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全部來源於網路,侵權請聯絡我,立即刪除。

《西虹市首富》:來自上帝視角的完形心理學和集體意識表現

《西虹市首富》這部電影本身用最荒誕戲謔的方式,描述了當代中國減肥狂潮、投資狂潮、暴發戶心裡、保險業黑幕等,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科普性電影。不能拉得更高了,因為如果說一部電影的中心思想,大概能扯滿5000字。

拋開電影的大力宣傳甚至各種博眼球的PR,我們不談這一個電影的功過,今天從

傳播心理學談一談有著完美結局(happy ending)的輕喜劇電影為什麼票房會比較亮眼的原因。

簡單的也不說了,比如喜劇片、賀歲片更適合全家觀看,其樂融融不會出現少兒老人不宜的尷尬情節,看起來更安全這些。直切主題吧。

腦補惹的禍:完形心理

完形心理學是心理學重要流派之一,興起於20世紀初的德國,如字面意思,人

的大腦會想做完形填空一樣去補足缺失的部分。

裝逼一點的叫法就是格式塔學派(德語:Gestalttheorie),閉合律是格式塔心理學派最基本的規則,即對看到的圖形進行完形的行為。如果你感興趣,有很多好玩的測試圖片。

《西虹市首富》:來自上帝視角的完形心理學和集體意識表現

在現代設計中,多數廣告的LOGO也會利用這種補足心理去設計。比如IBM這種強迫症想打人的設計:

《西虹市首富》:來自上帝視角的完形心理學和集體意識表現

格式塔學派講人類的大腦是以潛意識的方式來補足那些缺失的環節,

當我們的大腦看到不完整的圖形時會產生焦慮感,而後潛意識地補全圖形讓大腦感到滿足。

這其實也是電影的起源,電影是由畫面組成的,每一秒24幀畫面,快速翻動會就形成了動畫效果,這就是典型的利用視覺神經對大腦的欺騙。

同樣的,大家看到男才女貌會覺得比較舒服,而好白菜讓豬拱了就會不舒服。在腦補電影情節時,看了之前的影片內容,自然會對後面發生的故事有一些期待,當結局以你以為的方式結束時,你會莞爾一笑,果然是這樣。

結束男主給女主一個愛的眼神後,你內心無比波瀾不驚的想:早就猜到會這樣了。當你向朋友推薦的時候,多說會說:嗯,就那樣,沒功沒過波瀾不驚預料之中。

在垃圾影片橫行的現在,這種評論就完全是正面良心評價了。

這就是下面這個理論的開始:導演把你放在上帝視角了,你的歪歪心理得到了滿足。

電影的如何帶來滿足感

使用於滿足是媒體效果研究領域中比較重要的理論,功

能主義學者認為,受眾在傳播過程中處於主動角色,他們自由選擇媒體內容以滿足自己需要。

因為受眾的社會及心理需要,引發出對媒體的期望,從以作出選擇及接觸,最後得到滿足。

如果說瀏覽網頁這種資訊消費,受眾並不是主動角色,買電影票這個行為,則是典型的“使用——滿足”模型。錢在觀眾口袋裡,觀眾根據豆瓣評分,朋友的評價以及心理預期來判定要不要買這張電影票。

你的朋友圈都是《西虹市首富》的評價,無論正面還是負面,這個影片都留存在你的腦子裡:正面評價的話,你想看看到底有多好,負面評價的話,你可能想知道到底多爛。

這又與傳播效果另一理論相互印證——議程設定,媒體透過顯著性或者重複度來加重某一資訊在受眾腦子裡的重要性。

扯的有點遠,單從喜劇完美結局來說,影片的完形心理完成了受眾的心理預期,還滿足了你另一個預期:娛樂、消磨時光。

電影文化的消費,是一種大眾消費行為,太過沉重的話題並不適合當作商業片來衝擊票房,而正是這種能引起大眾內心共鳴的喜劇類影片,才會廣泛地收割觀眾。小眾非商業電影正與之相反,後文會有提及。

《西虹市首富》:來自上帝視角的完形心理學和集體意識表現

媒介批判學者認為,現在媒體上充斥著這些廉價低劣無需動腦子的弱智節目,無腦綜藝,神劇情片,而

這些東西越來越多,教育意義的節目,類似發現這樣的科普電視臺受眾嚴重下滑

,為什麼?

因為受眾的媒體使用目的,原本就是來消磨時間,緩解一天的疲勞的。大家累死累活上班一天,晚上到家就想喝個啤酒看個球賽,刷個婆婆媽媽嗎的電視劇,上班連續一週,週末就是要看這些笑一笑就過去了的影片。這也是文藝片小眾化的原因。

上面論述到的滿足觀眾心理預設是消費文化中極其重要的環節,這裡的方法,導演和編劇的小把戲就不得不提:上帝視角。上帝站在世界制高點,可以看到每個角落每個人的故事,以上帝視角看電影,就可以從任何角度去推進劇情。

導演把平凡的我們放在上帝的位置,透過玻璃屋子去全盤看各個故事線中的情節,我們看起來比劇中演員跟聰明,更會決策。

代入感讓喜劇片更能滿足自己期望值

。魯迅的《阿Q正傳》為什麼這麼火?因為看過的人都覺得阿Q是自己,這就是代入感強的作品引起的共鳴。觀眾在觀影時,時不時站在上帝視角看,時不時把自己帶入到影片中的主人公角色中去,就想《西虹市首富》中的男主,你可能不自覺的就想,我要是有這10億該怎麼花?看到女主角可能會想:有沒有哪個男的為我營造這麼浪漫的煙花盛宴?

從小我們看的王子與公主的故事也是這樣,我們總想著自己如果是王子/公主就好了,而此時,導演你不給我安排那個王子/公主我要給你寄刀片。

電影院的集體情緒表達

觀影,是在電影院中完成的,

當時在場的所有觀眾構成了一個臨時的叢集,導演只要使用一點煽情的手法,都能調動全影院的人集體哭泣或者集體哈哈大笑。

哭泣和大笑讓觀眾們團結了起來,這是一種真正的集體情緒。

《西虹市首富》:來自上帝視角的完形心理學和集體意識表現

如果獨自你看過盜版影片可能會有這種感覺,自己一個人坐在電腦面前,看到感動的場景或者搞笑的場景,卻很難去笑,去哭。這就是集體情緒的力量,但是從效果來看,悲劇衝突更容易引起集體情緒的爆發。

批判學者認為,有時候集體情緒會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集體情緒在煽動行為時作用太大,

一旦集體情緒向著有利於自己的方向發展,自己的情緒往往也會被帶跑偏,有一種被衝昏了頭腦的感覺。這就是為什麼在演唱會現場更容易跟著愛豆吼到嘶啞,示愛到瘋狂,去參加演唱會的群體都在瘋狂表達一種情緒。

集體行為也是社會學中比較重視的一個研究領域。社會學家帕克認為,集體之間的這種互動形式和效果,

在無組織狀態的大眾集體中,容易形成易受暗示、偏執和情感化。

所以下次在電影院看到一個大男孩哭得眼淚婆娑的時候,不要怪他情感豐富,或許是你影響了他。而真正好的電影,是電影落幕後,大家仍舊坐在電影院回味不肯離去。這就是接下來說的,那為什麼暗黑系藝術片拿獎的多的原因?

為什麼燒腦電影多小眾

其實從上面的使用滿足理論就能說明一些,看電影是為了娛樂,如果為了燒腦我不如去做高數題或者學個程式設計了。

燒腦電影也比較難形成熱烈的集體情緒表達與傳播,以法國後現代主義文藝片為例,觀眾觀影的時候,都在忙著去解讀背後的問題,努力想挖掘該影片含沙射影什麼社會現象,一個個眉頭緊鎖,誰有時間去管四周情緒波動。

但是燒腦影片屬於後髮型,至少是在口碑上是螺旋式上升的。這類影片一般比較慢熱,比如前段時間小語種影片《消失的愛人》,這不是藝術片,但是腦洞極大,還有日本這邊比較多的《賢者之愛》之類的反三觀的電視劇之類,看完你會有一種“我去,世界上還有這種人!”的錯愕之感。

《西虹市首富》:來自上帝視角的完形心理學和集體意識表現

還有慢熱型影片型別是溫情到看完又一種“這就是生活啊”的感嘆,

除了極強的代入感,還滿足了觀影增進朋友間感情的效果

:男女朋友多選擇溫情片;看完發個朋友圈都覺得自己是小太陽,比如日版的《解憂雜貨鋪》,還有上世紀70年代的日劇《西瓜》,前段時間爆火的《深夜食堂》。

《西虹市首富》:來自上帝視角的完形心理學和集體意識表現

不過容易獲獎的,卻是那些所謂的非商業小眾電影,因為——

評委選擇不代表大眾,非常人思維拉。哈哈。