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馬克思哲學和馬克思主義哲學是有區別的,前者是馬克思本人的哲學理論,後者是其繼承者(包括恩格斯,列寧,毛等人)在馬克思哲學的基礎上有所新增、解讀和進行眾多實踐形成理論後的哲學體系。所以我們傳統教科書上的觀點:關於物質、思維及其關係等等的描述我們把它們歸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內容,更加合理。因為這和他本人的我理論是有所區別的。讀者要區分開來。

今天主要來談一下馬克思本人哲學中的,關於實踐為什麼作為其哲學的核心範疇,理解這點後,就能更好的理解馬克思的實踐本體論了。

馬克思哲學將實踐作為核心範疇:不能簡單認為實踐是世界的本原,首先實踐的本質是一種社會活動關係。實踐的前提當然是誕生人類社會後。認為只有透過實踐,人與客觀世界,人與人,以及人與自己的關係(聯絡)才能得到顯現。

馬克思本人的研究並不側重世界本原,他主要投向現實的社會實踐,所以讀者一定清楚,馬克思哲學他不過多討論過往哲學家那種邏輯思辨等等。他最主要的目的就是為了社會化的人,為了社會化的人的解放自由,所以他本人的哲學思考都是以社會化的人為出發點的,為基點的,他的理論是服務於人的。而馬克思認為,人與世界、人、自己的關係、意義,只有透過實踐才能彰顯出來。

舉個簡單的例子。單從人與自然這一對關係範疇來說,首先你要成為一個人,你得先活著。而你要活著,你得吃穿住行,你就得透過勞動才能維持,即你去自然界(已經是人化的自然了)獲取各種生活資料,天然形成一種人與自然的關係並透過勞動解決人與自然的矛盾,這裡的勞動本質就是實踐。這是一種基於生存論上的實踐(或說生存論上的本體論)。再比如說你要實現人的全面自由解放,就要克服外界條件對你的約束力(當然這是一個漸進過程),即所謂解決人與自然的矛盾。比如人要起飛,要自由自在的飛翔,就得克服重力。那怎麼做呢,近代人類就透過製造飛機實現了這一目標、或者說實現了“自由解放”這一大目標中的小目標,這就為突破了“物種尺度”前進了一大步,而實現這一過程的“功臣”就是人類實踐。那在解決人與人,人與自己的矛盾這方面例子就更多了,這裡就不一一列舉了。

所以,就有這麼一個邏輯的過程了:生物人→人類歷史誕生後的社會化人→未來自由解放的社會化人,這一漫長過程,無論是一開始的人類生存起點,還是過程中的各種關係(或說矛盾)的建立和解決,甚至是未來的自由解放,都必須有實踐參與,沒有實踐這一過程活動,人類社會就不可能建立起來,即便猿猴進化成人的模樣,也只是一群生物而已,所以馬克思說的勞動(注意和異化勞動相區別),是個人就必須要有的,否則你就不是人。總之,人之所以是社會化的人,必然有實踐過程,有了社會化的人,在之後才有其他的東西,如思維,意識等等。所以,才說與生活實踐相比,什麼思維,存在及其關係都是第二位的。所以,實踐才能作為其哲學的核心範疇。

總得來說,馬哲的目的就是為了人活著,為了全面解放自由的人活著,那麼要實現這一目的,就必須依靠實踐,也必然依靠實踐。

—— 花溪/ 一冰 20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