到底”是成語嗎小貓茜茜036 2011-10-18

不是成語,成語的概念是:成語(chengyu,idioms)是我國漢字語言詞彙中一部分定型的片語或短句。成語有固定的結構形式和固定的說法,表示一定的意義,在語句中是作為一個整體來應用的。成語有很大一部分是從古代相承沿用下來的,在用詞方面往往不同於現代漢語它代表了一個故事或者典故。 成語又是一種現成的話,跟習用語、諺語相近,但是也略有區別。成語大都出自書面,屬於文語性質的。其次在語言形式上,成語是約定俗成的四字結構,字面不能隨意更換;成語在語言表達中有生動簡潔、 形象鮮明的作用。

“堅持到底”是成語嗎二十番花信 2011-10-28

不是,應該是常用詞語。

“堅持到底”是成語嗎15953321839 2011-10-27

不是,持之以恆是成語,意思相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