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瀕臨西太平洋,一直算得上是受颱風影響嚴重的國家。7月,颱風“煙花”就給河南等多省造成了強降雨。沒過多久,盧碧、銀河與妮妲三個颱風又接連生成。

經常網上衝浪的朋友應該發現了,一旦颱風帶來比較嚴重的災害影響,就會有網友說:“我看這颱風離被除名不遠了。”

颱風是怎麼命名的?難道是封建迷信?

什麼情況下臺風會被除名?颱風那些奇奇怪怪花裡胡哨的名字又是怎麼來的?難道是封建迷信?

今天就來給大家答疑解惑!

颱風的名字是怎麼起的?

颱風的名字在過去數十年裡,歷經了兩個階段的演變。

1947年起,美軍聯合颱風警報中心仿照北大西洋颶風的名字,也以人名給西北太平洋的颱風命名,但僅在該颱風警報中心非正式地使用。此時,東亞各國和地區還是以颱風編號來稱呼颱風。比如在我國,5612就代表1956年第12號颱風。

颱風是怎麼命名的?難道是封建迷信?

圖片來自:百度百科

但由於各機構側重關注的海域不同,對臺風的編號也經常不同,很容易混亂,因此建立整個西北太平洋海區的颱風統一命名規則,就有了可行性與必要性。

1997年,世界氣象組織颱風委員會決定,自2000年1月起,西北太平洋與南海生成的颱風將啟用一套新的命名錶。該命名錶共140個名字,由颱風委員會的14個成員國家和地區各提供10個名字,按順序組成命名錶,迴圈使用。

颱風是怎麼命名的?難道是封建迷信?

世界氣象組織(WMO)對全球熱帶氣旋監測區域的分割槽。其中第IV區生成的熱帶氣旋被稱作“颱風”。

這些名字通常帶有成員國/地區的特色。

比如中國用了“悟空”、“電母”等神話或小說形象的名字,中國香港命名了“獅子山”(香港著名山峰)、“萬宜”(萬宜水庫)等地標,密克羅尼西亞提供了“南瑪都”(波納佩島的南馬杜爾遺址)、“艾雲尼”(楚克島傳說中的風暴神)等。

颱風是怎麼命名的?難道是封建迷信?

現行的颱風命名錶

圖片來自:中央氣象臺

颱風的起名權雖在各成員手中,但將強度發展到熱帶風暴級颱風的命名權力,卻在日本氣象廳手中。

因此,只有當日本氣象廳認定一個颱風發展到熱帶風暴級別強度時,才會得到正式命名。

颱風是怎麼命名的?難道是封建迷信?

破案了,颱風命名不是啥封建迷信!

颱風除名有什麼規則?

大多數颱風的除名,是因為它造成了重大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除名後,這個颱風名將不再迴圈使用,因而之後人們再提到這個名字,就會自然地指代其最後一次使用時的颱風。

颱風是怎麼命名的?難道是封建迷信?

超強颱風“山竹”為2018年太平洋颱風季第22個被命名的風暴。“山竹”一名由泰國提供。由於“山竹”對菲律賓和中國華南造成嚴重影響,2019年2月,在臺風委員會年度會議上,決定將“山竹”除名。據2020年8月8日中央氣象臺官網顯示,命名錶中“山竹”的名字已被“山陀兒”所取代。

在每年初的颱風委員會會議上,上一年受災的國家和地區會提出颱風除名申請,然後討論是否除名;如果決定除名,原提名成員將在來年會議前補充候選的新臺風名。

也有一部分颱風名,並非因為造成巨大災害而除名。

如2001年第26號颱風“畫眉”並未造成嚴重損失,但由於它是罕見的在赤道附近生成的颱風,因此被當做“紀念”而除名;2013年第2號颱風“清松”由朝鮮命名,由於讀音“Sonamu”和海嘯“Tsunami”接近,在登陸馬來西亞時造成恐慌,因此也被除名了。

颱風是怎麼命名的?難道是封建迷信?

“畫眉”一名由澳門提供。這個名字已於2004年1月1日起永久退役,由“琵琶”所取代。

颱風路徑是由什麼決定的?

回答這個問題時,需要先了解一些颱風的基本屬性。

颱風本質上是在熱帶、副熱帶海區發展的深厚氣旋,直徑通常在數百千米到上千千米。在天氣系統裡,這個直徑大概屬於中間水平,比它更遼闊的一些天氣系統,比如副熱帶高壓、西風帶內的槽脊等,能提供引導它移動的氣流——這是颱風移動的主要動力。

其中和颱風活動區域重疊最大的副熱帶高壓,是最重要的系統——颱風被副熱帶高壓邊緣的氣流引導,在副熱帶高壓南側時,被偏東信風等氣流引導向西移動,在西側邊緣時則向北移動。

颱風是怎麼命名的?難道是封建迷信?

2015年第13號颱風“蘇迪羅”(黑色圈標明的颱風記號)接近我國沿海時的引導氣流圖。紅色圈即副熱帶高壓,位於其中心西南側的東南風(白色箭頭),讓蘇迪羅向西北方向移動,最終登陸臺灣福建。

年復一年,副熱帶高壓隨季節變化有著明顯的移動,在春夏季追隨陽光北去,又在秋冬季避寒風而南歸。因而颱風大體上也遵循這樣的規律——冬春季路徑偏南,可能影響菲律賓越南等地;而夏秋季偏北,多影響中日韓等地。

除了副熱帶高壓,還有影響颱風路徑的其它因素,其中一個比較特別的是兩個颱風同時存在且距離較近時的互旋效應——這一現象由日本的藤原博士首先發現,也被稱作藤原效應。此時兩個颱風將繞著它們的質量中心發生逆時針移動,規模較小的颱風受影響更大。

颱風是怎麼命名的?難道是封建迷信?

2000年第14號颱風“桑美”(圖中右側)和第15號颱風“寶霞”(圖中左側)發生的藤原效應例項。折線即對應二者的路徑。

此外,當一個區域的環流與天氣系統劇烈變化時,颱風也會出現路徑急劇變化,或是出現很多少見的路徑。

颱風是怎麼命名的?難道是封建迷信?

颱風登陸時,哪裡降雨最強?

以常規的颱風結構來看,在臺風眼外側越靠近颱風中心,風雨會越強。但在此基礎上,降雨還會受其它因素影響。

首先是颱風的“危險半圓”。危險半圓位於颱風行進方向的右側半圓,風速通常強於左側。

颱風是怎麼命名的?難道是封建迷信?

2018年9月15日晚,颱風“山竹”危險半圓示意圖

圖片來自:中國氣象愛好者

危險半圓的出現有兩個原因。最主要原因在於,我們實際感受到的風,是颱風自身造成的風(由強烈氣壓梯度所致)和颱風移動速度疊加的結果。

在行進方向右側,颱風自身的風向與移動速度方向基本相同,因而疊加效果導致實際的風速更大;而在行進方向左側則,兩個方向異向,這樣的疊加會導致實際風速偏弱。

颱風是怎麼命名的?難道是封建迷信?

颱風的自身風速與移動速度疊加效果

圖片由作者手繪

其次危險半圓也和颱風周邊天氣系統有關。

夏季時,副熱帶高壓往往出現在臺風移動方向的右側,此時它與颱風這一低壓中心的氣壓梯度更大,會造成颱風行進方向右側更強的風。但這一點並非在所有情形下適用——比如在秋季沿我國近海北上的颱風,其行進方向左側(西側)的我國陸地已逐漸被冷高壓控制,此時西側的沿海也往往有較強偏北風。

颱風是怎麼命名的?難道是封建迷信?

2015年第13號颱風“蘇迪羅”接近我國沿海時的對流層中層(500hPa)天氣圖。此時“蘇迪羅”以西北偏西方向移動(黑色箭頭),紅圈即副熱帶高壓,可以看到此時副熱帶高壓位於其移動方向右側,該側風力較大。

此外,地形對風力的影響也很重要。沿海開闊地、高地等地形區會在臺風登陸時成為風較強的區域;而對於華南沿海,颱風登陸後風向從偏北風轉為偏南風時,由於風從地形崎嶇、摩擦較強的陸地轉為從較開闊的海面吹來,有時也會出現這種“回南風”強過登陸前北風的情況。對於城市而言,較高的建築物讓街道成為“狹管”,當颱風影響城市時,如果風向恰好和街道平行,風會更強烈。

而對於降雨,需要注意的情況就更多了。

通常來說,颱風外圍存在有螺旋雨帶與懸臂結構。如果剛好被其“擊中”,就會出現較強降雨,甚至有活躍的強對流系統影響;但由於這些是帶狀結構,隨著颱風移動也很可能進入兩條螺旋雨帶間,這一區域風雨相對較小,類似於“陣雨”的情況。

颱風是怎麼命名的?難道是封建迷信?

2019年8月9日深夜的浙江氣象雷達圖,此時2019年第9號颱風“利奇馬”即將登陸浙江。紅色圈、黑色圈和紫色圈依次標出了外圍強對流區域、螺旋雨帶區域和核心的眼壁雲牆區。

在深入內陸後,颱風核心區會很快被陸地摩擦破壞,此時中心附近未必是降雨最強區域。如果是夏季,往往南側和東側連線了季風水汽輸送通道的區域降雨更強;而如果是秋季或颱風在陸地北上過程中,最強烈降雨會出現在北側。

颱風是怎麼命名的?難道是封建迷信?

2021年7月28日深夜的華東區域雷達圖。此時2021年第6號颱風“煙花”中心在蚌埠西北側不遠(黑色圈),但主要的降雨區(紅色圈)已位於颱風中心北側的倒槽區。

數千年來,人類文明在與這些熱帶氤氳間起舞的巨影相識和抗爭裡,已有了不斷的認識;只是這些認識仍如同滄海一粟;更多隱秘於這些頂天立地身影裡的未知,也是氣象學相關領域科研人員正在探求的前方。

希望我們在氣候變化的未來裡再與這滄海力量相遇時,能更平安與從容地走過。

相關內容回顧

為什麼河南三天下了一整年的雨?

撰文、供圖 | 風雲夢遠

微信編輯 | 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