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000年以前的古埃及、兩河流域、中國、希臘和印度沒有歷史學家麼?Carrey2020-03-24 16:04:33

補充一下之前的回答#

首先題主這個問題問的特別好,一開始我也是對此很好奇,對於我們這些想了解古代歷史的愛好者,

首先需要有一個完整的歷史框架,

但是想了解中國的歷史來說其實並不難,因為古人給我們留下了大量的歷史資料,讓我們瞭解古時候的歷史究竟是什麼樣子。我們有《春秋》、《史記》等等。

但是古埃及、古兩河流域這些逝去的文明恰恰相反,古埃及在公元300年結束前只產生了一部歷史著作,還沒有儲存下來。

我們能瞭解中國的古代歷史,是因為中國有“史官”,史官給我們留下了許多遺產幫我們瞭解這段歷史。

而古埃及和古兩河流域卻恰恰相反,

沒有這種中國意義上的這種的史官,他們有的是“書吏”。

書吏同樣留下了許多十分重要的第一手材料,但是不會像史官那樣刻意去記錄歷史。

但是書吏依舊是這些文明裡貫穿整個社會執行管理的角色。

以古埃及文明為例:

書吏的工作主要是負責記錄與稅收(管理)有關的事情,記錄尼羅河水位的高地、人口普查、重大建築事務的設計與計算、書寫書信法律事務、工地建築實物的分配,宗教和擔任教師和醫生等。

儘管他們做了許多事情,但是就是沒有做我們認為的史官應該做的事兒。

那麼原因是是什麼呢?

這和古埃及人的思想意識有關

,中國人很重視歷史,還有很多民族很重視歷史,但是古埃及人並不是很重視歷史。

因為他們認為人活著的一生,只是走向永恆的一個階段,只有進入了永恆,才是真實的世界。

因此古埃及人重視喪葬,放在敬神上。他們不需要記載人在現世的短暫生命。

還原這段歷史框架的任務也就交給了現如今的學者。

再說一下兩河流域吧#

古代兩河流域之所以沒有產生偉大的思想家或者說歷史學家,這和當時兩河流域文學作品的匿名性以及兩河流域居民對文人的定位有關。

毫無疑問,成為一名現代人看來的歷史學家,

首先需要成為傳世經典文獻的作者或主角。

在蘇美爾神話《伊南娜與恩基》中,

作者把書吏與木匠、鐵匠、皮革匠、漂工、瓦匠、編席工等手工業者排列在一起,說明蘇美爾人把文人視為一種手工業者。

兩河流域主要的的文獻作品幾乎都是詩歌、科學文獻、敕令和書信。詩歌很多都是二次創作,旨在服務特定的歷史環境,服務君王和守護神。因此文學作品的作者就顯得不是那麼重要,

在王權神化的兩河流域,現存的文學作品既是對歷史的記載,也是對眾神和君英雄偉業的敘事詩、對神和國王的頌歌。

頻繁的政權更替也導致統治階層並不是很在意對之前歷史的記錄。

(著名的亞述巴尼拔圖書館的藏書大多數都刻有國王的名字,有的註明是亞述巴尼拔本人親自“修訂的”,而沒有作者的名字)

——————————————————

在兩河流域,許多重要的文獻和文學作品是透過書吏學校

[1]

學生的抄寫而得以儲存的,在書吏的筆下一代一代傳承下去。

兩河流域的學校還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和功能,

即它還是文學創作的中心,學生們通常先抄寫和研習以前留下的文學作品,然後再自己從事創作。

但是這些學校基本上是貴族學校,學生一般來自富裕家庭。一方面由於

書吏是個複雜、技巧要求較高的職業,其技藝較難掌握

,因此學習週期長,學生一般要從少年到學青年,窮人家的孩子根本不可能有如此之長的空閒時間用來學習。另一方面,學校也不是免費的,教師的工資也是需要支付的,這對貧窮的家庭來說無疑也是個負擔。

所以說這個公元前一千多年的兩河流域,大部分人還是“文盲”,並且還是處於奴隸制社會,真正有機會閱讀文獻和學習書寫的,還是一些極少數的貴族,這些貴族最終也是成為了書吏,為王宮的國王和神廟的守護神服務的,並且我們傳統上也認為,古代兩河流域的學校也是在神廟的扶植下發展起來的,是神廟的附屬物。

———————————————

如果強行說歷史著作的話,《恩鐵美納銘文》可能算古代兩河流域第一部沒有署名的歷史著作。

《恩鐵美納銘文》是拉格什第一王朝第五個國王恩鐵美納(Entemena)的一篇銘文,成書於公元前2400年前後,是第一部用楔形文字蘇美爾語撰寫的歷史著作。它不但記載來剛剛發生的歷史事件,而且還追溯來以往的歷史,把某一事件從源到流說得清清楚楚,是一篇有血有肉的,以某一事件為主線的“國別史”。

2。 從這個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

(1)早在公元前3000年代中葉,兩河流域南部的兩個蘇美爾城邦溫馬和拉格什,為了爭奪土地和水源而進行了長期戰爭。

(2)到了麥西里姆霸主蘇美爾地區的時候,兩國的矛盾得到緩解:麥西里姆作為仲裁者為溫馬和拉格什兩國劃定了邊界,並在邊界地區豎立了界碑。

(3)由麥西里姆劃定、以“界溝”為標誌的邊界線大概對拉格什比較有利,所以,溫馬國王烏什後來撕毀契約、除掉界碑,侵入到拉格什的領地,於是戰爭再起。這個事件可能發生在麥西里姆統治之後和烏爾-南希建立拉格什第一王朝之前。根據上述銘文記載,拉格什再次取得絕對性勝利。但這個結論不一定可信。從後來的情況看,作者完全有可能處於某種需要(如政治宣傳的需要)而顛倒來事實。

Ø 可能從烏爾南希起到安納吐姆繼承王位之前,拉格什並不強大,對溫馬的違棄背約無能為力,對溫馬的入侵也無招架之力,只能聽之任之,委曲求全。

Ø 安納吐姆繼承王位後,情況才發生變化。他以他的軍事實力,迫使溫馬國王埃納卡里接受麥西里姆劃定的邊界線,並在溫馬境內劃了一個“緩衝地帶”(非王之地),同時以納稅為先決條件允許溫馬人繼續耕種過去屬於溫馬、現在劃歸拉格什的土地。這樣,安納吐姆既解決了邊界爭端,又得到巨大經濟實惠,為他南征北戰、疏通河渠、發展農業奠定了基礎。安納吐姆一時成為兩河流域霸主,成為“基什之王”。

Ø 安納吐姆之後,其弟埃納納吐姆統治時期,溫馬國王烏爾倫馬又撕毀契約,毀掉界碑,不再承認安納吐姆劃定的邊界線,拒絕交納貢賦,並聯合外邦人對拉格什發動了戰爭。

Ø 埃納納吐姆之子恩鐵美納給溫馬及其聯軍的入侵以有力回擊,這時一個叫伊爾的人趁火打劫,輕而易舉地篡奪了溫馬的王權,同時成為拉格什的勁敵。恩鐵美納對此的反應作者沒有交代,很可能拉格什做了些讓步,滿足來溫馬國王伊爾的一些要求,使矛盾暫時得到緩解,避免來流血衝突。因此,作者讚揚恩鐵美納是個有智慧的人。

3。 這篇大約成為於公元前2400年的文獻,除在文學、宗教、語言方面具有重要價值外,

它更具有史料價值:它首次採用來追述歷史、證明現實的“治史”方法,第一次把一連串的歷史事件貫穿在一起,第一次“歷史地”看問題。這個沒有留下姓氏的蘇美爾書吏是最早的蘇美爾“歷史學家”。

可能有小夥伴想說恩赫杜安娜……

恩赫杜安娜生活在約公元前2300年兩河流域北部的阿卡德地區(今伊拉克境內),是阿卡德帝國的建立者薩爾貢(Sargon,即《聖經》中的亞甲王撒珥根)與王后塔什盧爾圖姆(Tashlultum)的女兒,即阿卡德公主。她是古代兩河流域文明中最早的神廟最高女祭司(entum),也是迄今為止世界文學史上第一位署名作家,故被美國著名亞述學家威廉·哈羅(William W。 Hallo)譽為“蘇美爾的莎士比亞”。

但是我覺得這也只是因為她的貴族身份。

公元前1000年以前的古埃及、兩河流域、中國、希臘和印度沒有歷史學家麼?「已登出」2020-03-26 01:37:01

希臘、印度公元前1000年以前的歷史比較迷,有沒有史官不太清楚。

但是埃及、兩河和中國絕對是有史官的。

曼涅託的《埃及史》把埃及劃分為31個王朝,從美尼斯統一埃及到他所處的托勒密王朝,將近3000年的歷史,如果沒有前人的歷史紀錄,他是如何得知那麼久遠的歷史的?

兩河文明不用說了,尼尼微的亞述巴尼拔圖書館,珍藏了一大堆古代流傳下來的史料,其中多的是公元前1000年以前的。

對於中國來說,公元前1000年以前是夏、商兩朝。夏朝歷史比較迷,難以考證,但是商朝歷史是比較明確的。西周早期的《商頌》歌頌了商王武丁的功績,《尚書》“盤庚三篇”記載了盤庚遷殷,這些西周的史料距離其記載的年代已經有五、六百年了,卻能跟考古結果很好的吻合,說明殷商的歷史是有史官記述,並流傳到周朝的。(順便說一句,根據我個人推測,夏朝應該也是有史官的)

公元前1000年以前的古埃及、兩河流域、中國、希臘和印度沒有歷史學家麼?Delphi2020-07-06 20:06:08

這個問題涉及的面很廣,只能較為粗淺的闡述一下

首先界定年代,公元前1000年以前,在埃及是后王朝時期(1085年B。C)以前的早王朝,古王國,中王國,新王國時代,在兩河流域是蘇美爾,阿卡德,古巴比倫,加喜特巴比倫等文明,在印度時雅利安吠陀時代早期和印度河文明,在中國是夏商,以及西周初年。

中國最早的史書是《尚書》,成書於西周初年,又在春秋陸續添加了很多文獻。但今天存在古文尚書,今文尚書等秦漢時代流傳下來的版本,《尚書》的歷史記載從堯舜時代一直到春秋中期。此外,《詩經》雖然最終成書於公元前6世紀,但在周初,乃至商代,也有一些文獻留存至今,所以裡面也有很多反映商人和周人先祖的史詩。另外古代傳說中有《三墳》《五典》《八索》《九丘》,傳說為三皇五帝之書,但僅為傳言,沒有證據可以證實。

至於歷史學家,夏商由於文獻缺乏難以考證,但是商代著名的賢臣巫咸,巫賢可能同樣扮演史官的角色,周代初年就有史佚的太史,有種說法是周初四聖。《史記 晉世家》記載“成王與叔虞戲,削桐葉為珪以與叔虞,曰:「以此封若。」史佚因請擇日立叔虞。成王曰:「吾與之戲耳。」史佚曰:「天子無戲言。言則史書之,禮成之,樂歌之。」於是遂封叔虞於唐。”由周初就有太史的設定可以推斷商代,乃至夏代也會存在太史或者史官,正如有《論語》裡說的,“周監於二代,鬱郁乎文哉”。

印度當時的文獻只有四大《吠陀》裡的《梨俱吠陀》,有很多文獻是反映公元前1200年到公元前900年的時代,甚至可以上溯到公元前1500年。但是印度文明和其他文明最大的區別就是不重視歷史,而重視神話,背後深刻反映的就是對於神的重視,和對於人的漠視。所以印度有很多關於哲學,思辨,神話的典籍,卻很少有系統的關於歷史的文獻,《吠陀》更多反映的是祭祀的典禮,儀式,以及神話等內容

所以就印度而言,在公元前1000年前的吠陀時代前期,或許只有祭司,而無史官這樣的角色,即使是後期,也很少有,印度的四大階層,就是嚴格按照吠陀經典裡的神話和祭祀禮儀形成的

埃及和蘇美爾的情況已經有詳細回答了,這裡僅稍微補充一下。

由於古人和今人對於歷史的界定發生了極大變化,所以以今天的視角或者標準去考察古代,那麼這些近東文明或許並沒有如此嚴格的歷史,如果站在古代的視角看,那麼蘇美爾地區有《蘇美爾王表》,埃及的《伊普味陳辭》也可以算是歷史文獻(或許不是現代意義上的史書),埃及某些調色盤,以及銘文也可以算是史書的變形(例如波斯帝國貝希斯敦銘文上的歷史事蹟)

埃及和蘇美爾的書吏確實是起到記載事件,傳承文化的作用,但又不僅僅在歷史領域,所以很難嚴格限定就只是歷史學家

如果問題裡的西方指的是歐洲,那麼《荷馬史詩》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認為也是一部歷史,而不僅僅是神話或者文學,因為特洛伊戰爭是歷史上真實存在的。但一般而言,確實是把希羅多德的《歷史》認為是歐洲歷史記載的開端。

公元前1000年以前的古埃及、兩河流域、中國、希臘和印度沒有歷史學家麼?M3小蘑菇2020-07-06 21:33:08

《山海經》的作者

《山海經·大荒西經》:

有西周之國,姬姓,食谷。有人方耕,名曰叔均。帝俊生后稷,稷降以谷。稷之弟曰臺璽,生叔均。叔均是代其父及稷播百穀,始作耕。有赤國妻氏。有雙山。

如果這段文字是周人寫的,那對於周國絕不會只寫到叔均就結束,至少古公亶父、公劉、周文王都該提一下,周武王更是要大書特書。並且絕不會把周國放在大荒西經,稱為“西周之國”,用一種看待偏遠外國的視角來看待

而大荒西經的另一段:

有人無首,操戈盾立,名曰夏耕之屍。故成湯伐夏桀於章山,克之,斬耕厥前。耕既立,無首,走厥咎,乃降於巫山。

說明此句成文於商朝建立後

所以《山海經》主體內容的作者應該是商朝人

公元前1000年以前的古埃及、兩河流域、中國、希臘和印度沒有歷史學家麼?乙一2020-07-06 23:20:19

個人認為是有的,尚書商部分現在主流上還是認為商人寫的,商頌基本也沒問題,大荒經也被認為是夏人作商人改。另外商朝既然有在甲骨上刻王名錶的習慣,可見他們極其重視血統傳承,商朝晚期的官制和地方制度已經向西周靠攏,不過關於史官這方面我知道的不多,不敢妄說。不是說春秋之前沒有史,而是春秋之前的史只有王和諸侯掌握,另外商周祭祖牌位都是存好的,最上面的是大宗始祖,所以中間怎麼傳他們不一定記得清,開頭的是誰一定一清二楚,所以史記三朝的世系表比你想的要靠譜。考古結論不僅有懟史記的,也有被史記反懟的。另外夏商周在東周人看來是並列關係,不是傳承關係,也就是說只是政權的更替,不是民族的更替。所以孔子周遊列國基本不出商地,尊崇周禮的理由是體系最成熟,而不是我是周朝子民,他最重要的成人禮婚禮和葬禮應該都是用的商禮。要是孔子是夏人,中國上古現在根本沒那麼多破事。所以三家之間的關係其實非常緊密,需要相互印證,很難出現記錯的情況。

我估計從虞末開始,北方各族就有自己的家族史,比我們想象的要早,不然記不清楚。一是因為詩酒禮樂要素的形成,禮已經可能已經獨立出於巫。二是各家比較靠譜的始祖皆出於此時。如果商才有宗祖意識,那應該皆出於商才對。

春秋只是魯國史書,其實當時還有其他國家的史書,老子就管周朝大本營的,春秋之所以被傳下來和中原東部權力最早下行到不命之士階層,宗法制開始解體有關。也就是說史不再是大夫公卿的國家史,而是整個華夏諸邦所有不命之士或國人以上階級的歷史。它的流行背後是大一統思潮的甦醒和宗法分封制度的解體,它應該是提出了新的,更高階的規範。其實以春秋的水平它不可能是第一部史書,你看希羅多德色諾芬的那種才是正常的頂級早期史書的水平。

埃及早王朝就有棕櫚樹紀年,木籤是早王朝王室貿易商品標籤,上有事件紀年法,此外古王國四大部門中有獨立的檔案部。這不是說古王國埃及制度就成熟了,埃及古王國的社會權力分配是失衡的,但重視書吏是絕對的。書吏在古王國晚期就已經形成比中國士還硬挺的知識及社會壟斷階級,而且歷史的概念可能沒有,但紀年和測量之神一開始就是埃及最重要的神之一,隔了十幾個王朝的法老還在不斷整理古代的遺存,這個意識是絕對有的。埃及的情況不如說是政局動盪下沒留下來,晚期埃及自己文明已經玩不下去了,希臘化之前就已經奄奄一息了。就像中國這麼重歷史,魏晉南北朝還是把能丟的都丟了一樣。

兩河同樣是有檔案館的,考古上有,還發現了不少。他們大多是市民文化,只重現世,不一定有史官,但檔案肯定不少。兩河太過混亂,權力也過於分散,一個民族或政權能有一千年都謝天謝地,有也存不大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