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細品味,其實“爭先恐後”的本質,是“蔑視規則”。

文:中外管理傳媒社長、總編 楊光

成語能夠體現文化,而文化決定管理。因而改善管理,不妨先品味成語。

從小學開始,我們就學會了一個成語,並迅速氾濫於我們東拼西湊的作文中——“爭先恐後”。

此成語歷來被用來描述大家積極踴躍去做好事。但當我們成年後,則開始起疑:“爭先恐後”真是一個褒義詞嗎?

當破壞規則成為權力

細細品味,其實“爭先恐後”的本質,是“蔑視規則”。

粗略回眸中華五千年曆史,我們看起來擁有一個最講究秩序的文化(一切基於禮的儒家文化)。但如我們有勇氣像魯迅先生那樣認真看進去,就會看到截然不同的另一面,我們骨子裡其實是完全不相信規則的。

這話顯然不中聽,因而就有必要說清楚。

“爭先恐後”的悲哀

規則的本質是什麼?是大家為了共同獲益而共同遵守的東西。但是真實的中國文化,也就是每個人公開不說但內心都信並始終踐行的,恰恰是:規則都是用來約束下面的,絕不包括上面和自己。

偶然聽到某同行聊到一次採訪,不小心卻頗有代表性。他去採訪一家開展精益生產的本土企業。和豐田一樣,車間裡用各種顏色標示著不同的功能區域,其中也包括參觀者應遵循的行走路線。但在參觀中他不慎一腳走出了參觀區,旋即惶恐地退回並致歉。這時,陪同的企業領導馬上很友善地安慰道:“沒關係,這些都是用來管理工人的。

當一種“規則”只用來約束一部分人,惡便開始了。因為越是這樣的規則,越會讓所有人看到踐踏規則是多麼誘人。於是,人們不再相信規則,不會遵守規則,更懶得完善規則。而必然出現的是:下面只想如何掌握制定規則的權力進而解放自己,如掌權無望便苦心揣摩如何鑽規則空子進而圖利自己,上面則只想如何透過不斷制定和不斷打破規則來展示權力而滿足自己。這時所謂規則,已和大眾利益、組織效能無關,而只與權力、慾望有關。

誠如門,對於我們的意義,既不是開也不是關,而在於誰有鑰匙來隨心所欲地決定門的開和關。

當遵守規則等於迂腐

當有權者隨意蔑視規則時,無權者必然群起摧毀規則。我多年前曾在昆明郊區親歷一件事。在一個高速路旁,我和多數人在長途車站站臺排隊等車,但也有人跑到遠處50米聚集。起初我很費解,但很快便憤怒地恍然大悟了。因為隨後而至的長途車居然就在50米外而不是站臺停了下來!於是那群“先見之明”者便雀躍著先上了車。而等我們目瞪口呆之餘再跑過去,早已沒了座位。而高速路上嚴禁超載,於是所有守規則的人都失去了坐車的機會。而如果他們繼續遵守規則,他們將可能永遠坐不上車。

於是,出於對捍衛規則的倔強,我選擇獨自突兀地站在車上,直到下一輛長途車來——不管遭遇多少源於屁股決定腦袋的非議——因為這意味著在這段時間,這輛車將因我而不能啟動。我就是要告訴車上的每一個人:不論司售還是乘客,你們都參與了破壞規則,並意圖從中獲得快感或者利益,最終將適得其反、受到懲罰。

但更多的時候,破壞規則的人獲得了縱容和利益,而遵守規則的人不僅不受保護,反而受到了傷害,甚至遭到了嘲笑。當在現實環境下,遵守規則等於低智商,踐踏規則才能求自保時,人們除了“爭”和“恐”之外,還有其他選擇嗎?

這就回到了“爭先恐後”那個成語。“爭”是因為“恐”。而“恐”,是因為沒有大家共同可以相信、堅守遵循並獲得利益與尊嚴保障的規則。“恐”必然理性喪失,“爭”必然不擇手段。一個無時不“恐”、無處不“爭”的社會,是不可能和諧共贏的。

什麼時候,當“爭先恐後”成為小學生作文裡的貶義詞,我們便真正文明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