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私信中有幾個同學提出這樣的問題。這可能是很多中小企業的現狀,沒有足夠的錢和決心去請一批成熟的IE工程師,而是選擇了一個剛畢業的IE大學生作為工廠改善的主導人員。我想今天好好的總結下,並給大家一些關於我的建議。

我們粗略的把這個問題分解一下,這個問題有三個子問題:

一、我剛畢業,專業水平可能不高,怎麼辦?

二、工廠就我一個IE,勢單力薄,遇到問題沒有人支援,怎麼辦?

三、我到底要改善什麼地方呢?

我們先把這個問題放在一邊,先看看進行改善需要什麼條件:

1、改善的專業工具,知識,技能。(對應上述第一個子問題)

2、改善時溝通、管理等其他非專業類的工具,知識,技能。(對應上述第二個子問題)

3、需要改善的標的。(對應上述第三個子問題)

哇,如此之巧,看來同學問的問題很到位,三個方面都涵蓋了。那麼我現在就去看看這三個方面我們具備了什麼?應該怎樣改變現狀呢?

1、改善的專業知識:

作為一名IE的畢業生,或多或少具備一些改善的理論知識。這些理論知識的多少,理解透徹程度取決於在學校裡是怎麼度過的。與圖書館為伴的同學在很大機率上會優於與電腦遊戲為伴的同學。這一點毋庸置疑。我也不再贅述。

但是,同學們會問:一些實踐知識是缺失的,怎麼辦呢?

這裡面有兩個問題需要解答,什麼是實踐知識?我們怎麼去獲取實踐知識?

什麼是實踐知識?

大家都說書本上的是理論知識,實際得來的是實踐知識。

那書本上的理論知識是怎麼來的呢?

其實書本上的知識也是經過大量實踐,總結,並抽象出來的知識。可以說是實踐知識的濃縮版。

為什麼理論知識到實踐應用的時候會不適用?

因為理論知識存在很多假設,實際中往往不會滿足這些假設條件,越是通用的理論知識存在越多的假設,它們被完全滿足的情況幾乎不可能出現。越是有針對性的理論知識假設越少。它們被完全滿足的情況出現的機率要高於前者。

打個比方,高中裡面我們學的是很通用理論知識,裡面的零摩擦的地面永遠都找不到。大學裡面我們學的會複雜一些,因為一些假設被去除了,有了各種摩擦力。然而工作中會更加複雜,有了空氣阻力,有了月球引力等等等,假設被去除的更多,你需要基本是完全針對實際情況的知識去解決問題。

所以就產生了大家覺得在學校裡學的內容很水,不能應用到工作中的現象。所以說不是說理論知識不適用於實踐應用,而是通用型理論知識假設的去除需要更加針對性的,專業的理論知識的支援。

額外說一句:越是專業的,有針對性的領域中,往往經驗會不斷挑戰知識。為什麼呢?打個比方,有一個世界上獨一無二黑箱子,它隔一段時間會出來一個彈力球。因為它是獨一無二的(類似於你們工廠的生產系統),所以你無法在網路,書本上查詢到有關這個黑箱子隔多久會出來彈力球。所以你開始等了10分鐘,它出來一個彈力球。第二次,你又等了十分鐘,它又出來一個彈力球。第三次,還是等了十分鐘,它又出來一個彈力球。那麼這時候,你內心就會說,這個東西是十分鐘出一個球。這個就是經驗,儘管你不知道這個黑箱子裡面是怎麼運作的。但是作為現代年輕人的做法,不管多麼難,你一定要在等第一個球的時候就開始運用你所具備的知識,技能去弄懂這個黑箱子裡面是怎麼運作的。而不僅僅是等。

我們怎麼去獲取實踐知識呢?

如果你理解了上面一段話的含義,或許這個問題就應該是,我們怎麼去獲取更加專業的,對於我現在所處的工廠更加有針對性的理論知識呢?如果這樣問的話,就變得很容易回答了。

1、閱讀更加專業的書籍(注意:一定不是通用型的),和專業的人交流,逛逛專業的論壇。

2、多結合問題現場(實際問題相較於你的專業知識去除了哪些假設?)思考問題如何解決。

這樣就解決了這個問題中的一個專業水平不高的子問題。

2、非專業類知識技能

改善的時候,在非專業方面往往會遇到這樣的問題,工人不配合怎麼辦?上司不支援怎麼辦?這些問題也是所有人(包括有經驗的人)最頭疼的事情。

這個在我眼裡也是一個藝術程度高於技術程度的問題。可能心理學的一些知識會有所幫助,可能市面上的一些勵志類,心靈雞湯類的書籍有些許幫助。但是效果我無法保證。

在和工人們交流的時候但是我會選擇最“土”的辦法,將心比心,和涉及到的人員做朋友,換位思考。很多時候我自己會很累,別人還不理解。那時候真的感覺很憋屈。只有自我安慰了。

在面對上司的時候,一般性,同學們的思維方式是:我要做人機聯合作業分析,來縮短交付期和減少成本。你就和老闆說:我要做人機聯合作業分析。老闆說:為什麼?那一刻,你覺得你的老闆不專業,就開始隱隱約約瞧不起你的老闆,就應付的說:它能縮短交付期和減少成本。老闆似懂非懂,便答應下來了。然而你先要做的東西是收集人和機器的工時資料,工藝資料。在這一階段,老闆沒有看到任何效果,變開始質疑你。然後你會覺得他連先收集資料都不懂,而變得更加瞧不起老闆的非專業。有的索性甩手不幹了。

我們應該怎麼做?其實很簡單,就是準備一個較為恰當的比喻,讓老闆很快的理解你做事情的原理,步驟,以及達到的效果。還是剛剛的例子,你和老闆說:我想做人機聯合作業分析。老闆說:為什麼?你回答:這能縮短交付期和減少成本。打個比方,一個人燒開水,不知道水什麼時候開,因為水開了第一時間要把煤氣關了,所以他就一直等,本來可以在燒開水的時候把衣服晾了,但是他最後燒完開水時候才去晾衣服耽誤了時間。其實他只要知道自己晾衣服時間和燒開水時間,他就可以在燒開水的時候兩件事都做了。所以我現在先需要一點時間去測量裝置,人操作的時間。然後我就可以對人和裝置的執行做合理的規劃,讓交付期最短。

希望大家能在實際工作慢慢的體會,總結吧。

3、改善標的

一個工廠中,企業中,有很多可以改善的地方。但是選取哪邊改善呢?根據TOC(theory of constraints),要使得系統能力提升,要改善限制系統能力的地方,瓶頸。就是要加長木桶效應中的最短的那個木板。

這個說起來很簡單,但是真正的做起來很難。為什麼?想象一下,我是一個應屆畢業生,老闆招聘我來到一個工廠,讓我提升這個工廠的效率。當我入職的那一天開始,就有各種各樣的問題產生,大家都是知道我是能提升效率的,他們把各種和效率相關的問題,比如夾具不好用,自己操作勞累,搬運貨物距離長,產品質量不穩定等等等一股腦的放在我的面前。我懵了,就我一個IE,我完全不知道怎麼下手,去先解決哪個問題。我相信問我這個問題的小夥伴就是這樣的感覺。

我建議,你可以找你的老闆,好好聊一次。讓他支援你做基礎資料的測量:測工時、繪製平面佈局、清點在製品,成品庫存。做這些事情的時候是不能產生任何改善的效果的。但是這些東西能幫助你找到系統真正的瓶頸!而不是讓你只看到其他人提出的雜亂無序的問題。這段時間確實是非常難熬的,大家會覺得你什麼貢獻都沒有。所以你必須得到你老闆的理解和支援。

好好聊一次?怎麼聊呢?問題又回到了第二部分的例子了。關鍵點:1、恰當的比喻降低專業理解難度,2、講清楚原理、步驟、預期效果。

如果你覺得沒有必要在系統層面做改善(我十分不建議),那麼就隨便按照一些書上,網上的內容,隨便匯入下比如5S,目視化之類的。也沒有人說你錯的。如果別人說你錯,你就說別人執行力差就行了。嘿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