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教孩子應對來自同齡人或教師的暴力與冷暴力?小月有愛wjdkld2d0 2017-11-29

“小孩子根本不懂事的,在那樣的環境下只有爸爸媽媽強大,維護你,才能保證你有個健康快樂的童年,不被大人的世俗沾染。無論什麼情況,我和爸爸都站在你的一邊,所以你不會感覺孤立無援,不會感覺到“冷”,在兒童少年時期,自尊心很大程度上都依賴於父母。”

每個孩子多少都會受到老師或者同輩的冷暴力和欺負,而我受到的卻極其多,下文會慢慢提到,究其原因,可能是因為從小到大爸爸媽媽對我的教育就有別於其他家庭。我不覺得這是一種完美的教育方式,但我認為爸爸媽媽的教育方式是最適合我的。我最最不怕的,就是老師叫我爸媽來學校對於老師的冷暴力和方式不當的管教,爸媽應該在第一時間出面干涉,為孩子說明緣由。只要和孩子時常溝通,讓他毫無保留的與你分享在學校的生活,及早發現冷暴力並不是很困難。

如何教孩子應對來自同齡人或教師的暴力與冷暴力?

如何教孩子應對來自同齡人或教師的暴力與冷暴力?屈翠菡0bce 2017-11-29

一種冷暴力是自己給的,一種是社會環境所導致。前一種是周圍人對自己沒咋樣,自己卻覺得遭受了冷暴力,小心臟受不了,這個不在討論範圍內;而後一種則是可以被完全感知情緒力量,對當事人有不同程度的攻擊性。在連結文章中有種看似奇葩的現象:大眾對弱勢群體都有下意識的攻擊,並從這種攻擊中獲得愉悅感;按照精神分析的理論,人類都要表達自己的攻擊衝動。聽起來很匪夷所思,不過我們還是舉舉栗子把。就像連結裡文章說得,某某同學是智障,非但沒有得到周圍同學的關心愛護,反倒被當做笑柄愚弄。如果再深入到細節會發現,愚弄最弱勢群體的孩子們往往也是班上不受待見的那幫,在老師同學面前抬不起頭,在你面前逞逞威風還是可以的;而看熱鬧的同學們有些會附和笑笑,這其實也是一種攻擊的間接表達。至於形成攻擊衝動的根本原因,現在還木有統一的解釋;但先放下對冷暴力遭受者的同情和憤慨,會發現一個有意思的現象,長期的冷暴力遭受者本身具備較強的受虐氣質,會透過言行舉止下意識地挑起接觸的人對自己施虐。生活當中你會發現有這麼一些人,你看見他們氣就不打一處來,就想透過某些方式在他們身上出出氣。

這個過程當中,首先是冷暴力遭受者透過自己的言行舉止對外發起潛移默化的攻擊,進而這種攻擊讓接受者形成憤怒,然後接受者為了表達自己的憤怒對冷暴力遭受者實施冷暴力式反擊;進而幫助冷暴力遭受者又一次完成生活中的受虐模式,記住,是模式。這種生活模式是經年累月形成,而且在成長早起一定有獲益,不然不會在生活模式中保留下來。改變這種受虐模式,尤其對孩子,只能從身邊的養育者開始做起。因為一般這種模式大多與身邊養育者互動產生,比如長期遭受家暴的女兒長大了傾向於找個有家暴傾向的老公,小時候經常被媽媽指責的兒子長大了會找個指責自己的老婆等等;因為已經形成模式,深植於潛意識,改起來會很難,但越早改越好。怎麼改?知道自己錯在哪裡,然後停止就可以了。當然,心理諮詢機構也是個不錯的選擇。

如何教孩子應對來自同齡人或教師的暴力與冷暴力?

如何教孩子應對來自同齡人或教師的暴力與冷暴力?鍾慕萍54 2017-11-29

小學時班裡有一個姑娘身上總是有一股類似香腸的味道。在一些壞小子們的煽動下,很迅速的就被大家孤立了。班裡四十八人,經常在做遊戲的時候兩人一組。但最後一組常是三人,然後把她一人擱置在外,總需老師來協調。我只見過一次有男生和她說話,是打掃衛生時一個男生不小心撞了她一下,男生馬上說了對不起。待轉身注意到是她時,趕忙躲開了。直到升初中,我也一樣沒和她說過一句話。我沒有勇氣表現的和其他小朋友不一樣。暴力行為在兒童時期尤為常見,破壞慾與攻擊性是我們生下來自帶的本能。家長應該能記得到,當孩子一歲左右具備基本行動能力時所表現出的極大的破壞慾望。孩子的暴力行為會隨著智商和情商的成長而減弱,但若是家長不予以正確引導,暴力傾向會相對同齡人更為突出。冷暴力,確鑿是暴力行為的一種表現形式。雖不會對他人生理上造成太多影響,卻是比拳打腳踢更可怕的精神傷害。那麼從預防對他人使用冷暴力的角度來講,該如何讓孩子控制住自己的破壞慾與攻擊性?我們的孩子之所以會對他人使用暴力,很大程度是因為他們不知去體會被使用暴力孩子的感受,也就是所謂的換位思考。孩子們普遍缺少這種能力,同時許多成年人依舊缺失。

如何教孩子應對來自同齡人或教師的暴力與冷暴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