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那天我在和小學教書的弟弟聊天的過程中,聊到了這樣一個話題:

都是一樣大的孩子,為什麼上了小學後,有的自信陽光,有的自卑膽小?

我們分別從自己的觀察和經驗出發,得出了孩子的性格,家庭教育等原因,再深入探討,發現問題的答案指向了一點:

孩子是如何看待自己的!

發展心理學中有一個概念叫做

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是指一個人對自己的能力、態度、價值觀等認識的總和,簡單來說就是對“我是一個什麼樣的人?“這個問題的回答。

自信的孩子

有這樣的特點:評價自己的時候比較客觀,甚至是比較樂觀,不會拿一次兩次的失敗來定義自己,這次沒做好,下次肯定可以做的更好。

不自信的孩子

恰好相反:他們會把某一次的失敗當作是自己能力不夠的證明,這次沒做好,下次也不可能做好。

2、

孩子的自我概念是如何發展的呢?

大概可以分為以下4個階段:

1、1.5-2歲:自我意識的產生。

透過鏡子實驗(mirror test)發現嬰兒在12個月大時,會因為看到鏡中自己鼻子上的紅色的小貼紙而感到吃驚。

但是直到17-24個月大時,才會動手將貼紙撕掉。

這說明他們在這個時間段獲得了關於自己身體表徵的認知。

2、3-6歲:誇張的自我概念。

這個階段的孩子對於自我概念的描述沒那麼精確,他們通常會高估自己在所有領域的技能和知識。

他們覺得自己跑的最快、跳的最高、永遠是贏得勝利的那一方。

這樣的高估可能跟這個階段的孩子還沒有開始把自己和他人作比較有關。

這種高估其實也有益處:

他們會積極的把握學得各種技能的機會以及勇敢的嘗試新的活動。

3、6-12歲:更加完整的自我概念。

隨著認知的發展,這個階段的孩子不再從外部的身體特徵而是更多的從心理特質來看待自己。

比如一個6歲的小孩可能會這樣描述自己:“我跑的很快,擅長畫畫“。

而一個11歲小孩更有可能回答:“我很聰明,友好,樂於助人。

同時他們開始意識到自己的優點和自己的缺點,更加全面的認識自我。

4、

12-18歲:更加抽象、矛盾化的自我概念

這個階段的孩子在描述自己的時候,能夠把自己的看法以及他人對自己的看法綜合起來考慮。

同時,他們開始以一種更加廣闊的視角去看待自己,對自我概念的描述更加抽象。

3、

父母如何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自我概念呢?

1、溫和、積極迴應的養育方式。

這樣的養育方式可以幫助孩子建立更積極、更具有一致性的自我概念。

同時,如果你瞭解兒童依戀型別的話,就會發現,這也是培養孩子安全型依戀的養育方式。

在瑪麗。安斯沃斯和鮑爾比關於依戀型別的後續研究中發現:形成安全依戀的孩子在5歲的時候,會使用更積極和正面的詞彙去描述自己。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要善於溝通,避免使用簡單粗暴的方式,如暴力、威脅、恐嚇等。

同時要積極迴應孩子的心理需求,跟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

2、多和孩子進行關於“自我”的交談。

在社會心理學中有個概念叫做“鏡我”,它的意思是人們根據別人的看法而形成的自我概念。

孩子在形成自我概念的過程中,父母的評價、引導非常的重要。

比如你總是說:你是個大孩子啦,我相信你可以做到,這一類鼓勵的話,孩子就會對自我產生較為積極的認知。

相反,如果你總是說:你可真沒用,什麼都不會做,這一類負面的話,孩子對自己的看法也會更為負面。

對於自我的認知和探索是我們每一個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任務,我們與他人的交往,我們的自信、自尊都是建立在瞭解自我的基礎上。

只有瞭解自己,孩子才能更堅實的走好未來的每一步~

我是 @早教老師皮特,一名有7年一線教學經驗的早教老師,正面管教家長講師,服務過上萬家庭,關注我,和你的孩子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