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會收到患者諮詢關於降蛋白的留言:“大夫,我的蛋白為什麼一直降不下去?”“降蛋白有什麼好的方法嗎?”“同樣是腎病,為什麼有的人很快降下來,我的卻很難,還容易反覆?”

降蛋白真的很難嗎?為什麼會有不同的結果?如果拋開個人的病理型別、病情所處時期不同這些因素,最重要的一點其實是用藥出現了問題。在治療的過程中,用藥的方案以及用藥是否規範合理、是否達標等,都是直接影響到尿蛋白水平的因素。

其中,最容易讓人忽略的漏洞有3點:

一、激素用量不合理

免疫抑制劑是常用到的一類藥物,能夠幫助腎友消除腎臟內炎症,減輕腎小球的破壞,控制尿蛋白水平。激素的用量非常講究,一般來說,早期採取的是大量衝擊的治療策略。而部分腎友恰恰相反,擔心副作用來得太快,開始用藥少,再一片片的加,病情反倒沒控制住。腎臟內炎症反應越激烈,越應該首選激素大量衝擊,將病情先穩定住,以免迅速進展惡化,再逐漸減量藥物。這才是規範合理的治療策略。所以用藥量的順序一定不要搞錯。

二、藥物單一見效差

除了腎炎早期,僅有輕微尿潛血、尿蛋白的情況,很少腎病是單一用藥。一般都需要綜合病情整體情況,聯合控制。比如腎病綜合徵患者,除了出現大量尿蛋白,還常伴有高度水腫、低蛋白血癥、血壓高等症狀,也會影響腎功能的穩定。除了激素聯合免疫抑制劑,還需要配合利尿劑、降壓藥等藥物,同時糾正這些症狀,才能保證病情最大程度的穩定。聯合用藥的優勢就在於可以一藥多元化發揮作用,如普利類或沙坦類降壓藥也能降蛋白、護腎,多藥也可以起到最大藥效,病情不易反覆,更穩定。

三、潛在或已發生的感染治療不到位

腎臟處於炎症反應活躍期時,最令人擔心的一點就是頻繁的感染。有些感染是在腎病發生後引起的,比如頻繁的感冒;但有些感染是基礎病,腎病發生前就存在,如泌尿感染膀胱炎、尿道炎,口腔感染如牙齦炎等等。很少人會想到這些感染會損傷腎功能,在治療過程中往往被忽視,導致留下隱患。

因此,對於尿蛋白難以降下來的腎友,看看自己是否存在以上3點漏洞,建議及時到正規醫療機構就診,查遺補漏,可以幫助蛋白尿控制穩定,從而減緩腎臟疾病的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