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時期,喬家興衰的原因是什麼?手機使用者4dba1 2018-03-14

近期,央視一套播出的《喬家大院》引起了眾多觀眾對於晉商的興趣。那麼歷史上真實的喬家經歷了怎樣的商業興衰?晉商研究專家、山西財經大學博士生導師孔祥毅教授在山西財經大學做了一次專題講座。

艱苦創業喬貴發

從明朝開始,晉商在中國歷史上輝煌了500年,喬家起家比較晚,是在清中期,它活躍了二百來年,只有一半的時間。雖然時間比較短,但是發家很快,而且衰落也比較晚,這是喬家與其它商幫不一樣的地方。喬家發展中有三個起到劃時代作用的人:喬貴發、喬貴發的孫子喬致庸、喬致庸的孫子喬映霞。他們三個在喬家歷史上的作用是決定性的。

喬貴發,是喬家商業的創始人。他從小沒有父母,在舅舅家長大,但他舅媽對他不太好,別人也瞧不起他。因為他說話不是很利索,就是非常老實,很能幹活。大概在他青年時期、清乾隆六年,他去綏遠、包頭一帶做小買賣。剛出去的時候和一位姓秦的徐溝人先開草料鋪並經營豆腐、豆芽、燒餅、切面以及零星雜貨,後來又經營銀爐,打造婦女頭上戴的頭飾,兩個人同心協力,省吃儉用,苦心經營,加上待人接物態度好,生意才日見起色,慢慢就起家了。

當時並沒有正式字號,兩人覺得應該起個名字,商量以後起名為“廣盛公”。這是喬家第一個有名稱的商號。乾隆後期,喬、秦兩家把“廣盛公”改為“復盛公”,經營油、糧、米、面為主。後又開設了當鋪、估衣鋪、錢鋪,逐漸向外拓展。當時包頭就是個農村,是內蒙古遊牧地區和中原漢族地區交界的地方。當時包頭的商會很大,代替

了政府的職能。這個地方勢力最強的就是喬家,一直壟斷著這裡的貿易,資力越來越大,買賣越做越發達,財力越來越雄厚。後來,“復盛公”繁衍出許多子公司,最多時有14家,但許多財東抽大煙,逐漸撤走了資金,有人賣,喬家就買下來,到最後,秦家也撤資了,“復盛公”漸漸成為喬家的獨門生意。這是他的發家史。

中興家業喬致庸

喬致庸(嘉慶二十三年即公元1818年—光緒三十二年即1907年)享年89歲,歷經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五個皇帝。他繼承祖業,分家的時候取號“在中堂”。“中”指的就是中庸之道。

喬致庸堅信中庸之道,所以他認為經商首先要重信用,第二講義,第三才是利。他按“信義利”這樣的主張來排位置,所以也受到了顧客的認可。經過二十年的奮鬥,“復盛公”的根基鞏固,信譽日彰。光緒三十年為了擴大再經營,“在中堂”又獨立資本,在包頭增設了“復盛全”、“復盛西”。咸豐以後又增設了復盛菜園280畝及復盛協、復盛信、復盛油場等,統稱“復字號”,形成一個龐大的商業網路。“復字號”以其發達的商業促進了包頭的市場繁榮,對包頭城的形成和建設起了推動作用,故有“先有復盛公,後有包頭城”之說。而“在中堂”則憑藉包頭這些發祥地,壟斷、操縱內蒙古市場,進而把商業字號陸續延伸至平津、東北直到長江流域各大商埠。

光緒十年(1884年)喬家創辦了“大德通”、“大德恆”兩個票號。山西商人的商業發展,必然要有資金排程,需要貨幣支付,因此從經營資本分離出來一種專門進行貨幣經營的機構,就是金融機構。在山西創造的金融機構裡第一種是當鋪,第二種叫錢鋪,第三是印局,第四是賬局,第五是票號。山西商人最早創造了這五種金融機構,其中票號生意做得最大,到了1900年以後成為了清政府的財政支柱。

自強不息喬映霞

光緒十年以後,晚清社會動盪,兵荒馬亂,生意不大好做了,但喬家仍然自強不息,最典型的代表是喬映霞,是喬致庸次子景儀之子,為喬致庸長孫,“在中堂”後期的家務主持人。

喬映霞事業心強,青年時代傾向孫中山資產階級革命。民國初年,“在中堂”由他當家,治家也很嚴格,兄弟成家後均讓其另立門戶,獨立為生。還自命齋名,如“自強不息齋“、“退思補過齋”、“知不足齋”等,能看到他的思想。在他執掌家務期間,“在中堂”的生意又有了一個大的飛躍。

喬家衰落始於民國十五年(1926年)。1925年是北洋軍閥時期,1925年馮玉祥部隊向西北撤退,軍餉由包頭商號籌墊,喬家復盛公、復盛全、復盛西損失糧食300萬擔、還有銀元等,合計大約150—190多萬銀元。1937年10月,日本軍佔領包頭,復盛西、復盛公、復盛全3家當鋪和估衣店併入日偽新銀當;兩家錢莊併入日偽的同和實業銀行,資金、實物等一律交給了日本人,剩下少數商業苟延殘喘。那些少數的商業一直到1955年的“一化三改”,國家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資產改革結束,才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